塘邊社西南介於石頭皮山和牛公嶺之間有個小山包叫風動山,海拔高程56.5米。山上有風動石。風動山如今處於興隆路和宜賓路交口處的華景花園小區內,山包上的風動石保存還相當完好。
1960年的地圖上的風動山
1975年的地圖上標為「風動石山」
1980年禾山公社地名圖上的風動山
風動石下有巨石為臺,大石臺正好有個拱突,向上突起支撐著風動石。風動石擱置其上,和大石臺的接觸相抵之處不足半米,宛若雞卵置於臺上,搖之欲動,動之欲墜,故名風動石。咋一看這風動石像頂大僧帽,換個角度看又像塊大豬肝。風動石是花崗巖質地,高約三米,長約六米,厚約2米有餘。粗略估計,此風動石體積約有一二十立方米,重達五、六十頓以上。這麼大的一塊巨石,其重心僅靠那麼小的面積所支撐,搖搖欲墜,給予人們強烈的視覺衝擊。這種大自然的造化,實在不可多得。
風動山上的風動石
風動山上的風動石
關於風動石的來歷,有著兩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風動石原來是立在塘邊石頭皮山腰的一片大石帆,清峭聳立,玉樹臨風,卓爾不群。後來有人在石頭邊上殺狗,玷汙了狗血。狗血是汙穢骯髒之物,等於對它大不敬。石帆一氣之下,呼嘯一聲就飛走了,落到了現在的地方,生氣地橫躺在石頭上,再也立不起來了。
又傳說風動石是停在石頭皮山山坡上的一艘石船,是好心的神仙派來暗中專門為塘邊人運送米糧的。每當塘邊誰家那戶米缸沒米了,主人只要「嘭嘭嘭」敲三下米缸,夜深人靜時,石船就會把米送來。天亮時掀開米缸蓋子,又是滿滿的一缸米。有一天,石船連夜出來送米,半路遇到大風雨,船槳都被打斷了。它再也沒辦法回到原處,就停靠在石頭皮山的西南面,變成了後來的風動石,風一吹,還會搖啊搖,好像還在為人們運送米糧一樣。石船開走了,石頭皮山山坡上至今還留下一道深深的溝,據說那是石船駛過的痕跡。
從仙洞山俯瞰風動山(陳善同攝 1980年代末)
華景花園內高處的風動石,是目前湖裡區內唯一的一處風動石景觀。經歷千百年歷史變遷和近數十年的大建設大開發,風動石能夠留存下來,真是萬幸。目前,其周圍林木繁茂,自成一景。但是這一景觀為住宅小區所獨佔,風動石上被黑漆編上了數碼,石盤之下挖掘有人工的洞穴,破壞了景觀的美感。風動石如今閒置深藏,人跡稀疏,以至於知之者少之又少,要想接近它還得經過小區的允許。
風動石名氣雖然不大,但儼然是這一帶難得的一處景觀,總是吸引年輕人的目光。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筆者也曾帶領學生春遊風動石,那時候風動山上綠樹婆娑,草木萋萋,山下阡陌縱橫,沃野如茵。數十年過去了,風動石這一景觀資源還不能為社會所用,還不能造福於民,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和遺憾!
遊玩風動石留影(佚名攝 上世紀90年代)
本區蔡厝社後的山崙石盤上,即今聯發集團大樓附近的高地,原本也有一塊風動石,石頭不大,僅有一頭牛的大小,據說可以輕易搖動它。這塊風動石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被開採掉了,它長成什麼樣,沒有留下照片可以說明。
二處風動石,二種境遇,人們啊!如何珍惜上天給我們的饋贈?
圖/文 老禾山原住民 黃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