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是反應綜合國力的關鍵指標之一,人口數量多,雖然會給社會帶來一定的壓力,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則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以清朝為例,清朝有著名的康乾盛世,其實並非是說當時的經濟發展有多麼迅速,而是康乾時期的中國人口數量達到了古代高峰。到清末的時候,國內的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4萬萬,也就是4億人。
雖然清朝積貧積弱,但能養活這麼多人口,足以說明清末的體量。
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讓清朝能養活這麼多人口的關鍵因素之一,還是要歸功於明朝引進的一種農作物,它就是番薯。
番薯就是我們俗稱的紅薯,原產自美洲大陸。據一些資料記載,番薯在明朝中後期的萬曆年間引入國內,主要是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下的菲律賓,還有越南等地。西班牙人從美洲把番薯引進了菲律賓,這種產量高,味道香甜,適合貧瘠土壤的塊根作物,被菲律賓視為珍寶,嚴禁處境。
番薯的引進,主要得益於幾個南洋商人的貢獻。
第一個要提及的人,是廣東人陳益,此人在明朝萬曆八年來到安南經商,也就是現在的越南。在當地,陳益發現了番薯這種香甜軟滑,而且可以充飢的食物,就在越南當地認真學習番薯的種植方法,並在兩年之後,冒著生命危險將番薯種子藏在一面銅鼓當中,帶回了廣東老家。隨後陳益就在其家族墓地旁邊擴充了35畝地,在這裡種植番薯。陳益以自己的家鄉為中心,決心把番薯傳播到大江南北,連自己的墓地也選在了番薯地的旁邊。
還有就是一對父子。福建人陳振龍和他的兒子陳經綸,此二人到菲律賓做生意的時候,發現當地有一種「甘薯「在種植,不但產量高,味道香甜,而且非常適應貧瘠的土地。這對父子想到自己家鄉福建多山地,土地本來就很貧瘠,糧食產量很悠閒,於是決心要把甘薯帶回國內。1593年,也就是萬曆21年,這對父子冒著生命危險,把菲律賓嚴禁處境的甘薯帶回了國。巧妙的是,他們沒有帶回甘薯的種子,而是選擇了甘薯藤,把甘薯藤絞合在麻繩裡,然後在繩子表面塗上汙泥,就這麼安然把甘薯帶回了福建。甘薯隨即在福建開始推廣種植,並得名「番薯」。
番薯在廣東福建得到了越來越多農民的喜歡,一畝地番薯可以產出數十石,產量相當於稻穀的二十多倍,而且食用的方法多樣,貧瘠的土地也照樣能豐產。番薯的大名很快在大江南北家喻戶曉。明朝末年,江南地區水患嚴重,糧食產量大減,徐光啟於是從福建把甘薯帶回到上海,並推廣到江蘇種植,取得了很好的賑災效果。
陳振龍的子孫後代,一直在致力於番薯的推廣,康熙年間,陳振龍的五世孫陳川桂把番薯帶到浙江,六世孫陳世元則不遠千裡把甘薯帶到河南河北和山東等地。一傳十十傳百,甘薯隨即在華北地區大面積種植。到了乾隆年間,番薯已經成為了官方推廣種植的農作物。
康乾年間以及清朝中後期人口的激增,跟番薯的推廣種植有重大的聯繫,這種「外國禁品」竟然養活了億萬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