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薯之父「陳振龍」:苦心孤詣引進「物種」,對後世影響深遠

2021-01-16 文史道

袁隆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我國雜交水稻之父。集一生之精力,為我國的雜交水稻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甚至對世界糧食生產都有著深遠影響。袁隆平,深受國人敬仰。

同樣,在中國歷史上也曾有一位和他一樣偉大的人,在民生和糧食危機的背景下,為國人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挽救了無數貧苦之人,對我國歷史也影響深遠。

他就是明朝的「袁隆平」,被譽為「甘薯之父」的陳振龍。

陳振龍,出生於福建福州長樂縣,年輕時曾經考取過秀才,但隨著明末人口的劇增和科舉的艱難,在考取舉人不第後,陳振龍跟隨著東南各省濃厚的經商風氣下了南洋(東南亞)經商,「往來於閩省、呂宋(菲律賓)之間。」

到了菲律賓以後,吃了大半輩子大米的陳振龍第一次吃到番薯,這種清甜又耐飽的神奇物種,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目光。陳振龍想到老家糧食短缺,時常有各種旱澇災影響收成,很多父老都因為糧食緊缺而生活艱難的時候,他就想著把這種「物種」帶回國內。

明朝時時期,國內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是小麥和水稻。與現在一樣,北方種小麥,產量大約畝產200-300斤,一年一季;南方種水稻,一年兩季,畝產差不多500-600斤。面對明末急速膨脹的人口增長,這樣的產量很難維持人們生活。

而菲律賓的甘薯,也就是我們常吃的紅薯、地瓜,畝產量高峰可達4000斤,最低的產量也有2000斤,並且對生長環境適應很強,甚至沙土地都能很好的生長。

甘薯,也並非菲律賓的原產地。而是西班牙人引進的物種。要說到甘薯的擴散,還需要追溯到西班牙女王伊利貝拉時代。

公元1492年,航海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終於得到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的批准,開啟了人生中的首次遠洋探險。次年,從中南美群島返航歸來哥倫布為了首次覲見女王帶來了一份來自南美的特別的禮物—甘薯。

現在我們無從得知女王首次見到這個新作物時的驚奇表情,但我們知道,到了16世紀初,甘薯已經普遍種植於西班牙各地。並隨著當時強大的西班牙殖民,這種物種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擴散和種植。其中菲律賓的甘薯,也是菲律賓作為西班牙殖民地被西班牙人引入的。

陳振龍想把這種產量大,又美味的物種帶回國內,可想法總歸是想法,實行起來難度也很大。當時的西班牙人也很精,「珍其種,不與中國人」,並且加強了在海關層層盤查,陳振龍多次偷運都失敗了,後來更被西班牙人列為「嚴查對象」。

直到陳振龍年近50歲,救民於水火的意願更加強烈,他再沉思了好多天後,終於想到了一個好法子。1593年,在通過賄賂當地土著、得到番薯藤後,陳振龍將薯藤絞入汲水繩,並在外邊塗上泥巴。混過關卡後,歷經七晝夜的顛簸航行,終於將番薯藤從菲律賓帶回福州。

那一年,正好是萬曆二十一年。正好那一年由明朝大將李如松所率領的明軍在朝鮮平壤助朝鮮人擊敗日本人登上了「頭條」,所以陳振龍的這一壯舉,被淹沒在了時代洪流裡。

歸國之後,陳振龍和他的兒子立馬給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上了一份帖子,建議在福州試種培育這種紅薯。陳振龍率先在自家的農田裡開始終植這種東西,四個月以後引種成功。

四個月後,他們便收穫了成功。「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福建巡撫金學曾獲知後振奮不已,馬上旌表陳氏父子此行「事屬義舉」,「雖曰人事,實獲天恩」,隨後開始在福建全省推廣引種番薯。

這對於長期掙扎在溫飽線上的中國農民來說,無疑是上天恩賜給中國人的最好的禮物。這場由陳振龍偷運番薯後,在中國引發的食物革命和人口革命,可以說,無論如何讚譽都不為過。

要知道陳振龍生活的明朝末年,中國當時的實際人口已經超過1億人。

以福建惠安縣為例,由於人口劇增、地產不足,僅僅隆慶五年(1561年),這個區區一萬多戶人口的蕞爾小縣,每年就「須輸入米糧約七萬石(約合當代1300萬斤)」,才能養活全縣人口。要不是番薯的引進,在當時的環境下,很多國人也許會被餓死。

正因為番薯的引進,和後來更引進了玉米等作物。中國人口發展也迎來了歷史的井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當時中國人口約為1.5億人,而不到百年後的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清朝人口飆漲到了3.13億人。由此可見,陳振龍之功績,絕對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

高學源:《番薯傳入中國四百一十周年記》

鄭南:《從玉米番薯馬鈴薯的傳入看外來農作物傳入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讀者們,關於「番薯之父陳振龍的故事」,大家怎麼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相關焦點

  • 紅薯在我國種了幾百年,但紅薯原產地並不在中國,妥妥的外來物種
    但這裡我要告訴大家,紅薯其實並不是我國的傳統農作物,它是屬於引進的外來作物,如果細細深究,紅薯在我國的種植歷史不超過500年!那麼紅薯是從哪裡來的呢? 紅薯的原產地在哪?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紅薯真正在我國種植,是從明朝開始的。而紅薯,它的原產地,實際上是在遙遠的拉丁美洲。
  • 落榜秀才下海,秘密引進外來物種,中國人口千年瓶頸從此被突破
    但是這些外來物種的引進過程是曲折的。歷史上,但凡與國家利益息息相關的物種,多數都是會受到嚴格控制的。紅薯的種植一直掌握在歐洲殖民者手中,他們是嚴令禁止向中國出口的,這是最早的糧食霸權。 後來紅薯是怎麼引進中國的呢?那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陳振龍。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中,陳振龍是個再渺小不過的小人物,大多數人都沒聽過,但他的經歷值得史書好好記上一筆。 陳振龍,1543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今福州市長樂區)青橋村。
  • 有的人吃了無數個烤地瓜,卻不知道沒有蕃薯的中國有多難
    番薯在中國的各種別稱大約在5000年前,中美洲和南美洲人就已經馴化了這種作物,地點大約在尤卡坦半島與奧裡諾科河口之間(今墨西哥和委內瑞拉之間)。而當地各民族的克丘亞語則把番薯稱為「kumara」。自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至美洲大陸,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種大交換開始。
  • 明朝商人陳振龍,不顧危險將番薯藤帶回中國,解決數億人溫飽
    當時受鄭和下西洋的影響,明朝很多商賈都與外國有一些生意往來,陳振龍也一樣,他決定將自己的業務擴大到海外去!因福州靠海,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各國之間往來的客船經常經過這邊。  此時的朱薯藤蔓已經枯萎,陳振龍連忙舀了一勺水,將藤蔓小心翼翼地放了進去。  想不到這藤蔓竟如此好養活,等第二天陳振龍睡醒後發現,藤蔓的葉子已經從枯黃變成了綠色,重新煥發了生機。之後陳振龍將這株藤蔓移植到自家後花園裡,小心呵護,澆水施肥。
  • 引進「外來物種」需謹慎,歷史上的例子太多了
    不過,對後世的人民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的,當屬一個目前在中國隨處可見的一種農作物:番薯。 學者們對番薯何時引進,進行了大量的探討,主流觀點認為:是明朝土地兼併加劇、流民現象嚴重、災難頻發,這時,就迫切需要一種農作物,可以不挑剔生長環境,產量又高,於是,番薯很是符合這種訴求。
  • 「中國甘薯之父」,冒死帶回一根藤,拯救了半個清朝的老百姓
    該作物在明朝末期傳入中國,後來開始大規模種植。在明萬曆年間,一個人冒著生命危險把一根藤從國外帶回來。即被稱「中國甘薯之父」的陳振龍。陳振龍在出國經商時發現,呂宋到處都有一種農作物,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產量很高。他從當地人那裡聽說,這種作物是甘薯,是從西班牙傳至呂宋的。陳振龍知道家鄉那邊的人們日日食不充飢,每到饑荒年時,大地上餓 殍 遍野。
  • 明萬曆年間此人棄儒經商,捨命從海外帶回一根藤,讓中國人口翻倍
    但是這個時候福建等地卻很平靜,這完全依賴於一種名為紅薯的農作物。 ▲紅薯藤 但是陳振龍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將甘薯的藤蔓裝進吸水藤的根莖裡,最後順利的將甘薯藤帶回中國。
  • 原來它也是「外來物種」,被福建人「冒死」帶回國,曾救多人性命
    外來物種這個名詞,相信對很多小夥伴們來說,都已經不陌生了,實際上我國許多物種都是外來物種,只不過來到中國的時間久了,所以被很多人認為是本土產物,比如辣椒,作為現代一種常見的調味食物,很多小夥伴們曾經就一直認為辣椒是我國的本土產物,但後來才發現辣椒並非原產自中國。而今天我們同樣要給大家介紹一種意志,被很多人誤認為是我國本土產物的物種,曾經被福建人「冒死」帶回國內。
  • 養生美食紅薯梗,益處真多
    通過以外的介紹,我們看到紅薯梗的營養是不錯的,它富含維生素與微量元素,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鹹菜來食用,對人起到調養身體和保健的效果。但也要注意,因含粗纖維很多,所以一次不可吃多,以免給腸胃帶來不利影響,造成腹脹等不利的情況。說起番薯,它與花生、玉米等食品一樣,也是一種外來物種,但在清代人口爆炸式增長而耕地面積所增有限的情況下,它成為下層百姓填飽肚子,支持生存的重要食品。
  • 一對中國父子,偷偷把外國禁品帶回中國,養活億萬國人
    以清朝為例,清朝有著名的康乾盛世,其實並非是說當時的經濟發展有多麼迅速,而是康乾時期的中國人口數量達到了古代高峰。到清末的時候,國內的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4萬萬,也就是4億人。雖然清朝積貧積弱,但能養活這麼多人口,足以說明清末的體量。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讓清朝能養活這麼多人口的關鍵因素之一,還是要歸功於明朝引進的一種農作物,它就是番薯。
  • 中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影響幾何?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我國,影響幾何  「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在涉及外來入侵物種的情況時,給出了以上數據。  那麼,這些外來入侵物種主要集中在哪些物種,通過何種途逕入侵我國?
  • 有著文韜武略的賈誼,其上疏對後世影響深遠
    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後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鬱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後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並稱為「屈賈」。
  • 非洲紅河豬泛濫成災、繁殖力強,當地人哭喊中國:你們快引進吧
    現在非洲那邊就出現了豬群泛濫成災的奇景,當地人還喊話我們國家去引進,這是怎麼回事呢?非洲紅河豬泛濫成災非洲這些紅河豬,其實俗稱就是非洲野豬,是常年在外生存的物種,它們早已適應了各種惡劣的自然條件,所以體質比一般家養的豬要好很多,而且它們為生存而演變,戰鬥力超強,也遠遠不是家豬能相比的。
  • 中國為消滅蚊子引進的物種,繁殖速度飛快成災,暫無解決辦法
    可是一旦生物鏈被破壞,就會有一種物種泛濫成災。例如今天的主角大肚魚,這種魚類在美國即使他的繁殖速度飛快,可是也不能避免天敵吃他們的速度。因此在美國大肚魚的生態圈是平衡的,它不會泛濫成災。可是在中國,大肚魚的天敵很少幾乎沒有,加上它恐怖的繁殖速度,我國生態平衡還是受到了這種魚類一定的影響。不過這種魚類也是幫助世界上很多國家解決了大麻煩的。
  • 農村人常說的:「養豬少餵紅薯片,養羊多餵紅薯稈」,是啥意思?
    有一天,在和一個老農民聊天時,聽到老農民這樣說:「養豬要少餵紅薯,羊要多餵紅薯。」對老農的這種說法我很是不解,於是,便向老農請教,可是,老農竟說這不過是農村的一種養殖經驗,具體這種說法裡有什麼道理,其實他並沒有說清楚。
  • 清朝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本影響深遠,卻有一決策史書都不願寫
    作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近代名人林則徐在中國近代史上一直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他主導的虎門銷煙更是影響深遠,但若是全面地看待這位民族英雄,發現他也難免會有一些瑕疵,這是後世的史學家都不願提及,而史書也不願記載的。
  • 入侵中國的「魚老虎」,引進40年成「水域禍害」,在中國沒有天敵
    物種入侵是當代一個備受關注的一個問題,隨著各國商品經濟的發達,各種各樣的外來生物也會因為有意或者無意的舉動,而跟隨這些貨船飛機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而它帶來的影響也充滿了兩面性,不可否認的是有一些外來物種創造了貢獻,就比如中國引進的羅非魚,入侵中國的小龍蝦都成為了中國人的日常飲食。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我國,影響幾何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在涉及外來入侵物種的情況時,給出了以上數據。那麼,這些外來入侵物種主要集中在哪些物種,通過何種途逕入侵我國?它們對我國造成或具有哪些潛在威脅,應該如何防範?針對上述公眾關心的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馬方舟。
  • 最大不過2斤,我國曾作為食物引進,如今卻成最危險的物種之一
    導讀:最大不過2斤,我國曾作為食物引進,如今卻成最危險的物種之一我國有不少從國外引進的農作物及水產品,如番茄(即西紅柿)、洋芋(即土豆)、紅薯、小龍蝦等,因為它們其中有不少有著較高的食用價值,現如今都發展成了農民主要的種植品和養殖品
  • 美國「鴨嘴魚」被引進中國,體長可達2米,在中國卻成了這樣
    隨著全球化的到來,各國之間的交流也是越來越密切,旅遊業的大火,更是加深了各國之間的交流,但隨之而來的也是物種入侵的問題,很多物種在到新的環境後,因沒有天敵,所以繁殖速度很快,有的一下子就會泛濫成災,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不過也不是所有引進的物種都會造成入侵的,有些物種在引進後還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