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我國雜交水稻之父。集一生之精力,為我國的雜交水稻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甚至對世界糧食生產都有著深遠影響。袁隆平,深受國人敬仰。
同樣,在中國歷史上也曾有一位和他一樣偉大的人,在民生和糧食危機的背景下,為國人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挽救了無數貧苦之人,對我國歷史也影響深遠。
他就是明朝的「袁隆平」,被譽為「甘薯之父」的陳振龍。
陳振龍,出生於福建福州長樂縣,年輕時曾經考取過秀才,但隨著明末人口的劇增和科舉的艱難,在考取舉人不第後,陳振龍跟隨著東南各省濃厚的經商風氣下了南洋(東南亞)經商,「往來於閩省、呂宋(菲律賓)之間。」
到了菲律賓以後,吃了大半輩子大米的陳振龍第一次吃到番薯,這種清甜又耐飽的神奇物種,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目光。陳振龍想到老家糧食短缺,時常有各種旱澇災影響收成,很多父老都因為糧食緊缺而生活艱難的時候,他就想著把這種「物種」帶回國內。
明朝時時期,國內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是小麥和水稻。與現在一樣,北方種小麥,產量大約畝產200-300斤,一年一季;南方種水稻,一年兩季,畝產差不多500-600斤。面對明末急速膨脹的人口增長,這樣的產量很難維持人們生活。
而菲律賓的甘薯,也就是我們常吃的紅薯、地瓜,畝產量高峰可達4000斤,最低的產量也有2000斤,並且對生長環境適應很強,甚至沙土地都能很好的生長。
甘薯,也並非菲律賓的原產地。而是西班牙人引進的物種。要說到甘薯的擴散,還需要追溯到西班牙女王伊利貝拉時代。
公元1492年,航海家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終於得到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的批准,開啟了人生中的首次遠洋探險。次年,從中南美群島返航歸來哥倫布為了首次覲見女王帶來了一份來自南美的特別的禮物—甘薯。
現在我們無從得知女王首次見到這個新作物時的驚奇表情,但我們知道,到了16世紀初,甘薯已經普遍種植於西班牙各地。並隨著當時強大的西班牙殖民,這種物種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擴散和種植。其中菲律賓的甘薯,也是菲律賓作為西班牙殖民地被西班牙人引入的。
陳振龍想把這種產量大,又美味的物種帶回國內,可想法總歸是想法,實行起來難度也很大。當時的西班牙人也很精,「珍其種,不與中國人」,並且加強了在海關層層盤查,陳振龍多次偷運都失敗了,後來更被西班牙人列為「嚴查對象」。
直到陳振龍年近50歲,救民於水火的意願更加強烈,他再沉思了好多天後,終於想到了一個好法子。1593年,在通過賄賂當地土著、得到番薯藤後,陳振龍將薯藤絞入汲水繩,並在外邊塗上泥巴。混過關卡後,歷經七晝夜的顛簸航行,終於將番薯藤從菲律賓帶回福州。
那一年,正好是萬曆二十一年。正好那一年由明朝大將李如松所率領的明軍在朝鮮平壤助朝鮮人擊敗日本人登上了「頭條」,所以陳振龍的這一壯舉,被淹沒在了時代洪流裡。
歸國之後,陳振龍和他的兒子立馬給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上了一份帖子,建議在福州試種培育這種紅薯。陳振龍率先在自家的農田裡開始終植這種東西,四個月以後引種成功。
四個月後,他們便收穫了成功。「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福建巡撫金學曾獲知後振奮不已,馬上旌表陳氏父子此行「事屬義舉」,「雖曰人事,實獲天恩」,隨後開始在福建全省推廣引種番薯。
這對於長期掙扎在溫飽線上的中國農民來說,無疑是上天恩賜給中國人的最好的禮物。這場由陳振龍偷運番薯後,在中國引發的食物革命和人口革命,可以說,無論如何讚譽都不為過。
要知道陳振龍生活的明朝末年,中國當時的實際人口已經超過1億人。
以福建惠安縣為例,由於人口劇增、地產不足,僅僅隆慶五年(1561年),這個區區一萬多戶人口的蕞爾小縣,每年就「須輸入米糧約七萬石(約合當代1300萬斤)」,才能養活全縣人口。要不是番薯的引進,在當時的環境下,很多國人也許會被餓死。
正因為番薯的引進,和後來更引進了玉米等作物。中國人口發展也迎來了歷史的井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當時中國人口約為1.5億人,而不到百年後的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清朝人口飆漲到了3.13億人。由此可見,陳振龍之功績,絕對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
高學源:《番薯傳入中國四百一十周年記》
鄭南:《從玉米番薯馬鈴薯的傳入看外來農作物傳入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讀者們,關於「番薯之父陳振龍的故事」,大家怎麼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