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商人陳振龍,不顧危險將番薯藤帶回中國,解決數億人溫飽

2021-01-08 網易

  福建福州烏石山有座先,歷史悠久,為道光年間福州藏書家何則賢所建造,而建造此亭,正是為了紀念福州著名的商人陳振龍。

  薯亭

  

  亭中洋洋灑灑,用刻刀鐫刻了一篇文章,上面詳細講述了陳振龍為百姓做的大實事,尤其是其在中年經商時的那段明智之舉,徹底解決了無數老百姓的溫飽問題,使得百姓安然度過大旱帶來的饑荒。文章讀來尤讓人心生欽佩之情……

  從仕之道艱難,無奈棄文從商

  明嘉靖二十二年間,福建福州一個陳姓書香世家迎來了一個男孩,父親將他取名為陳振龍。

  彼時的福州,還都只是由一些小漁村組成,靠海吃海,經濟狀況不算太富裕。

  陳家在這邊算得上是名門望族了,祖祖輩輩都是有學問的學者,祖上還有幾位當官的先人。作為陳家的後代,陳振龍也被寄予了厚望,從小便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未滿20歲便在鄉試中一舉考中了秀才!這在當時還成為了一段佳話。

  

  然而鄉試過後,陳振龍仿佛走了黴運一般,屢試不第,儘管日夜苦讀,卻毫無結果。

  眼看自己的同窗一個個都已考中科舉走入仕途,陳振龍真是又急又惱,恨自己無能。越是這般浮躁,越是讓他覺得彷徨厭倦,學不進去。

  一天,陳振龍厭學情緒爆發,他將自己的所有書籍一把火燒了個精光,人的出路不僅僅只有讀書這條,他決定改變自己,另闢蹊徑!

  所謂士農工商,為人之定位也,士大夫陳振龍是當不成了,可他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農民和工人之於他也是遙不可及,剩下唯一可選擇的,便是成為在當時看來最底層的商人。

  在古時,門第階層觀念深入心髓,《逸周書·程典》記載:「士大夫不雜於工商。」

  

  可見商人的地位是如此卑微!

  從一個受人敬仰的大學士跑去經商,搞得一身銅臭味,陳振龍的家人都進行了強烈的反對。

  然而陳振龍的脾性也非常大,一旦他打定主意認定的事,便是十頭牛也拉不回來!

  就這樣,他懷揣著夢想重新出發,想不到這一步棋還真走對了!陳振龍腦瓜非常靈活,很會變通,他做過很多行當,當過走街竄巷的小販,租過店面開過店,後來還承包了幾艘漁船下過海,積累了一定的財富。

  遊走呂宋經商,發現新奇朱薯

  陳振龍的生意竟越做越大,到後來,他已不滿足於只在國內經商了。

  

  當時受鄭和下西洋的影響,明朝很多商賈都與外國有一些生意往來,陳振龍也一樣,他決定將自己的業務擴大到海外去!因福州靠海,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各國之間往來的客船經常經過這邊。

  呂宋國就這樣進入了他的眼帘,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決定先去呂宋探探路再稍作打算。

  當時的呂宋,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菲律賓,一踏上這片土地,陳振龍感到非常新奇有趣,為了能更好融入當地,他還僱傭了一個翻譯。

  走在大街上,陳振龍忽然被一陣香味吸引,他定睛一看,街邊小商販攤位上擺放了一個個表皮紅色的東西,個頭不大,整體修長,這香味正是由此物散發出來!

  

  他連忙問翻譯這是什麼,翻譯直說這是朱薯,可以吃的!陳振龍一聽兩眼發光,慌忙買了一個,一口咬下去,又香又糯的口感立即將他徵服了!

  三下五除二,不一會,陳振龍就將一整個大朱薯吃得一乾二淨!意猶未盡的他,又連續吃了幾個,就這樣,他在呂宋的這段時期,陳振龍幾乎每天都會去吃幾個這樣的朱薯,他還研究出了不同的吃法,生吃熟吃竟都可以,還非常抗餓!

  時間一久,陳振龍就發現這朱薯特別好養活,基本一根藤蔓便可以栽種出一大片,而它非常耐旱,對於水分、土壤的要求都不高,適應性非常強!

  陳振龍聯想起自己的家鄉,常常因為天災顆粒無收,如果能將這朱薯帶回家鄉,百姓以此果腹充飢,那該多好!

  

  之後,他便在呂宋國一戶農民家裡呆了4個月,將種植之法學了個透徹。

  奇思妙想出主意,冒死攜藤歸故裡

  正當陳振龍躊躇滿志,準備帶著種植朱薯的技術回國時卻犯了難,原來當時的呂宋國非常嚴苛,朱薯從不外傳一旦發現違規之人,格殺勿論

  這可怎麼辦?陳振龍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一天,他正在碼頭邊徘徊,看到遊船上的吸水繩時靈機一動:如果將朱薯的藤蔓絞入其中,從外表上也看不出來呀,這樣就能神不知鬼不覺地將它帶回國內了!

  陳振龍買通船上的船員,偷摸著實行了這個計劃,當客船通過呂宋口岸時,陳振龍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萬幸的是,呂宋口岸的官員並未察覺有異,正常放行。

  

  陳振龍又驚又喜,明萬曆二十一年5月,陳振龍乘坐的客船在海上漂浮了一個星期,終於回到了故土!客船悄悄靠近福州碼頭後,陳振龍將乾枯的藤蔓迅速取出放進包中,奔回了自己的住所。

  此時的朱薯藤蔓已經枯萎,陳振龍連忙舀了一勺水,將藤蔓小心翼翼地放了進去。

  想不到這藤蔓竟如此好養活,等第二天陳振龍睡醒後發現,藤蔓的葉子已經從枯黃變成了綠色,重新煥發了生機。之後陳振龍將這株藤蔓移植到自家後花園裡,小心呵護,澆水施肥。

  看到他如此重視這株藤蔓,家裡人全都不解,一旦問他,陳振龍就神秘笑笑:「再過幾個月你就知道了!」

  慢慢地,藤蔓開始發芽,長出嫩綠的苗來,不久便迅速發展,僅過了一個月就將這後花園全都佔領了,陳振龍更是歡喜之極,魔怔了一般,只要有時間,就呆在後花園擺弄這玩意。

  

  過了4個月,陳振龍見時機成熟,便動手將藤蔓挖了出來,家人一看,這藤蔓下面結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實,表皮呈紅色,果實上還有幾根須子!

  陳振龍將這果實進行了蒸煮,不一會兒,一股香甜的味道充斥了整個廚房,令人一聞就直流口水。陳振龍將這果實分給家人嘗試,那味道簡直絕了!

  所有人都讚不絕口,陳振龍這才與家人說起這朱薯的來歷,眾人聽後連連稱奇

  陳振龍將一部分的朱薯分給眾人,一部分的留下當種子,在自己的後花園進行了種植!

  大愛無疆,拯救蒼生也成就了自己

  1593年,福州大旱,五穀歉收,餓滿地,福州官員全都束手無策,陳振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讓兒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申報自己家中的朱薯可以救荒。金學曾連忙派人試種,非常成功。等朱薯上市之時,福州缺糧的難題迎刃而解

  殍

  

  第二年,朱薯在整個福州實行了推廣!後來又傳種到了浙江、山東、臺灣等地,成為了中國糧食中一個重要的品種。

  因為朱薯來自於「番國」,後來又被人稱為番薯,陳振龍的善舉,改善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甘薯也成為了老百姓度荒解飢的重要食物之一

  清乾隆年間,番薯的種植已推廣到全國各地,年產量竟達三千萬噸,佔世界番薯總量的80%。據古籍記載:災荒時,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

  也正是因為如此,清朝人口足足多了3億!

  

  陳振龍也被記在了史冊上,名垂千古,受到了萬人尊敬。

  為了紀念他,福州人何則賢在他的家鄉烏石山上建造了「先薯亭」,現在,這座先薯亭已成為了當地的旅遊觀光地之一,很多人慕名前來悼念這位偉大的先人。

  商之大者,為國為民,陳振龍的壯舉,也為後世的商人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榜樣。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明萬曆年間此人棄儒經商,捨命從海外帶回一根藤,讓中國人口翻倍
    古代也有一位「袁隆平」,他冒著生命危險,將一根藤「偷」回中國,使中國人口增加了3個億,他對中國的貢獻也是相當大的。 《海外新傳》:閩人感念金學曾之功,將朱薯改名金薯,又因來自「番國」,俗稱番薯 陳振龍小的時候也喜歡讀書,但是自己考試之後自己仍然沒有中舉,於是決定下海經商。
  • 中國紅薯之父「陳振龍」:苦心孤詣引進「物種」,對後世影響深遠
    同樣,在中國歷史上也曾有一位和他一樣偉大的人,在民生和糧食危機的背景下,為國人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挽救了無數貧苦之人,對我國歷史也影響深遠。他就是明朝的「袁隆平」,被譽為「甘薯之父」的陳振龍。陳振龍想把這種產量大,又美味的物種帶回國內,可想法總歸是想法,實行起來難度也很大。當時的西班牙人也很精,「珍其種,不與中國人」,並且加強了在海關層層盤查,陳振龍多次偷運都失敗了,後來更被西班牙人列為「嚴查對象」。直到陳振龍年近50歲,救民於水火的意願更加強烈,他再沉思了好多天後,終於想到了一個好法子。
  • 一對中國父子,偷偷把外國禁品帶回中國,養活億萬國人
    以清朝為例,清朝有著名的康乾盛世,其實並非是說當時的經濟發展有多麼迅速,而是康乾時期的中國人口數量達到了古代高峰。到清末的時候,國內的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4萬萬,也就是4億人。雖然清朝積貧積弱,但能養活這麼多人口,足以說明清末的體量。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讓清朝能養活這麼多人口的關鍵因素之一,還是要歸功於明朝引進的一種農作物,它就是番薯。
  • 此人冒死從菲律賓偷回一根藤,使清朝人口多了三億,應被世人銘記
    可是,曾經有那麼一段時光,番薯卻是很多人生存下來的希望。那是明朝萬曆二十一年,許多的人都在經受著饑荒的折磨,不過一個人的出現,改善了他們痛苦的生存狀態,這個人正是明朝商人陳振龍。仕途不順改經商,海外遊歷偶遇番薯談及陳振龍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家鄉了,他的家鄉是福州府長樂縣。而這一點,對他的人生產生了2個重要影響。第一個影響是對他的事業的影響。
  • 「中國甘薯之父」,冒死帶回一根藤,拯救了半個清朝的老百姓
    相信現在有不少人都把甘薯當作自己的副食。甘薯是現代生活中非常普遍的食物,但是很少有人將它作為主食。該作物在明朝末期傳入中國,後來開始大規模種植。在明萬曆年間,一個人冒著生命危險把一根藤從國外帶回來。即被稱「中國甘薯之父」的陳振龍。陳振龍在出國經商時發現,呂宋到處都有一種農作物,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產量很高。
  • 有的人吃了無數個烤地瓜,卻不知道沒有蕃薯的中國有多難
    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紅薯被傳入中國,其實還早了一百年。當時西班牙水手已經把番薯帶到菲律賓廣泛種植,以補貼糧食的不足,但中國還未有關於番薯的記載。番薯苗紮根中華大地,還要等到16世紀末。而在中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明朝福建商人陳振龍將番薯「偷渡」回國的事。
  • 落榜秀才下海,秘密引進外來物種,中國人口千年瓶頸從此被突破
    紅薯的種植一直掌握在歐洲殖民者手中,他們是嚴令禁止向中國出口的,這是最早的糧食霸權。 後來紅薯是怎麼引進中國的呢?那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陳振龍。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中,陳振龍是個再渺小不過的小人物,大多數人都沒聽過,但他的經歷值得史書好好記上一筆。 陳振龍,1543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今福州市長樂區)青橋村。
  • 對中國貢獻最大的外來物種,不僅沒給我國添亂,還救過很多人的命
    但其實這是一種「刻板印象」,有不少外來物種對我國也提供了幫助,比如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個物種,來到我們國家後,不僅沒有添亂,還救活過不少人的性命,你知道是什麼嗎?1.曾幫助中國解決饑荒問題其實這個物種就是番薯,番薯又別名甘薯或地瓜,屬於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於地下。
  • 農村人常說的:「養豬少餵紅薯片,養羊多餵紅薯稈」,是啥意思?
    無可奈何之下,我只好到網上尋找相關的知識,通過查詢,我才知道這句話裡所蘊涵的道理是這樣的:養豬少餵地瓜片,番薯學名是番薯,也叫番薯,番薯,番薯,山芋,番薯,土豆,番薯,白芋,甜薯等。甘薯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屬旋花科,發源於墨西哥,從哥倫比亞、厄瓜多到秘魯等國,16世紀初已在西班牙廣泛種植。番薯在我國被稱為番薯,與它是一種「舶來品」有關。
  • 紅薯在我國種了幾百年,但紅薯原產地並不在中國,妥妥的外來物種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紅薯真正在我國種植,是從明朝開始的。而紅薯,它的原產地,實際上是在遙遠的拉丁美洲。它屬於一種熱帶作物,而它的傳播過程,實際上和世界歷史上一個偉人有關,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後,紅薯便被帶入歐洲,逐漸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
  • 原來它也是「外來物種」,被福建人「冒死」帶回國,曾救多人性命
    外來物種這個名詞,相信對很多小夥伴們來說,都已經不陌生了,實際上我國許多物種都是外來物種,只不過來到中國的時間久了,所以被很多人認為是本土產物,比如辣椒,作為現代一種常見的調味食物,很多小夥伴們曾經就一直認為辣椒是我國的本土產物,但後來才發現辣椒並非原產自中國。而今天我們同樣要給大家介紹一種意志,被很多人誤認為是我國本土產物的物種,曾經被福建人「冒死」帶回國內。
  • 客家人的冬天,有一種記憶叫「番薯」
    客家諺語云,「嫁妹莫嫁竹頭背,毋系番薯就系豬菜」,意思說的是舊時社會普遍貧窮,不願將自家女兒嫁到竹頭背後更窮困的山林去,因為山多陡峭,日未出而上山工作,日已落而未息,尚須拖著疲憊飢餓的身子,肩膀上所負擔者,不是兩籃滿滿的番薯,就是一肩的豬菜(番薯藤及番薯葉),回家路上,也不得安閒。
  • 五花八門的藤本植物,它們沒有粗大的枝葉,也能長得很高
    由於遺傳因素的作用,牽牛花後代的莖藤也維持向右旋轉的方式。如果將牽牛花從南半球或熱帶引種到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它的莖藤仍然是右旋的,這說明它右旋的遺傳性十分穩定,不會因為改換了地理環境而變化。有趣的是,在有纏繞性莖的植物,類似牽牛花那樣右旋的植物還有蔦蘿,它也起源於南半球。與牽牛花不同的藤本植物,如金銀花、葎草等,它們的莖藤是向左旋轉的。
  • 番薯,紅薯,地瓜,種類繁雜,到底是中國原產還是國外引進
    番薯之名為番,番薯非我國所古有,直到了明朝的中葉,始由外國傳入,而外國一般稱之為番邦,所以番薯名字就流傳開來。但這種食物一經傳入人口眾多的中國,即如春風野草,蓬蓬勃勃的遍地生長起來。而古甘薯為我國原有之作物,在《山海經》中就出現了「薯蕷」。
  • 明朝的「一條鞭法」是一個什麼樣的稅制?
    「一條鞭法」是 「將田賦和各種名目的徭役合在一起徵收,並將部分丁役負擔攤入田畝。過去按戶丁出辦的徭役,現改為據丁數和田糧攤派」。不在是實物,民間在交稅的時候就必須把穀物等產出折算成銀子,這樣在繳納兩稅的時候中間就出現了商人們所謂的商機,要集中向商人兌換,於是,商人藉此將銀價抬高,必然造就窮的更窮,富的更富。 一條鞭法推行不久,張居正就去世了,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官場腐敗,諸弊叢生,上行下效。明朝末年又來了「 三餉」加派。
  • 細數那些穿越到古裝影視劇中的食物,以及他們出現在中國的時間
    在中國古代,糧食作物種類不多,加上生產力有限,所以就算是王公貴族,他們的飲食也不及現在的平民百姓豐富。所以在一些不嚴謹的影視劇中,經常出現食物穿幫的現象,這很容易就暴露了導演的文化修養和水平。演歷史劇還是先搞懂歷史吧,我們先來看看在影視劇經常穿越的食物。第一多的應該就是玉米了,我們都知道玉米原產美洲,在明朝才傳入中國,在明之前何來玉米。
  • 中國最富的商人,倉庫火災,白銀燒化了流到水溝,圍觀群眾不搶?
    廣州十三行並不是只有十三家商行,而是沿用明朝時期沿用下來的習慣稱呼,在中國古代,管理對外貿易事務的機構是市舶司,明朝有廣州、泉州、寧波三個市舶司,但是,到了萬曆年間,在廣州,市舶司的部分功能被官設的牙行所取代,所謂「代市舶提舉盤驗納稅」,這些牙行統稱為「十三行」,有的時候不止十三行,有的時候甚至只有數行,比如明末清初之時,只有數行,而到了康熙年間,則有十六行,乾隆年間發展到二十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