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一條鞭法」是一個什麼樣的稅制?

2021-01-16 騰訊網

「一條鞭法」是

「將田賦和各種名目的徭役合在一起徵收,並將部分丁役負擔攤入田畝。過去按戶丁出辦的徭役,現改為據丁數和田糧攤派」。

也就是賦役合一的稅制,改變了歷代「賦」與「役」平行的徵收形式,這樣做的目的用意估計是有出於簡化稅收,避免偷稅漏稅,統一了役法,簡化了賦役制度,標誌著賦稅由實物為主向貨幣為主、徵收種類由繁雜向簡單的轉變。

其實,在我看來這似乎是增加了稅收,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人身奴役關係有所削弱,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但只是一時的,更多是表面現象。而這裡面的弊端就在於賦役改革是觸及了官紳地主的經濟利益,實際運作中,阻力重重,對當時豪紳地主是優免權也要「除外」了的。而且,經濟的剪刀差也出現了,無形中更增大了貧苦民眾的負擔,一方面更方便了官商勾結,因為官方兩稅收的是白銀。不在是實物,民間在交稅的時候就必須把穀物等產出折算成銀子,這樣在繳納兩稅的時候中間就出現了商人們所謂的商機,要集中向商人兌換,於是,商人藉此將銀價抬高,必然造就窮的更窮,富的更富。

一條鞭法推行不久,張居正就去世了,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官場腐敗,諸弊叢生,上行下效。明朝末年又來了「 三餉」加派。

「三餉」之外,鴨餉、牛餉、禾蟲等餉也堂而皇之的出現。

至此,一條鞭法破壞殆盡。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一條鞭法缺乏有力的法律、政權保障,明朝封建政權對大地主階級已經失去有效的控制,想法很不錯,現實很骨感,本來是為了提高財政,清丈全國土地,清查溢額脫漏,緩解經濟危機、政治危機,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但是,實際效應適得其反,這是明中後期隨著經濟發展土地日益資本化與封建小農經濟的必然矛盾所致。土地兼併加劇,地主豪強官商勾結,強佔農民的土地,並運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來逃避相應的賦稅。一條鞭法的實施雖然讓隱瞞的土地呈報了出來,(據說當時,僅據部分清丈的結果,就增加了土地2.8億畝,使不少地主隱瞞的土地繳了稅。全國清查完,徵稅田額竟然能多增三百萬頃。啥概念。)

但是,基本矛盾並未解決,這種掩蓋了的矛盾實際上更直接導致農民利益受損。銀貴谷賤,富庶的越富庶,貧民愈貧窮,從富庶的江淮地區收稅不足,於是,只能巧立名目加餉加派,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更加重了民眾的負擔,只能使明王朝的中央財政整體上越來越弱,所以一條鞭法又稱「殘民一條鞭法」。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一條鞭法:是救世良方,還是虎狼毒藥?
    導言:公元1581年,明朝萬曆皇帝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向全國推行了一項影響深遠的稅收制度改革——一條鞭法。 就是將過去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稅總為一條,全部折合成銀兩,按照田畝、人丁平均攤派。一條鞭法是從萬曆元年到萬曆十年(1573年-1582年)間張居正推行的變法革新運動中最為重要的一條經濟措施。
  • 明朝十大名臣的張居正,為什麼最後會被朝廷清算
    明朝十大名臣的張居正,為什麼最後會被朝廷清算在中國的歷史上,一旦改革畢竟要損害很多人的利益。這些人往往會千方百計的阻撓變法的實施,當一個國家到了需要變革的時候,他的守舊派的實力也是十分的強大的,即使改革成功,但是很多的改革家也不會有好下場。
  • 明朝內閣首輔為何不是丞相?他們之間差了一個太監
    明朝立國之初,是設置有丞相職位的。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等都做過丞相。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朱元璋將胡惟庸誅殺。此後,朱元璋就廢除了丞相職位。丞相所擔任的職責,分於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朱元璋親自掌管六部,六部按照朱元璋的意旨辦事。
  • 明朝皇權、內閣、司禮監三權分立,為何馮保卻和張居正成了盟友?
    眾所周知,自明永樂年間的內閣制度逐漸成型以後,明宣宗朱瞻基又在內廷設立了一個名為內書堂的機構。說白了也就是一個專門教宦官識字的機構,藉以為明朝另外一大宦官機構「司禮監」培養秉筆太監。其目的也很簡單,主要就是想通過司禮監秉筆太監對「票擬」的批閱權來限制住內閣權力的擴張,從而借司禮監與內閣的相互制衡來保證皇權地位的穩固。
  • 明朝史上最有謀略的四大首輔,張居正竟排不上第一!
    前幾年當時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火爆中國,掀起了一股研究明朝的風潮。明朝是個「創新」頗多的王朝,明朝廢除了研習千年的宰相制度,但是因為在位的皇帝比較懶又只能建內閣、設首輔。明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設立的首輔不計其數,能被選入內閣成為內閣首輔的人都是人中龍鳳,有勇有謀,今天我們便來說一說明朝史上最有謀略的四大首輔。第四:愛辭職的首輔——李廷機李廷機,是在我國歷史上都排的上名號的清官賢相。李廷機推行廉政,關注民生,立志於減少苛捐雜稅,鼓勵商家發展經濟。李廷機為推行廉政,把自己的全部家財都捐贈了出來。
  • 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發財之路!
    有史學家認為,明朝看似亡於崇禎,實則亡於萬曆。對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其實有很多。確實明朝的滅亡不能全把責任推給崇禎皇帝,崇禎皇帝只不過是明朝滅亡的一個加速器。  崇禎皇帝    其實在明朝的滅亡原因裡,有一條絕對是貫徹始終。那就是窮,沒有錢。對於貪財的萬曆皇帝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然而這個困擾幾代皇帝的問題,到了明神宗朱翊鈞這就不是什麼問題了。
  • 明朝第一首輔有多慘?死後家屬盡數被流放,而自身也差點被鞭屍
    在明朝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名臣,但是在諸多名臣中,排第一的唯有張居正,之後不論是誰,都要略遜一籌,張居正到底有多優秀?他小時候便是個天才,之後一路順利的考取舉人,踏足官場,之後又得到名臣徐階的提拔,在明穆宗朱載時期,張居正成為大明王朝的首輔,在萬曆皇帝時期,一舉成為大明王朝的首輔。
  • 「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死後被鞭屍、抄家,到底錯在了哪裡?
    張居正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梁啓超 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1582年7月去世,年僅58歲,他是大明王朝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大臣,被後世冠以「明朝第一首輔」之名。 《明史》記載:張居正從小聰明絕倫,眉清目秀,鬍鬚直至腹部,辦事勇敢,城府極深,16歲中舉人,23歲中進士,1572年,10歲的朱翊鈞登基稱帝,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
  • 明朝宦官那些事兒
    在當今探討歷朝歷代的宦官亂政時,不少朋友會提出這麼一個觀點,那就是明朝宦官亂政極為嚴重。可事實卻是,被公認為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東漢、唐朝和明朝中,東漢末年宦官與外戚爭權,皇帝變成了兩家之間爭奪的傀儡,唐朝末年宦官甚至掌控了皇帝的廢立,而明朝宦官大權在握的現象卻是由皇帝許可的。要知道,在封建王朝,皇權才是最重要的,而也只有明朝的宦官專政沒有威脅到皇權。
  • 明朝276年十大優秀內閣首輔
    最初的內閣,內閣成員之間沒有太大差別,而後,隨著內閣體系的發展成熟,內閣首輔權力也越來越大,漸漸與內閣其它成員拉開了差距,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一把手具有絕對的權威。甚至於在皇權黯淡的時間裡,內閣首輔成為了國家實際的掌舵者,譬如高拱、張居正等。
  • 明朝大難不死的皇帝們,一個險被豹子咬死,一個差點被宮女勒死
    今天小貝侃歷史帶你來盤點明朝五位大難不死的皇帝。明朝大難不死的皇帝之朱棣。朱棣四年的靖難之役中,之所以能夠完整的活下來,很大程度上因為朱允炆「休傷吾叔」這句話,這無疑是朱棣靖難之役的保護罩。除了這個保護罩,老天也在兩次關鍵時刻照顧了一下朱棣。
  • 明朝的「績效考核」,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災難
    按張居正的設計,這套新辦法的運作機制是這樣的:六部與都察院的政務,上呈給皇帝得到批准後,下發給相關衙門執行之前,要依照路途的遠近和事情的緩急,以文簿的形式定下一個執行期限。每個月的月底做一次復盤檢查,每半年再做一次全面的復盤清查。
  • 張居正是一個怎樣的人?海瑞用了八個字評價他
    張居正毫無疑問是一個能臣,自王安石變法過去了500年之後,中國再一次發生的最有影響力的改革便是張居正改革。倘若說王安石是11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的話,那麼張居正便是16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這也誠如梁啓超所言,張居正乃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明朝被嘉靖折騰了幾十年,落到萬曆手裡的時候,說是一個爛攤子也不為過吧?
  • 明朝的皇姓和豬諧音?那明朝的豬叫什麼?明朝人還敢吃豬肉嗎?
    之一,也是中華十二生肖之一,在古代經常用豬代表財富和生育,豬不像牛、羊、狗那樣適合遊牧遷徙,在遊牧民族的畜牧經濟中,豬是難養的動物,但是對於我們這樣的農耕民族卻是天然的肉食提供者,因此豬在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中具有重要地位,甚至是古人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問題來了,在封建社會是需要避諱的,也就是在帝制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以表尊重,「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
  • 民間故事:明朝一漁夫,捕獲了一條巨大的鱔魚,當晚死於非命
    明朝嘉靖年間,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有一個漁民,名叫張某。這一天晚上,月色明朗,張某將漁船停泊在江邊,一個人在船艙之中喝著小酒,吃著小菜,緩解一身的疲乏。 忽然,他看見了一個身穿黃衣服的女孩,大約十三四歲的年紀,頭上綰著雙髻,從蘆葦叢中不慌不忙地走了出來,然後向岸邊的漁民討飯吃。
  • 明朝令人毛骨悚然的特務——錦衣衛
    錦衣衛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他們是不是各個武功高強?他們的武器是不是真的出神入化?為何能逍遙法外明目張胆?我們一起來解密。錦衣衛其實就是明朝的軍報搜集情報機構,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為了監察身邊大臣,以達到駕馭不法群臣目的的一個機構。我們知道朱元璋打下天下可不是全靠他的智慧能力,甚至可以說大部分都是他身邊的得力幹將。這大明天下打下來,朱元璋的心裡並不踏實,那些和他一起打下天下的功臣可都是有能耐的人,他們知道如何打仗如何掌權,也知道如何犯上作亂。所以說這個錦衣衛的建立其實就是朱元璋收拾身邊大臣的法子。
  • 明朝的一個囚犯越獄行動,促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
    作者:齊雲軻明朝正統十三年(1448)九月的一天,明朝廣州城監獄,發生了一起影響深遠的囚犯越獄事件。數百名囚犯集體暴動,不僅成功越獄,還手持利刃殺入明朝設在當地的軍械局,奪取了大量武器,直接來個武裝起義。一、越獄經過這次越獄事件的主謀,是當地一個出名的「山海盜」頭目——黃蕭養。
  • 明朝除了朱元璋和朱棣,還有拿的出手的皇帝嗎?
    說起明朝的皇帝,其中十三位葬在北京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葬在鳳陽,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祁鈺被朱祁鎮剝奪封號,合計一共一十六位,按血脈和時間和性格、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後期,三期之間,涇渭賢愚分明。其中大部分原因源自他像父親朱標,比較柔軟和仁慈,受儒家思想影響至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重用方孝孺的皇帝大致什麼樣可以想像。如果在他治下,也許明朝完全會走向另一個樣子。除了土木堡之變,基調昌明的中期中期六位,基本都挺拿得出手,第四個皇帝仁宗朱高熾和他兒子宣宗朱瞻基的統治時期,被合稱為仁宣之治。兩人能聽得進意見,與大臣關係融洽,致力經濟發展。還是相當清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