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重視生育,一來是繼承家族香火,二來農耕文明講究人多力量大。因此即便歷史上戰亂不迭,人口大幅縮減,只要天下太平,中國人口總能快速恢復。
但我們也看到,中國清以前的封建王朝,難有人口跨越億級的時代。多如宋明時期,當人口達到上億後,也開始迅速滑坡。為啥呢?說到底還是有限耕地生產的糧食難以維持上億人口。
圖:中國自古是農耕文明國家
封建時代生產力低下,而全國可耕種的土地面積2000年前基本已經定型,當土地和人口達到平衡後,社會每增加一人,平均口糧就減少一口,因此這個千年形成的人口上限始終無法突破。但是從明末到清乾隆年間,中國人口千年結構突然被改變,此時全國人口突破3.13億人,而到了道光年間,全國人口再攀新高,突破4.3億。
難道一切皆因「康乾盛世」,生產力大發展,導致的人口暴增?亦或是清朝的開疆拓土增加了可耕種土地?其實都不對。最主要原因是:外來高產糧食作物的引進,維持人的最基本生存的口糧產量暴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來自美洲的玉米、土豆和紅薯。
但是這些外來物種的引進過程是曲折的。歷史上,但凡與國家利益息息相關的物種,多數都是會受到嚴格控制的。比如咱們中國是絲綢的起源地,中國絲綢享譽全世界,曾是世界最頂級的奢侈品,在歐亞大陸廣受歡迎,利潤極高。
絲綢是蠶絲製作的,而蠶原產中國,別的國家沒有。因而在巨大的利潤驅使下,歐亞各國一直想從中國偷蠶寶寶回國培養,從而瓦解中國的絲綢壟斷。歷朝歷代的中國,也都是嚴格管控邊境貿易的,從中國偷蠶寶寶那是重罪。
而糧食作物雖然利潤低,但人若吃不上飯,卻能動搖國本,影響更為嚴重。因此特有的糧食作物,在很多國家也是被嚴格禁止向外國輸入的,比如咱們說的原產於美洲的紅薯。
圖:紅薯
紅薯原產於美洲,後被歐洲殖民者帶到歐洲,其後歐洲殖民者為了自己的口糧,又將其引進亞洲殖民地種植。紅薯的種植一直掌握在歐洲殖民者手中,他們是嚴令禁止向中國出口的,這是最早的糧食霸權。
後來紅薯是怎麼引進中國的呢?那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陳振龍。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中,陳振龍是個再渺小不過的小人物,大多數人都沒聽過,但他的經歷值得史書好好記上一筆。
陳振龍,1543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今福州市長樂區)青橋村。陳振龍20歲時,曾考中過秀才,後參加鄉試落榜,於是放棄讀書從仕的道路,到菲律賓下海經商。當時正處於明朝萬曆年間,明朝人口據估計在此時達到頂峰,約一億人左右。
眾如咱們上面所說,封建社會人口達到一億峰值,基本上也就意味著衰落開始了。因為人再增加,最基本的口糧就保證不了了,若再趕上天災之年,那就更食不果腹,自然會出問題。
當年陳振龍的家鄉便是如此,福建本就多山,土地貧瘠,人均口糧不足,豐年尚能勉強餬口,遇上災年只能等著餓死。可禍不單行,天災愈發頻繁,讓百姓雪上加霜。在菲律賓經商的陳振龍,早就盯上紅薯了。
他發現紅薯不但栽種簡單,適應性強,成活率高,而且生熟都能吃,產量還高,特別適合做口糧。想到家鄉經常鬧饑荒,陳振龍就想著能把紅薯引進福建。但當時菲律賓是西班牙殖民地,西班牙是嚴格禁止紅薯出口的,陳振龍幾次欲將紅薯藤莖帶回國,都沒能成功。
圖:紅薯
1593年,通過買通當地土著,拿到紅薯藤莖後,陳振龍將紅薯藤莖絞入吸水繩,秘密過關,經過7天7夜航行,將其帶入老家福建,這是紅薯第一次來到中國。回鄉後,陳振龍就開始培育,4個月後,大獲豐收。
福建各地還在鬧饑荒,陳振龍種植紅薯成功後,立即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請求在福建推廣,以解決糧荒。金學曾聞之大喜,遂命各地大量紅薯,此後福建糧荒逐漸得到解決。
圖:為紀念紅薯引進而建的先薯亭
當然紅薯的推廣並非一朝一夕,他在全國普及開來,經過了上百年時間。正是由於紅薯以及玉米等美洲作物的引進種植,困擾中國千年的口糧問題大大改善,這樣導致了清朝中國人口大爆炸。
除了陳振龍外,紅薯的引進還有另外兩條線,一條由葡萄牙人帶到緬甸,再進入雲南;一條是葡萄牙人帶至越南,再由東莞人陳益、吳川人林懷蘭傳入廣東。不過陳振龍是最早引進的,他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的「番薯之父」。
從明朝到清朝,陳振龍的後世子孫,一直奮戰在推廣紅薯的第一線。可以說,正是落榜秀才陳振龍秘密引進的外來物種紅薯,清朝才迎來了人口大爆炸,中國人口千年瓶頸從此被突破,改變了歷史進程。
圖:美洲作物致清朝人口大爆炸
你可能只是時代裡的一粒沙,請一定不要灰心,說不定哪天,你的一個小舉動足以影響整個世界,推動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