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縣牛街鄉福和北村易地搬遷 危房變新房 訂單農業成致富新收入

2020-12-05 雲南廣播電視臺

34棟白族民居依山而建,沿著洱鶴線西赤坡順坡而上,寬闊的柏油路通往家家戶戶,周邊綠樹掩映,村前土地剛剛播種上甜脆豌豆、白芸豆,村後半山坡,還有集中搭建的牲畜棚........如今的洱源縣牛街鄉福和北村,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一派美麗宜居新農村景象。

誰曾想到,3年前村中道路不通,住地經常滲水、滑坡,院心、圍牆有局部下沉且有明顯裂痕的貧困村,如今會變成這般模樣。

以地易地 34戶村民搬新家

2016年2月,福和北村七組、八組村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幫助下,全村搬遷至洱鶴線西赤坡上,村中34戶191位村民,大部分都住上了2層高、平均佔地130㎡的新房。搬遷後的福和北村,村前耕地成片,村後牲畜棚牛羊成群,山中耕種傳統農作物的旱地,距離村落僅2公裡距離,村民們生活、生產變得十分方便。

搬遷後的福和村七組、八組

回想起村中3年來的變化,在福和北村八組居住了36年的羅瑞福,如同做夢一樣。

在他的記憶裡,從前通往村子的道路均是不足兩米的土路,村中大部分是土坯房,那時候從家中到鎮上21公裡的距離,坐拖拉機要2小時左右才到,孩子們上學要走40分鐘山路才能坐車,房屋凌亂、道路不通、設施簡陋、人畜混住,是這個村子常見的光景。

自從村子被納入易地搬遷的行列後,羅瑞福與村民在駐村工作隊的指導幫助下成立起建房理事會,通過統一選址、抱團建房、親友幫建等形式,建造起了新住宅。經過10個月努力,34棟風格明顯、廚衛入戶、人畜分離、通風向陽、方便生產與生活的新房,在赤西坡安然矗立。曾經的危房通過土地轉換,變成了村民們的耕地,而村民地段較好的耕地,則變成了村民們安居樂業的新宅。

集中牲畜棚

通過3年建設,村中的基礎設施、供排水、用電、綠化亮化彩繪、牲畜集中養殖點、活動廣場活動室均已建設完成,許多經濟條件不錯的村民,還將自己的新家裝修成古韻盎然的「雅苑」。

政策互補 建新房僅花7萬元

當初建房時,羅瑞福共花了20萬左右,除去政府建房補貼與親友幫建的成本,他僅花了7萬元左右,就將房屋建好並完成裝修,這以前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

羅瑞福家新建的白族民居

搬進新家後,羅瑞福根據自家經濟情況,將二樓率先裝修了起來,在一家5口人精心設計下,二樓變成了三室一廳格局的住宅,搭配一些日常生活家具,寬敞明亮且極具生活氣息。為了方便老人、孩子及日常生活,羅瑞福還特意把一樓未裝修的房間規劃出來,廚房、電視廳、衛生間、雜物倉庫均有。

羅瑞福家二層已裝修完畢

談起今年計劃,羅瑞福笑稱:「二樓裝修好後,今年的首要目標就是裝修一樓,等年底存夠錢就開始動工,這樣我們的新家就全面竣工了。」在村中,和羅瑞福家情況相同,經濟情況有待提高的村民還有很多,房屋建設完畢後,他們大多選擇先將二樓裝修好住進去,等到有一定經濟基礎後,再裝修一樓住房。

洱源縣牛街鄉福和村黨總支書記楊吉昆表示,當初異地搬遷時,34戶易地搬遷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建房補貼。

訂單農業 家庭收入年年遞增

搬遷完畢後,羅瑞福妻子在駐村工作隊員的引導和鼓勵下,通過一系列技能培訓及業務指導,已經在廣州一處手電筒廠打工,而羅瑞福則留在家中照顧孩子與父親,種起了洋芋、荷蘭豆、白芸豆及甜脆豌豆等農作物。

離耕地近了 背送肥料也方便了

在「支部+企業+農戶」模式的引領下,福和村正從曾經的單一傳統種植,轉變為傳統農業與訂單農業混種的新模式,羅瑞福現在種植的荷蘭豆、白芸豆及甜脆豌豆,便是近幾年來村子與企業發展的新興訂單農業。

中午剛吃過飯,趁著孩子在家中休息,羅瑞福來到離家800米距離的甜脆豌豆種植地裡,查看豆苗情況並給豆苗灌水,小心翼翼地照看僅幾釐米高的豆苗。

看著眼前的田地,羅瑞福說:「這些豆苗前個兩個星期以前才種下地,現在長勢不錯,等6月份全部採摘完畢後,3畝左右的甜脆豌豆,能為全家增加1萬多元收入,到了6月荷蘭豆播種下地,成熟採摘完又是一筆可觀收入。」

從前,羅瑞福家一直種植洋芋、玉米等傳統作物,每年收入僅2萬元左右,自從2017年村中引進玉溪澄江恆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籤訂種植訂單後,羅瑞福及村民們在技術指導員的示範下,種起了荷蘭豆、白芸豆等訂單農作物,荷蘭豆成熟時,企業會按照6元每公斤的合同價收購,保證每戶畝產在4000元以上,並解決銷售問題。

截止到2018年底, 村中種植荷蘭豆合同農戶已達到140多戶,面積約270畝,產值達120萬元。

脫貧致富 戶均收入9萬元

今年,羅瑞福家中的14畝耕地,除了傳統農作物外,還種上了2畝荷蘭豆、4.5畝白芸豆以及3畝甜脆豌豆。他初步算了筆帳,今年家中農作物收入大概在5萬元,加上妻子外出打工收入,全家經濟有望破9萬元大關,相比前幾年全家2萬多元的收入,經濟狀況好了很多。

羅瑞福查看田中作物長勢

福和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楊子贛說:「除現在引入的荷蘭豆、白芸豆等訂單農業外,傳統農作物洋芋早在2016年便與企業籤訂,採取訂單方式扶持種植,村民們種植的「麗薯六號」種薯遠銷德宏、怒江等地,戶均能增收8000多元。」

目前,福和村村民們外出務工收入加上訂單農業、傳統種植、中草藥、養殖牲畜等收入,搬遷點戶均收已達到9萬元左右。今年,村中除了引進甜脆豌豆進行訂單農業種植外,村中群眾還計劃申報種植650畝荷蘭豆,預計產值在300萬元左右。

2016年底,福和村正式退出貧困村,真正成為一個逐漸發展壯大的美麗宜居新農村,如今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還有3戶8人,全村貧困發生率為0.51%,村民們的日子正越過越好。

培育新產業 讓脫貧道路越走越寬

2018年,經縣級申請、州市初審、省級核查、公示公告、國家專項評估檢查等程序,雲南省15個縣(市)退出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在這批名單中,洱源縣赫然在列。

對此,洱源縣委副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總隊長龔飛表示,洱源縣雖然已經脫貧摘帽,但仍有不足存在,針對脫貧攻堅上的短板,洱源縣委、縣政府將積極投入到脫貧攻堅整改工作中。脫貧摘帽後,洱源依舊還有脫貧任務,目前全縣還有8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縣委、縣政府將以他們為焦點,安排好脫貧節奏,在鞏固脫貧成效的同時,在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

龔飛說,在接下來的脫貧攻堅工作中,洱源縣委、縣政府將積極培育新產業,努力引導村民消除固有觀念,把傳統產業做好的同時,開拓創新,扶持新產業,樹立農戶自主致富意識,堅定農戶信心,激發農戶內生動力,逐漸改善農戶認知,帶動農戶發展高原特色產業的積極性,讓他們的眼界變得更加開闊,讓脫貧攻堅、鞏固脫貧成效的道路越走越寬。

村中經濟情況較好的村民已全部裝修完畢

以福和村為例,去年福和村大力發展電商產業結合高原特色農業,將村中特色產品紫玉蘿做成品牌,從電商的角度做到精準扶貧,針對電商對村中產量少的農特產單品進行幫扶,效果十分突出,據電商統計,去年洱源縣全縣紫玉蘿的銷售額已達到2550多萬元。

目前,洱源縣2016年度1475人搬遷任務已全部完成,28個搬遷安置點全部完工,320套安置房全部竣工,1475人搬遷人口全部入住,入住率達到100%。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實施,在2018年貧困對象動態管理後,洱源縣搬遷的1475人中在國辦大數據平臺標註核定為已脫貧的人口1458人,累計脫貧率為98.85%,僅有4戶17人尚未脫貧,已實現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的目標。

相關焦點

  • 【涼山新聞網】四川喜德縣:易地扶貧搬遷 開啟幸福新生活
    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6701戶70782人,大多住著土牆青瓦房、土牆瓦板房,屬於D級危房。易地扶貧搬遷是破解「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這一貧困難題最有效的路徑。涼山州喜德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著力點,「十三五」期間,喜德縣共計完成了5429戶25565人貧困建檔立卡人口的易地搬遷任務,一個個彝家新寨星羅棋布,一個個集中安置點拔地而起,一批批貧困群眾離開不能養活一方人的水土,搬進了新村新寨新居,住上了美麗幸福的新房。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易地搬遷挪窮窩 創新就業穩增收
    2016年年底,作為第二批遷入戶的劉福祥,如願分得一套60多平方米的新房,告別多年簡陋破舊的土坯房,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房,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在劉福祥家中記者看到,兩室一廳被收拾得井井有條,衛生間、水電、廚房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劉福祥坐在舒適的沙發上,瀏覽著電視節目。「趕上了好政策,沒花一分錢就住進了新樓房,滿意!
  • 景谷縣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同時,羅正帥利用原遷出區流轉土地的錢作為啟動資金,在安置點發展了新產業,新流轉土地種植西番蓮20畝,養殖魚3畝、土雞100餘只,生活逐漸富裕起來。  2019年,永平鎮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1099戶,有800餘戶搬遷戶以收取租金或實物的方式出租原遷出區土地,戶均增收2000餘元,實現了產業的有效「搬遷」,既「挪了窮窩」又摘了「窮帽」。
  • 搬出大山 圓夢小康——甘肅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下)
    在縣城安置點,穆虹看望了剛剛搬入新房的搬遷群眾馬海蘭,叮囑當地的同志要解決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問題,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真正讓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逐步過上好日子。東鄉縣東西協作美佳雨具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內,馬海蘭和她的工友們正低頭忙碌著,剪裁、縫紉、包邊、組裝,一件件成品雨傘整齊地擺放成堆。「以前住在山溝溝裡,一家老小靠天吃飯。
  • 新房裡頭話新年——聆聽易地扶貧搬遷戶的新年願望
    近年來,修水縣利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共建設集中安置點141個,近30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完成搬遷,被評為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辭舊迎新之際,記者來到這些易地扶貧搬遷戶新房裡,聆聽他們的2021年新年心願。12月31日,在位於江西省修水縣黃沙鎮湯橋村的姜家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內,村民們正在用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和舞龍舞獅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 四川甘孜縣:易地搬遷住新房「日子一天會比一天好」
    【民族團結黨旗紅】四川甘孜縣:易地搬遷住新房「日子一天會比一天好」中國網甘孜州10月30日訊 「房子東倒西歪,還裂了三指寬的口子」「吃水要背著木桶跑去山上舀」「掙錢不好掙,拿到錢買不到」……這是曾經居住在四川省甘孜州甘孜縣昔色鄉亞龍村村民迷峰一家的真實寫照。
  • 安土重遷難脫貧 易地搬遷新生活
    近年來,和田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實施,不僅讓地處惡劣自然環境中的貧困群眾挪窮窩、移窮業、斷窮根,根除吃水難、行路難、增收難等系列問題,也讓搬遷群眾的生活質量、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黨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訪惠聚」工作隊把離鄉政府8公裡處一片較為平整的山坡地,作為該村遊牧民搬遷和村委會建設用地,根據宜建則建、宜改則改的原則,全村49戶224名村民已住上了安全、穩定、實用性強的房屋。
  • 直擊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分房現場 
    原來,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住房分配大會在這天拉開帷幕,開始對來自全縣邊遠山村的3900餘戶18000餘人進行房屋分配。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是全省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裡的住房如何分?新房長啥樣?記者帶你去現場直擊。
  • 甘肅定西一扶貧搬遷村現危房 用木棒撐牆防倒塌
    房前流水淙淙,屋後綠樹成蔭,門前道路平整,屋內窗明几淨,這是易地扶貧搬遷的農民理想居所。不過在甘肅定西,有農民從破舊的窯洞搬出來,又住進了扶貧新村的危房。  新村住戶康學清說,2008年6月突然下了一場大暴雨,馬蹄灣梁的山頂開了一個口子,衝出一道大溝,可能會造成山體滑坡,於是上面就給了易地搬遷的項目。  來自村委會的說法是,易地搬遷項目總資金386萬元,包括國家撥款110萬,其他項目整合的資金,還有農戶每戶掏的1.5萬。  新村2008年10月開始整理土地,2009年開工建設,2012年底建成。
  • ...小題大作」幸福來——懷化市系統性謀劃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剪影
    從2019年開始,將工作重心由安置建設轉向後續幫扶,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搬出來需要勇氣,穩得住需要用心用力。」省政協副主席、懷化市委書記彭國甫說,懷化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系統工程來謀劃,抓大不放小,在創新機制推進安置項目建設之後,瞄準群眾搬遷「痛點」「小題大作」,大力配套完善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小項目,讓搬遷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百名記者進百村|船山區老池鎮福龍村:近2000畝土地在流轉中煥發活力
    經過不懈努力,越來越多有能力、有資金又有返鄉創業願望的外出務工者和農民企業家把適合的產業轉移回福龍村。船山區睿曦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12月8日,記者在睿曦千畝蠶桑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看到,三五成群的村民正揮鍬鏟土,忙得不亦樂乎。 該項目通過「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動員村民參與,帶領他們發展蠶桑,共同增收致富。
  • 清水:易地扶貧搬遷託起群眾幸福生活的「安居夢」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清水縣按照「搬得進、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要求,將「搬遷安置」與「安居樂業」並舉,「挪窮窩」與「拔窮根」同步,通過集中安置、就近就業等措施,極大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讓他們幸福又託底,走上了小康路。
  • 搬出窮山窩 開啟新生活——化德縣易地移民搬遷讓貧困戶過上好日子
    環境好了,對我和老伴的病情恢復也有好處。」劉福祥興奮地說。  61歲的劉福祥原住長順鎮和平村,與老伴還有兒子生活在三間土坯房裡,生著爐子燒著土炕,買煤還得專門跑一趟縣城,生活特別不方便。  「在農村,家庭收入主要來源於務農,可偏偏我們一家人都常年患病。不能下地幹活,就沒了固定收入,生活很困難,連看病都成了問題。」
  • 應縣:小小鴨餅,搬遷戶的「致富餅」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指出,易地搬遷不僅是為了解決住得好的問題,更是為了群眾能致富。在應縣,易地搬遷貧困戶在城裡安家後,政府通過引進就業項目,在他們「家門口」成立了鴨餅加工廠,讓搬遷戶掌握一技之長,能夠穩定就業增收。
  • 脫貧攻堅看甘肅 | 和政縣新營鎮:易地搬遷搞產業 百姓安居又樂業
    「有了政策扶持,就有了新農村,我們也住上了新房。」一位和政縣新營鎮三坪村的建檔立卡戶告訴記者,「現在家裡養3頭牛,還有1頭牛入股合作社,每年都可以通過分紅來增加收入。」新營鎮三坪村易地搬遷項目據新營鎮鎮長宋希海介紹,為有效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2016年實施了佔地108畝總投資4500萬元的新營鎮三坪村易地搬遷項目。主要建設116戶新農村住宅,「六位一體」開放式為民服務中心、村小學、幼兒園、村民文化廣場等,並配套實施道路硬化、綠化亮化、電網入戶等基礎設施。截止目前116戶住宅已全部竣工。
  • 【小康在哪裡】喜德:麥吉機器一家的搬遷新生活
    麥吉機器,喜德縣華聯綜合批發超市的新老闆,妻子孫吞底莫,婦聯「樹新風 助脫貧」彝繡培訓班新學員。自從去年底搬到新家,從前的生活節奏就改變了,兩人現在都成了大忙人,甚至時間都要協調著來。為了退出貧困、更好地生活,縣裡將這些貧困群眾 納入了易地扶貧搬遷計劃。
  • 廣元「四化四好」推進易地扶貧搬遷 挪出窮窩鋪富路 業興村美好風隨
    由於山區不少地方是喀斯特地形和砂石質地,「山高摔死雞,水急不養魚,有馬不能騎,有病難就醫」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如何讓分散居住在大山的貧困戶儘快脫貧「摘帽」?扶貧幫扶部門、鄉村幹部與村民反覆溝通協商,規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讓分散在山上的居民集中搬遷到山間的平地上,讓他們住上好房子。  如何在不增加群眾負擔,不突破補助和建房標準的情況下,讓群眾住上好房子?
  • 雲南景谷:「光伏發電+X」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群眾有點忙
    「光伏發電+X」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群眾有點忙「光伏發電+X」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群眾有點忙房頂上的光伏發電站每天都在發電,地裡的農作物長得越來越旺,走在村子裡不時傳來雞豬的叫聲......隨著易地搬遷安置點後續產業扶持力度不斷加大,雲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縣碧安鄉易地搬遷安置點的煙火氣息越來越濃
  • 「小康在哪裡」喜德:麥吉機器一家的搬遷新生活
    對於社區居民麥吉機器和孫吞底莫兩口子來說,「挪窮窩」只是一個開始,自從入住彝欣社區,他們一家人的生活仿佛按下了快進鍵,拔掉窮根後的好日子,近在眼前。麥吉機器,喜德縣華聯綜合批發超市的新老闆,妻子孫吞底莫,婦聯「樹新風 助脫貧」彝繡培訓班新學員。自從去年底搬到新家,從前的生活節奏就改變了,兩人現在都成了大忙人,甚至時間都要協調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