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棟白族民居依山而建,沿著洱鶴線西赤坡順坡而上,寬闊的柏油路通往家家戶戶,周邊綠樹掩映,村前土地剛剛播種上甜脆豌豆、白芸豆,村後半山坡,還有集中搭建的牲畜棚........如今的洱源縣牛街鄉福和北村,土地平曠,屋舍儼然,一派美麗宜居新農村景象。
誰曾想到,3年前村中道路不通,住地經常滲水、滑坡,院心、圍牆有局部下沉且有明顯裂痕的貧困村,如今會變成這般模樣。
以地易地 34戶村民搬新家
2016年2月,福和北村七組、八組村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幫助下,全村搬遷至洱鶴線西赤坡上,村中34戶191位村民,大部分都住上了2層高、平均佔地130㎡的新房。搬遷後的福和北村,村前耕地成片,村後牲畜棚牛羊成群,山中耕種傳統農作物的旱地,距離村落僅2公裡距離,村民們生活、生產變得十分方便。
回想起村中3年來的變化,在福和北村八組居住了36年的羅瑞福,如同做夢一樣。
在他的記憶裡,從前通往村子的道路均是不足兩米的土路,村中大部分是土坯房,那時候從家中到鎮上21公裡的距離,坐拖拉機要2小時左右才到,孩子們上學要走40分鐘山路才能坐車,房屋凌亂、道路不通、設施簡陋、人畜混住,是這個村子常見的光景。
自從村子被納入易地搬遷的行列後,羅瑞福與村民在駐村工作隊的指導幫助下成立起建房理事會,通過統一選址、抱團建房、親友幫建等形式,建造起了新住宅。經過10個月努力,34棟風格明顯、廚衛入戶、人畜分離、通風向陽、方便生產與生活的新房,在赤西坡安然矗立。曾經的危房通過土地轉換,變成了村民們的耕地,而村民地段較好的耕地,則變成了村民們安居樂業的新宅。
通過3年建設,村中的基礎設施、供排水、用電、綠化亮化彩繪、牲畜集中養殖點、活動廣場活動室均已建設完成,許多經濟條件不錯的村民,還將自己的新家裝修成古韻盎然的「雅苑」。
政策互補 建新房僅花7萬元
當初建房時,羅瑞福共花了20萬左右,除去政府建房補貼與親友幫建的成本,他僅花了7萬元左右,就將房屋建好並完成裝修,這以前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
搬進新家後,羅瑞福根據自家經濟情況,將二樓率先裝修了起來,在一家5口人精心設計下,二樓變成了三室一廳格局的住宅,搭配一些日常生活家具,寬敞明亮且極具生活氣息。為了方便老人、孩子及日常生活,羅瑞福還特意把一樓未裝修的房間規劃出來,廚房、電視廳、衛生間、雜物倉庫均有。
談起今年計劃,羅瑞福笑稱:「二樓裝修好後,今年的首要目標就是裝修一樓,等年底存夠錢就開始動工,這樣我們的新家就全面竣工了。」在村中,和羅瑞福家情況相同,經濟情況有待提高的村民還有很多,房屋建設完畢後,他們大多選擇先將二樓裝修好住進去,等到有一定經濟基礎後,再裝修一樓住房。
洱源縣牛街鄉福和村黨總支書記楊吉昆表示,當初異地搬遷時,34戶易地搬遷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建房補貼。
訂單農業 家庭收入年年遞增
搬遷完畢後,羅瑞福妻子在駐村工作隊員的引導和鼓勵下,通過一系列技能培訓及業務指導,已經在廣州一處手電筒廠打工,而羅瑞福則留在家中照顧孩子與父親,種起了洋芋、荷蘭豆、白芸豆及甜脆豌豆等農作物。
在「支部+企業+農戶」模式的引領下,福和村正從曾經的單一傳統種植,轉變為傳統農業與訂單農業混種的新模式,羅瑞福現在種植的荷蘭豆、白芸豆及甜脆豌豆,便是近幾年來村子與企業發展的新興訂單農業。
中午剛吃過飯,趁著孩子在家中休息,羅瑞福來到離家800米距離的甜脆豌豆種植地裡,查看豆苗情況並給豆苗灌水,小心翼翼地照看僅幾釐米高的豆苗。
看著眼前的田地,羅瑞福說:「這些豆苗前個兩個星期以前才種下地,現在長勢不錯,等6月份全部採摘完畢後,3畝左右的甜脆豌豆,能為全家增加1萬多元收入,到了6月荷蘭豆播種下地,成熟採摘完又是一筆可觀收入。」
從前,羅瑞福家一直種植洋芋、玉米等傳統作物,每年收入僅2萬元左右,自從2017年村中引進玉溪澄江恆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籤訂種植訂單後,羅瑞福及村民們在技術指導員的示範下,種起了荷蘭豆、白芸豆等訂單農作物,荷蘭豆成熟時,企業會按照6元每公斤的合同價收購,保證每戶畝產在4000元以上,並解決銷售問題。
截止到2018年底, 村中種植荷蘭豆合同農戶已達到140多戶,面積約270畝,產值達120萬元。
脫貧致富 戶均收入9萬元
今年,羅瑞福家中的14畝耕地,除了傳統農作物外,還種上了2畝荷蘭豆、4.5畝白芸豆以及3畝甜脆豌豆。他初步算了筆帳,今年家中農作物收入大概在5萬元,加上妻子外出打工收入,全家經濟有望破9萬元大關,相比前幾年全家2萬多元的收入,經濟狀況好了很多。
福和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楊子贛說:「除現在引入的荷蘭豆、白芸豆等訂單農業外,傳統農作物洋芋早在2016年便與企業籤訂,採取訂單方式扶持種植,村民們種植的「麗薯六號」種薯遠銷德宏、怒江等地,戶均能增收8000多元。」
目前,福和村村民們外出務工收入加上訂單農業、傳統種植、中草藥、養殖牲畜等收入,搬遷點戶均收已達到9萬元左右。今年,村中除了引進甜脆豌豆進行訂單農業種植外,村中群眾還計劃申報種植650畝荷蘭豆,預計產值在300萬元左右。
2016年底,福和村正式退出貧困村,真正成為一個逐漸發展壯大的美麗宜居新農村,如今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還有3戶8人,全村貧困發生率為0.51%,村民們的日子正越過越好。
培育新產業 讓脫貧道路越走越寬
2018年,經縣級申請、州市初審、省級核查、公示公告、國家專項評估檢查等程序,雲南省15個縣(市)退出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在這批名單中,洱源縣赫然在列。
對此,洱源縣委副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總隊長龔飛表示,洱源縣雖然已經脫貧摘帽,但仍有不足存在,針對脫貧攻堅上的短板,洱源縣委、縣政府將積極投入到脫貧攻堅整改工作中。脫貧摘帽後,洱源依舊還有脫貧任務,目前全縣還有8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縣委、縣政府將以他們為焦點,安排好脫貧節奏,在鞏固脫貧成效的同時,在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
龔飛說,在接下來的脫貧攻堅工作中,洱源縣委、縣政府將積極培育新產業,努力引導村民消除固有觀念,把傳統產業做好的同時,開拓創新,扶持新產業,樹立農戶自主致富意識,堅定農戶信心,激發農戶內生動力,逐漸改善農戶認知,帶動農戶發展高原特色產業的積極性,讓他們的眼界變得更加開闊,讓脫貧攻堅、鞏固脫貧成效的道路越走越寬。
以福和村為例,去年福和村大力發展電商產業結合高原特色農業,將村中特色產品紫玉蘿做成品牌,從電商的角度做到精準扶貧,針對電商對村中產量少的農特產單品進行幫扶,效果十分突出,據電商統計,去年洱源縣全縣紫玉蘿的銷售額已達到2550多萬元。
目前,洱源縣2016年度1475人搬遷任務已全部完成,28個搬遷安置點全部完工,320套安置房全部竣工,1475人搬遷人口全部入住,入住率達到100%。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實施,在2018年貧困對象動態管理後,洱源縣搬遷的1475人中在國辦大數據平臺標註核定為已脫貧的人口1458人,累計脫貧率為98.85%,僅有4戶17人尚未脫貧,已實現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