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流體物理學角度解讀海生蝸牛的運動
海生蝸牛海洋中,每天都有數以億計的微型海生蝸牛(一種浮遊生物)往返於地表水域與幾百米下的深海棲息地之間據《前沿》雜誌9月7日報導,一組專門從事流體物理學和生物學交叉研究的海洋學家和工程師,拍攝了熱帶海生蝸牛的運動視頻,並從流體物理學和生態學的角度對它們進行了分析。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類生物的每個物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遊泳姿態和下沉方式,而這些美麗的外在表現取決於其殼的形狀(捲曲型、拉長型或圓形型)、身體大小、有無 「翅膀」以及運動速度。
-
解讀「香蕉球」、「落葉球」與「電梯球」所蘊含的物理學原理
按:筆者一直以來想做一個關於綠茵科普的專題,就是講述足球運動裡所涉及到的與數學、物理學等有關的內容,把科技與足球結合起來寫幾篇文章。比如,用數學裡的博弈論解讀足球經典戰例。再比如,用物理學中的動力學分析某些足球技術。
-
細數那些從事物理學的一家子
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Perimeter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向我們介紹了10個物理學(數學)家族:巴丁家族:獲得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John Bardeen, 1908-1991)因半導體工作及電晶體效應的發現而與他人共同獲得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並於1972
-
流體液態貓,怪不得薛丁格拿它當例子,流的真快
貓是既是固體又是液體的,2017年搞笑諾貝爾獎的物理學獎,就頒發給了來自法國裡昂大學的研究者Marc-Antoine Fardin,他的通過流變學中的「底波拉數」來證明了「貓既可以是固體,又可以是液體」的理論,而在 9 月 14 日的哈佛大學桑德斯劇場,第 27 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隆重登場——嗯,他們又來搞事了。
-
一陰一陽之謂道:固體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吸附現象
當然,另一方面,微納米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吸附也可被人們利用來製備新型功能材料。顆粒吸附之後,可顯著地改變原流體界面的物理化學及力學性質。因而,以顆粒在流體界面的吸附為基礎,可構成一系列功能軟物質,包括顆粒泡沫、Pickering乳液、液滴微反應器等。甚至基於界面顆粒對外部物理場的響應特性,可以製備外場響應性的智能材料;利用微納米顆粒在流體界面的自組裝,可製備新型膠體晶體、功能超材料、柔性電子材料等。
-
長「翅膀」的海蝴蝶蝸牛,1到15毫米大的小蝸牛在水中「飛行」
原標題:長「翅膀」的海蝴蝶蝸牛,1到15毫米大的小蝸牛在水中「飛行」 海蝴蝶蝸牛(Limacina helicina)以8字形的方式拍打著它的兩個「翅膀」,在水中「飛行」。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
,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該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論文作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認為,由於保存條件苛刻,海生四足類的水下行跡很少得以保存下來。
-
中外科學家團隊在貴州發現了超過200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
安順足跡照片與行跡示意圖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研究論文發表於《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該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研究發現的新足跡類群安順足跡和雙槳跡比雲南羅平縣關嶺組獅子山段產出的雙槳跡時代更早,代表了中三疊世(安尼期,約2.4億年前)出現的同步遊動樣式,其中安順足跡是迄今最早的關於楯齒龍或龍龜類動物遊泳或「撐行」運動的遺蹟化石記錄。
-
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科學家在貴州發現證據
研究者們將其同貴州省和雲南省的關嶺組(安尼階)和法朗組(安尼階-拉丁階)產出的海生爬行類骨骼進行了比較。在這些潛在的造跡者中,原始龜類由於具有典型的弓形前足跡以及趾痕的刮擦狀特徵——未顯現在樣本中,而被排除;魚龍類無法留下任何清晰的趾痕,也可完全排除;海龍類的運動模式與安順足跡行跡明顯不同,足趾比例和鋒利的爪子也不同於後者;原龍類足趾比例不同於安順足跡;主龍形類的利爪也與化石樣本表現不符。
-
一起穿越到兩億年前 看海生爬行動物的「奇特步伐」
今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本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punting)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
-
古老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中外科學家在貴州發現證據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人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然而,本次研究所發現的,來自么鋪足跡點的22條行跡和200多個孤立的足跡以及一些不確定的痕跡明顯不同於前述足跡,而是屬於罕見的海生爬行類在水底留下的足跡。其中有12條行跡和一些孤立的腳印被歸為了羅平雙槳跡。羅平雙槳跡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在雲南省羅平縣首次發現並命名的,屬於中生代海生爬行類——幻龍類的覓食跡。該區域是羅平生物群的核心產區。
-
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科學家在貴州發現證據
研究者們將其同貴州省和雲南省的關嶺組(安尼階)和法朗組(安尼階-拉丁階)產出的海生爬行類骨骼進行了比較。在這些潛在的造跡者中,原始龜類由於具有典型的弓形前足跡以及趾痕的刮擦狀特徵——未顯現在樣本中,而被排除;魚龍類無法留下任何清晰的趾痕,也可完全排除;海龍類的運動模式與安順足跡行跡明顯不同,足趾比例和鋒利的爪子也不同於後者;原龍類足趾比例不同於安順足跡;主龍形類的利爪也與化石樣本表現不符。
-
能扭轉的生殖器:螺殼左旋的蝸牛也能和正常蝸牛交配
一項新研究顯示,它們也具有與正常蝸牛交配的能力。與普通的蝸牛相比,「左撇子」蝸牛更令科學家感興趣,因為它們的生殖器位於頭部的另外一側,正常的「面對面」交配方式對它們來說難度很大,甚至應該是不可能的。然而,新研究指出,兩隻螺殼旋轉方向相反的蝸牛能夠通過扭轉生殖器的方式克服障礙,實現面對面交配。
-
2.1億年前的海生爬行動物長什麼樣?
在雲貴高原的三疊紀地層中,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異常豐富,是全球侏羅紀之前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代表性產地。 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黔西南州興義市中南部,是以三疊紀罕見的貴州龍動物群化石及其產地、三疊紀碳酸鹽巖層為載體,以奇特喀斯特峰林景觀以及三疊紀巖相突變地質景觀構成的高品質、多類型的大型綜合地質公園。
-
全新形態液體無需外力自主流動,美科學家顛覆流體力學認知
流體的運動向來是受外力驅動的。為了將水、油等液體從一個地方傳輸到另一個地方,人類依賴泵等機械給液體施加壓力,建立了現代流體力學的體系。然而,一隊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卻發明了一種全新的物質:這也是一種液體,但與傳統液體不同,它不需要泵等外力,而是依靠自身的動力,就可以沿著管線流動!這種主動流體將有可能改變現有的流體輸送格局,有助於人類建造全新形態的大型機械設備。
-
貴州現海生爬行動物足跡,提供最早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研究者們將其同貴州省和雲南省的關嶺組(安尼階)和法朗組(安尼階-拉丁階)產出的海生爬行類骨骼進行了比較。在這些潛在的造跡者中,原始龜類由於具有典型的弓形前足跡以及趾痕的刮擦狀特徵——未顯現在樣本中,而被排除;魚龍類無法留下任何清晰的趾痕,也可完全排除;海龍類的運動模式與安順足跡行跡明顯不同,足趾比例和鋒利的爪子也不同於後者;原龍類足趾比例不同於安順足跡;主龍形類的利爪也與化石樣本表現不符。
-
貴州現海生爬行動物足跡,提供最早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研究者們將其同貴州省和雲南省的關嶺組(安尼階)和法朗組(安尼階-拉丁階)產出的海生爬行類骨骼進行了比較。在這些潛在的造跡者中,原始龜類由於具有典型的弓形前足跡以及趾痕的刮擦狀特徵——未顯現在樣本中,而被排除;魚龍類無法留下任何清晰的趾痕,也可完全排除;海龍類的運動模式與安順足跡行跡明顯不同,足趾比例和鋒利的爪子也不同於後者;原龍類足趾比例不同於安順足跡;主龍形類的利爪也與化石樣本表現不符。
-
「安順足跡」揭示更早海生四足類動物遊泳秘密
張宗達繪製本報北京9月17日電(記者張蕾)日前,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么鋪鎮發現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證據。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古生物學期刊《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的研究論文中。
-
「安順足跡」揭示更早海生四足類動物遊泳秘密
張宗達繪製本報北京9月17日電(記者張蕾)日前,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么鋪鎮發現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證據。「遺蹟學家曾在雲南省關嶺組松子坎段發現大量陸生主龍類足跡,本次研究發現的22條行跡、200多個孤立足跡和一些不確定痕跡明顯不同於前述足跡,為海生爬行類在水底留下。其中,12條行跡和一些孤立的腳印被歸為羅平雙槳跡。」論文作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說。羅平雙槳跡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在雲南省羅平縣首次發現並命名,屬於中生代海生爬行類的覓食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