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安順足跡照片與行跡示意圖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研究論文發表於《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
該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研究發現的新足跡類群安順足跡和雙槳跡比雲南羅平縣關嶺組獅子山段產出的雙槳跡時代更早,代表了中三疊世(安尼期,約2.4億年前)出現的同步遊動樣式,其中安順足跡是迄今最早的關於楯齒龍或龍龜類動物遊泳或「撐行」運動的遺蹟化石記錄。
論文作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認為,由於保存條件苛刻,海生四足類的水下行跡很少得以保存下來。因此來自貴州安順的足跡動物群的意義十分重大,它們記錄了海生爬行類的水下活動,更是首次發現的關於楯齒龍類或龍龜水下行為的記錄,揭示了海生爬行類早期採用肢體協同運動的遊泳方式。
同時,足跡化石組合表明幻龍類、楯齒龍類和/或龍龜類動物曾一同出現在東特提斯海沿岸的瀉湖等淺海環境中覓食,幫助研究人員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海生爬行類在中三疊世淺水/瀉湖底部的習性和運動情況,拓展了對海生爬行類足跡的有限認識。豐富的化石記錄有利於未來將該研究區與其他地區的生物群進行比對,從而為古生物學、古生物地理學和古環境學研究提供了方向。
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淳評價該研究,認為此項工作集中發現了大量的三疊紀海洋爬行動物足跡化石,對揭示此類動物的生活方式及雲貴地區三疊紀海洋環境特點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夏,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遺蹟學專家與德國同行等學者么鋪足跡點進行了多次考察,並進行了三維攝影,分布圖繪製與細緻測量。根據地質調查的資料,這批足跡化石組合保存在么鋪鎮紅龍村中三疊統安尼階關嶺組松子坎段的薄至中厚層泥質白雲巖的層面上。關嶺組是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中三疊統地層。
由於其形態和行跡模式與此前的足跡記錄有著顯著不同,因而研究者將其歸入了新的分類單元,並命名為奔波安順足跡。
那麼,安順足跡是什麼動物留下的呢?將足跡相關地層產出的足部骨骼化石對比是尋找造跡者的最直接手段。安順足跡的造跡者可能為龍龜類或尚未在關嶺組發現過骨骼的類似於豆齒龍的楯齒龍類。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018220303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