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

2020-09-17 科學網

作者:崔雪芹

安順足跡照片與行跡示意圖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研究論文發表於《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

該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研究發現的新足跡類群安順足跡和雙槳跡比雲南羅平縣關嶺組獅子山段產出的雙槳跡時代更早,代表了中三疊世(安尼期,約2.4億年前)出現的同步遊動樣式,其中安順足跡是迄今最早的關於楯齒龍或龍龜類動物遊泳或「撐行」運動的遺蹟化石記錄。

論文作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認為,由於保存條件苛刻,海生四足類的水下行跡很少得以保存下來。因此來自貴州安順的足跡動物群的意義十分重大,它們記錄了海生爬行類的水下活動,更是首次發現的關於楯齒龍類或龍龜水下行為的記錄,揭示了海生爬行類早期採用肢體協同運動的遊泳方式。

同時,足跡化石組合表明幻龍類、楯齒龍類和/或龍龜類動物曾一同出現在東特提斯海沿岸的瀉湖等淺海環境中覓食,幫助研究人員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海生爬行類在中三疊世淺水/瀉湖底部的習性和運動情況,拓展了對海生爬行類足跡的有限認識。豐富的化石記錄有利於未來將該研究區與其他地區的生物群進行比對,從而為古生物學、古生物地理學和古環境學研究提供了方向。

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淳評價該研究,認為此項工作集中發現了大量的三疊紀海洋爬行動物足跡化石,對揭示此類動物的生活方式及雲貴地區三疊紀海洋環境特點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夏,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遺蹟學專家與德國同行等學者么鋪足跡點進行了多次考察,並進行了三維攝影,分布圖繪製與細緻測量。根據地質調查的資料,這批足跡化石組合保存在么鋪鎮紅龍村中三疊統安尼階關嶺組松子坎段的薄至中厚層泥質白雲巖的層面上。關嶺組是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中三疊統地層。

由於其形態和行跡模式與此前的足跡記錄有著顯著不同,因而研究者將其歸入了新的分類單元,並命名為奔波安順足跡。

那麼,安順足跡是什麼動物留下的呢?將足跡相關地層產出的足部骨骼化石對比是尋找造跡者的最直接手段。安順足跡的造跡者可能為龍龜類或尚未在關嶺組發現過骨骼的類似於豆齒龍的楯齒龍類。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018220303886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該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研究發現的新足跡類群安順足跡和雙槳跡比雲南羅平縣關嶺組獅子山段產出的雙槳跡時代更早,代表了中三疊世(安尼期,約2.4億年前)出現的同步遊動樣式,其中安順足跡是迄今最早的關於楯齒龍或龍龜類動物遊泳或「撐行」運動的遺蹟化石記錄。
  • 古老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中外科學家在貴州發現證據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人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羅平雙槳跡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在雲南省羅平縣首次發現並命名的,屬於中生代海生爬行類——幻龍類的覓食跡。該區域是羅平生物群的核心產區。學者研究表明雙槳跡是幻龍使用前肢在海床上同步移動造成的。雲南省羅平縣發現的雙槳跡是首個關於幻龍類水下運動模式的有力證據。么鋪足跡點發現的雙槳跡亦呈半月–新月形,基本上成對出現,且相對於行進路線對稱分布,足跡後緣有一圈向後推移的沉積物堆。
  • 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科學家在貴州發現證據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羅平雙槳跡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在雲南省羅平縣首次發現並命名的,屬於中生代海生爬行類——幻龍類的覓食跡。該區域是羅平生物群的核心產區。學者研究表明雙槳跡是幻龍使用前肢在海床上同步移動造成的。雲南省羅平縣發現的雙槳跡是首個關於幻龍類水下運動模式的有力證據。么鋪足跡點發現的雙槳跡亦呈半月–新月形,基本上成對出現,且相對於行進路線對稱分布,足跡後緣有一圈向後推移的沉積物堆。
  • 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科學家在貴州發現證據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羅平雙槳跡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在雲南省羅平縣首次發現並命名的,屬於中生代海生爬行類——幻龍類的覓食跡。該區域是羅平生物群的核心產區。學者研究表明雙槳跡是幻龍使用前肢在海床上同步移動造成的。雲南省羅平縣發現的雙槳跡是首個關於幻龍類水下運動模式的有力證據。么鋪足跡點發現的雙槳跡亦呈半月–新月形,基本上成對出現,且相對於行進路線對稱分布,足跡後緣有一圈向後推移的沉積物堆。
  • 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如何遊泳?科學家發現2.4億年前足跡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距今約2.4億年前)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的證據。最古老的「水中奔跑者」安順足跡照片與行跡示意圖2017年夏,應貴州省博物館邀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遺蹟學專家與德國同行對么鋪足跡點進行了多次考察,並進行了三維攝影,分布圖繪製與細緻測量。地質調查顯示,這批足跡化石組合保存在么鋪鎮紅龍村中三疊統安尼階關嶺組松子坎段的薄至中厚層泥質白雲巖的層面上。
  • 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如何遊泳?科學家發現2.4億年前足跡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距今約2.4億年前)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的證據。羅平雙槳跡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在雲南省羅平縣首次發現並命名的,屬於中生代海生爬行類——幻龍類的覓食跡。該區域是羅平生物群的核心產區。學者研究表明,雙槳跡是幻龍使用前肢在海床上同步移動造成的。雲南省羅平縣發現的雙槳跡是首個關於幻龍類水下運動模式的有力證據。
  • 貴州發現兩億年前海生爬行動物足跡系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證據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足跡類型,並將其命名為奔波安順足跡。這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 中外科學家團隊在貴州發現了超過200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
    安順足跡照片與行跡示意圖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研究論文發表於《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
  • 貴州現海生爬行動物足跡,提供最早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2020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該團隊介紹,2017年夏,應貴州省博物館邀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遺蹟學專家與德國同行等學者么鋪足跡點進行了多次考察,並進行了三維攝影,分布圖繪製與細緻測量。
  • 貴州現海生爬行動物足跡,提供最早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2020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 「安順足跡」揭示更早海生四足類動物遊泳秘密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張宗達繪製本報北京9月17日電(記者張蕾)日前,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么鋪鎮發現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證據。
  • 「安順足跡」揭示更早海生四足類動物遊泳秘密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張宗達繪製本報北京9月17日電(記者張蕾)日前,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么鋪鎮發現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證據。
  • 中外科學家發現2.4億年前海生爬行動物足跡
    2.4億年前,一群四足海生動物途經一片淺海地區,海底溼潤的泥土上,留下了一串深淺不一的腳印……水波帶動泥沙,腳印漸漸封存海底。滄海桑田。當年的淺海,如今已成山區。最近,科學家們揭開了這串腳印的秘密。腳印是怎麼發現的?
  • 一起穿越到兩億年前 看海生爬行動物的「奇特步伐」
    今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行跡整體較寬,足跡對稱且相對於行跡中線外轉,是典型的擁有水下遊泳或海底行走習性的四足動物足跡。  由於其形態和行跡模式與此前的足跡記錄有著顯著不同,因而研究者將其歸入了新的分類單元,並命名為奔波安順足跡(Anshunpesaquacursor),其中屬名「安順足跡」取自足跡發現地——貴州安順,種名中的「奔波」意為「水中的奔跑者」。
  • 貴州發現兩億年前海生爬行動物足跡
    其中,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足跡類型,並將其命名為奔波安順足跡。這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據了解,遺蹟學家曾在雲南發現過大量的陸生主龍類足跡,如伯氏手獸足跡等。然而,本次研究所發現的來自貴州省安順市么鋪足跡點的22條行跡和200多個孤立的足跡以及一些不確定的痕跡明顯不同於前述足跡,而是屬於罕見的海生爬行類在水底留下的足跡。
  • 科學家稱:最古老四足動物證據顛覆傳統理論(圖)
    點擊播放按鈕,可以「聽」新聞    保留在古泥巴中的化石足印是動物用四肢爬行的證據。(圖片提供:Per Ahlberg等,《自然》)  研究人員日前發現了最古老四足動物的證據。這些足印和痕跡保存于波蘭東南部的一個廢棄採石場的幹泥中,其年代可以回溯到距今3.95億年前。
  • 【光明日報】我科學家發現最古老靈長類動物骨架化石
    要研究人類起源這個科學問題,需要許許多多的化石證據。從迄今全球最古老的靈長類動物骨架化石身上,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倪喜軍和他的團隊發現:最早的類人猿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分開的時間,至少在5500萬年以前,而原有的化石證據則顯示是4500萬年以前——這就從理論上將類人猿的起源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這一靈長類和古人類學研究中的裡程碑式成果發表在本周出版的《自然》期刊上。
  • 科學家發現億年前會遊泳棘龍化石 骨骼完整(圖)
    化石的完整程度之高,就連科學家也是前所未見,骨齡達到9500萬的殘骸更是證實了研究人員長期以來的假設:棘龍不僅是已知最大的肉食性恐龍,還是最早會遊泳的恐龍。棘龍像划槳一般平整的腳以及如同鱷魚腦袋頂上的鼻孔成為支持這一理論的證據。圖為與實物大小一致的棘龍模型。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發現最古老靈長類化石
    6月5日,英國《自然》雜誌報導,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倪喜軍帶領團隊,發現了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完整的靈長類化石骨架。倪喜軍領導的小組是一個國際團隊,其成員包括美國卡耐基自然歷史博物館博士克里斯多福·比爾德、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教授丹尼爾·季博、美國西北大學教授瑪麗安·達戈斯特、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博士孟津和約翰·弗林、法國歐洲同步輻射中心博士保爾·泰弗羅。該團隊用目前最為先進的、超高精度的同步輻射CT掃描技術,數位化三維重建了包埋在巖石中的化石骨骼和印痕。
  • 《自然》:最古老四足動物證據顛覆傳統理論
    《自然》:最古老四足動物證據顛覆傳統理論距今3.95億年;有望改寫有肢四足動物的起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