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英國《自然》雜誌報導,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倪喜軍帶領團隊,發現了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完整的靈長類化石骨架。這件被命名為「阿喀琉斯基猴」的化石,發現於我國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湖相沉積中,距今5500萬年。
在阿喀琉斯基猴生活的時代,全球正處於溫室期,氣候溼潤炎熱,茂密的森林覆蓋到了南北極,在阿拉斯加甚至都有棕櫚樹。
「在這種環境下,保存如此完整的靈長類化石骨架,堪稱奇蹟。」倪喜軍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倪喜軍領導的小組是一個國際團隊,其成員包括美國卡耐基自然歷史博物館博士克里斯多福·比爾德、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教授丹尼爾·季博、美國西北大學教授瑪麗安·達戈斯特、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博士孟津和約翰·弗林、法國歐洲同步輻射中心博士保爾·泰弗羅。
該團隊用目前最為先進的、超高精度的同步輻射CT掃描技術,數位化三維重建了包埋在巖石中的化石骨骼和印痕。保爾·泰弗羅說,該研究「讓化石從石頭中站了起來」。
「阿喀琉斯基猴與其他已知的靈長類相比,無論是化石的還是現生的,都非常不同。」克里斯多福·比爾德說,「它就像一個怪胎,長著類人猿的腳,卻又長著更原始靈長類的牙齒、胳膊和腿。對於一個早期靈長類來說,它的眼睛也出奇的小。所有這些都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改寫類人猿的演化歷史。」
阿喀琉斯基猴骨架比以前知道的達爾文猴和假熊猴整整早了700萬年。而且,阿喀琉斯基猴在靈長類的系統演化樹上與人類同屬於一個大的支系;而達爾文猴和假熊猴則屬於另外一個分支,是現生狐猴的遠親,與人類的親緣關係更遠。
通過研究阿喀琉斯基猴,古生物學家首次獲得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非常接近於類人猿和其他靈長類開始分異時的圖景。
經過大量的統計學分析,倪喜軍和他的團隊推測阿喀琉斯基猴的體重僅有20~30克,比現生的最小的倭狐猴略小一些。丹尼爾·季博是研究靈長類身體結構方面的專家,他說:「阿喀琉斯如此小的個體和它非常基幹的系統演化位置,證明最早的靈長類動物,包括眼鏡猴、獼猴、猩猩和人類的共同祖先都非常小。這顛覆了原先一些人認為的類人猿的早期類型與某些現生類人猿體形大小相差無幾的觀點。」
靈長類動物與其他動物的演化關係以及靈長類內部主要支系之間的系統關係,一直是科學家們激烈爭論的問題。
「為了檢驗各種假說,我們構建了一個巨型的包括1000多個形態學特徵和157個哺乳動物分類單元的資料庫矩陣。」孟津說。
為揭示這段埋藏了幾千萬年的秘密,研究團隊花了10年時間進行研究。該發現對於確定類人猿與其他靈長類的分異時間和早期演化模式提供了非常關鍵的證據,被認為是近年來相關研究的裡程碑。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6-10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