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古脊椎所發現最古老樹鼩類群物種化石

2020-11-26 人民網

原標題:發現最古老樹鼩類群物種化石

  (記者馮麗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倪喜軍團隊發現新化石物種,並命名為麒麟樹鼩,它代表了樹鼩類群的最古老化石紀錄。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報告》。

  樹鼩有「活化石」的稱號,但樹鼩類群化石卻很少。倪喜軍團隊在雲南省李家窪哺乳動物化石點,發現一個保存有樹鼩第二臼齒和第三臼齒的右下頜碎片,它們可以追溯到距今3400萬年前的漸新世早期。研究者認為,新化石代表了樹鼩類群最古老的化石證據,讓樹鼩的化石記錄時間長度翻了1倍。研究顯示,麒麟樹鼩和現今的筆尾樹鼩驚人地相似,筆尾樹鼩被認為是存活的麒麟樹鼩中最接近祖先的物種。

  研究者對化石進行的形態學比較和系統發生學分析支持長期假設,筆尾樹鼩屬動物在形態學上十分保守,可能保留有包含飛狐猴、更猴等靈長類動物以及樹鼩統獸總目祖先在內的很多特徵。研究者認為,麒麟樹鼩的發現提供了3400萬年前哺乳動物形態緩慢演化的例子,而新生代時期東南亞持續穩定的熱帶環境,很有可能對這支形態保守的物種的演化分支存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責編:馬麗、趙竹青)

推薦閱讀

白春禮:把黨治國理政成功經驗作為科技創新的行動指南2016年6月3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在京舉行紀念建黨九十五周年表彰大會。中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白春禮出席並發表講話。白春禮要求中科院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把黨治國理政的成功經驗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行動指南,在推進「四個率先」目標的創新實踐中勇於擔當歷史使命,做出應有貢獻。【詳細】

6月「科學流言榜」發布 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列榜首六月「科學流言榜」今天發布,「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位列榜首。「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發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的支持。【詳細】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亞洲最古老沙雞化石 揭示600萬年前青藏高原生態
    科學家發現亞洲最古老沙雞化石 揭示600萬年前青藏高原生態 2020-04-05 15:25:54科研團隊 供圖   中新網北京4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學家團隊在臨夏盆地中新世晚期地層發現一件距今約600萬至900萬年的沙雞化石,是目前已知亞洲最古老、保存最完整、且具有關聯骨骼的沙雞化石,為了解當今中國沙雞特別是西藏地區沙雞的演化、青藏特有的高原生態系統及特有物種提供了關鍵證據
  • 中國發現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化石
    徐光輝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10月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研究員徐光輝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中科院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圓柱齒鼠類化石
    不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學家領導國際合作團隊最新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的圓柱齒鼠類化石證據,並認為亞洲存在發現更為原始的圓柱齒鼠類的可能。記者14日從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李茜研究員等近期分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古生物多樣性與古環境》(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和《古脊椎動物學報》上,在線發表了國際合作團隊關於內蒙古二連盆地圓柱齒鼠類化石的多項研究成果論文
  • 中科院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圓柱齒鼠類化石
    不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學家領導國際合作團隊最新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的圓柱齒鼠類化石證據,並認為亞洲存在發現更為原始的圓柱齒鼠類的可能。記者14日從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李茜研究員等近期分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古生物多樣性與古環境》(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和《古脊椎動物學報》上,在線發表了國際合作團隊關於內蒙古二連盆地圓柱齒鼠類化石的多項研究成果論文。
  • 古脊椎所發現體內保存蛋殼的中生代鳥類化石
    古脊椎所發現體內保存蛋殼的中生代鳥類化石 2019-03-25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套中套,小盜龍化石中發現新蜥蜴物種—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提供的小盜龍吞食蜥蜴概念圖(作者為Doyle Trankina) 本報訊(見習記者任芳言)一億多年前的動物化石裡能找到什麼近日,科學家在一塊來自中國遼寧的趙氏小盜龍(Microraptor zhaoianus)標本中,發現了一隻保存極佳的蜥蜴——這隻蜥蜴還是新物種,此前從未被發現過。相關研究於北京時間7月11日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小盜龍是世界上最小的肉食性恐龍之一,此前已有人在不同的化石標本中發現胃容物。
  • 農民發現恐龍頭骨化石 系北美最古老的暴龍物種
    據CNN2月10日報導,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南部發現了恐龍頭骨碎片的化石,屬於北美最古老的暴龍物種之一。加拿大的約翰·德格魯特(John De Groot)是一名農民,同時也是一名古生物學愛好者,他在艾伯塔省海斯市附近的一次徒步旅行中發現了這些化石。
  • 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古老基幹四足動物化石(圖)
    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古老基幹四足動物化石(圖)     肉鰭魚類腦演化示意圖。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 攝    奇異東生魚生態復原圖(Brian Choo繪製)以及腦顱三維虛擬復原圖。
  • 中國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為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
    徐光輝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中國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為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
    徐光輝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中國雲南發現最古老猴化石
    新發現的中猴物種復原圖。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稱,在我國雲南昭通水塘壩褐煤礦中發現了三塊古老的猴化石。化石大約有640萬年的歷史,這表明猴和猿當年在亞洲是同時存在的,而且這些猴很可能是當地現代猴的祖先。濱州州立大學的人類學教授Nina G. Jablonski與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吉學平研究員等對這三塊化石進行了研究。
  • 發現最古老完整硬骨魚類化石
    《自然》雜誌以Article形式發表了一篇題為「最古老的完整保存的硬骨魚揭示原始有頜類的特徵組合」的文章。他們的研究為探索有頜類的早期分化以及硬骨魚類的起源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好、最完整的化石資料。新發現的古魚將有頜脊椎動物幾大類群的特徵匯於一身,大大填充了它們之間的形態學鴻溝,第一次近乎完整地呈現了有頜脊椎動物祖先可能具有的特徵組合。
  • 古脊椎所發現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通過對雲南羅平生物群的研究,在滇東(曲靖市羅平縣和紅河州瀘西縣)發現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一種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命名為小巧漏臥魚。以小巧漏臥魚和其他相關的新鰭魚類為研究對象,在過去十年的分支系統學研究基礎上,徐光輝建立了輻鰭魚亞綱的一個新目:漏臥魚目。小巧漏臥魚是漏臥魚目最古老的屬種,代表了已知最早的清道夫型基幹新鰭魚類。
  • 古脊椎所發現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通過對雲南羅平生物群的研究,在滇東(曲靖市羅平縣和紅河州瀘西縣)發現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一種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命名為小巧漏臥魚。以小巧漏臥魚和其他相關的新鰭魚類為研究對象,在過去十年的分支系統學研究基礎上,徐光輝建立了輻鰭魚亞綱的一個新目:漏臥魚目。
  • 古脊椎所提出亞洲鱗齒魚演化研究新觀點
    徐光輝團隊根據在雲貴地區新發現的50塊完整的化石標本,輔助運用高精度板狀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揭示出亞洲鱗齒魚詳細的解剖學特徵,並將這些形態數據納入全骨魚類的分支系統學研究中,得出新的、更完整的反映全骨魚類系統發育關係的進化樹。新研究支持預言魚目和弓鰭魚目的姐妹群關係,提出亞洲鱗齒魚是近鯡形類預言魚目的原始代表。  此前西方學者認為,預言魚目起源於歐洲然後擴散到北美。
  • 中國科學家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 距今約2.5億年
    來源:中新網資料圖為陽泉長壽螈化石標本。中新社發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 供圖12月4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發布消息說,該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命名為陽泉長壽螈。它是目前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的記錄,也是迄今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中國科學家在古生物領域這一重要發現及相關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學術期刊《化石記錄》發表。
  • 世界上最古老的青蛙!考古學家在琥珀中發現9900萬年前的青蛙化石
    這些年來,樹液變硬了,今天這些青蛙是我們在琥珀中發現的最古老的青蛙。這四個來自東南亞琥珀礦床的化石也是生活在潮溼的熱帶森林中的青蛙的最早直接證據。以前在琥珀中保存的青蛙可以追溯到四千萬年前的加勒比海和兩千五百萬年前的墨西哥。「在這個時期,幾乎沒有人聽說過青蛙化石,它很小,保存著小骨頭,而且大多是三維的。」佛羅裡達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爬蟲學家大衛·布萊克本說。
  • 距今約2.5億年 中國科學家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
    【距今約2.5億年 中國科學家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4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一件產自山西陽泉晚二疊世(距今約2.5億年)的始椎類化石新種,命名為陽泉長壽螈。它是目前已知始椎類化石最「長壽」的記錄,也是迄今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此前,這些化石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的地層中。
  • 中外科學家發現約1800萬年前「金氏繁昌上猿」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靈長目類人猿下目中部分主要類群系統發育關係示意圖(紅色分支為上猿超科所在位置)。(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學家與中外科研同行合作,在安徽省繁昌縣古動物化石中研究發現一個約1800萬-1700萬年前的上猿超科新屬種,命名為「金氏繁昌上猿」。
  • 最古老巨型鳥類化石帶你探索「另類」南極
    5英寸長的頜骨化石20世紀80年代在南極洲發現的鳥類化石是已滅絕物種中最古老的巨型物種近日,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聖地牙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和中國中科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來自該物種的兩塊新化石,分別是腳骨化石和頜骨化石。對新化石的研究表明:這種鳥類剛好出現在6500萬年前,其近親恐龍滅絕之後。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科學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