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發現兩億年前海生爬行動物足跡系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證據

2020-10-03 i自然全媒體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足跡類型,並將其命名為奔波安順足跡。這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張宗達 繪

據了解,遺蹟學家曾在雲南發現過大量的陸生主龍類足跡,如伯氏手獸足跡等。然而,本次研究所發現的來自貴州省安順市么鋪足跡點的22條行跡和200多個孤立的足跡以及一些不確定的痕跡明顯不同於前述足跡,而是屬於罕見的海生爬行類在水底留下的足跡。其中有12條行跡和一些孤立的腳印被歸為了羅平雙槳跡。

羅平雙槳跡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在雲南省羅平縣首次發現並命名的,屬於中生代海生爬行類——幻龍類的覓食跡。該區域是羅平生物群的核心產區。學者研究表明雙槳跡是幻龍使用前肢在海床上同步移動造成的。雲南省羅平縣發現的雙槳跡是首個關於幻龍類水下運動模式的有力證據。么鋪足跡點發現的雙槳跡亦呈半月—新月形,基本上成對出現,且相對於行進路線對稱分布,足跡後緣有一圈向後推移的沉積物堆。其整體形態與雲南產出的雙槳跡相同,但時代更早。

科學家在么鋪足跡點與雙槳跡同層的巖石上,還發現了一種新的足跡類型。不同於雙槳跡,新足跡類型為半蹠行—蹠行性(即半腳掌—全腳掌觸地行走)的四趾型足跡,有著完整的趾、掌痕,形態類似於四足動物在陸地上正常行走所留下的足跡。其足跡較長且有著十分清晰的趾痕,顯示出足趾粗壯,行跡整體較寬,足跡對稱且相對於行跡中線外轉,是典型的擁有水下遊泳或海底行走習性的四足動物足跡。由於其形態和行跡模式與此前的足跡記錄有著顯著不同,因而研究者將其歸入了新的分類單元,並命名為奔波安順足跡,其中屬名「安順足跡」取自足跡發現地——貴州安順,種名中的「奔波」意為「水中的奔跑者」。

研究者們通過將足跡相關地層產出的足部骨骼化石對比後得出,安順足跡的造跡者可能為龍龜類或尚未發現過的骨骼類似於豆齒龍的楯齒龍類。

本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本研究發現的新足跡類群安順足跡和雙槳跡比雲南羅平縣的雙槳跡時代更早,代表了中三疊世(約2.4億年前)出現的同步遊動樣式,其中安順足跡是迄今最早的關於楯齒龍或龍龜類動物遊泳或「撐行」運動的遺蹟化石記錄。

由於保存條件苛刻,海生四足類的水下行跡很少得以保存下來。因此來自貴州安順的足跡動物群的意義十分重大,揭示了海生爬行類早期採用肢體協同運動的遊泳方式。同時,足跡化石組合表明幻龍類、楯齒龍類或龍龜類動物曾一同出現在東特提斯海沿岸的潟湖等淺海環境中覓食,可幫助人類更加深入地了解海生爬行類在中三疊世淺水/潟湖底部的習性和運動情況,還拓展了人類對海生爬行類足跡的有限認識。豐富的化石記錄有利於未來將該研究區與其他地區的生物群進行比對,從而為古生物學、古生物地理學和古環境學研究提供方向。

記者:趙寧

相關焦點

  • 貴州發現兩億年前海生爬行動物足跡
    貴州發現兩億年前海生爬行動物足跡 2020-10-09 14: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貴州現海生爬行動物足跡,提供最早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安順足跡照片與行跡示意圖。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2020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 貴州現海生爬行動物足跡,提供最早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2020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 古老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中外科學家在貴州發現證據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人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羅平雙槳跡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在雲南省羅平縣首次發現並命名的,屬於中生代海生爬行類——幻龍類的覓食跡。該區域是羅平生物群的核心產區。學者研究表明雙槳跡是幻龍使用前肢在海床上同步移動造成的。雲南省羅平縣發現的雙槳跡是首個關於幻龍類水下運動模式的有力證據。么鋪足跡點發現的雙槳跡亦呈半月–新月形,基本上成對出現,且相對於行進路線對稱分布,足跡後緣有一圈向後推移的沉積物堆。
  • 中外科學家團隊在貴州發現了超過200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
    安順足跡照片與行跡示意圖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研究論文發表於《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
    繪圖 張宗達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研究發現的新足跡類群安順足跡和雙槳跡比雲南羅平縣關嶺組獅子山段產出的雙槳跡時代更早,代表了中三疊世(安尼期,約2.4億年前)出現的同步遊動樣式,其中安順足跡是迄今最早的關於楯齒龍或龍龜類動物遊泳或「撐行」運動的遺蹟化石記錄
  • 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科學家在貴州發現證據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羅平雙槳跡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在雲南省羅平縣首次發現並命名的,屬於中生代海生爬行類——幻龍類的覓食跡。該區域是羅平生物群的核心產區。學者研究表明雙槳跡是幻龍使用前肢在海床上同步移動造成的。雲南省羅平縣發現的雙槳跡是首個關於幻龍類水下運動模式的有力證據。么鋪足跡點發現的雙槳跡亦呈半月–新月形,基本上成對出現,且相對於行進路線對稱分布,足跡後緣有一圈向後推移的沉積物堆。
  • 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科學家在貴州發現證據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羅平雙槳跡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在雲南省羅平縣首次發現並命名的,屬於中生代海生爬行類——幻龍類的覓食跡。該區域是羅平生物群的核心產區。學者研究表明雙槳跡是幻龍使用前肢在海床上同步移動造成的。雲南省羅平縣發現的雙槳跡是首個關於幻龍類水下運動模式的有力證據。么鋪足跡點發現的雙槳跡亦呈半月–新月形,基本上成對出現,且相對於行進路線對稱分布,足跡後緣有一圈向後推移的沉積物堆。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該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研究發現的新足跡類群安順足跡和雙槳跡比雲南羅平縣關嶺組獅子山段產出的雙槳跡時代更早,代表了中三疊世(安尼期,約2.4億年前)出現的同步遊動樣式,其中安順足跡是迄今最早的關於楯齒龍或龍龜類動物遊泳或「撐行」運動的遺蹟化石記錄。
  • 中外科學家發現2.4億年前海生爬行動物足跡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的證據。該研究論文發表於古生物學期刊《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雜誌。2017年夏,應貴州省博物館邀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遺蹟學專家與德國同行對么鋪足跡點進行了多次考察,並進行了三維攝影,分布圖繪製與細緻測量。
  • 一起穿越到兩億年前 看海生爬行動物的「奇特步伐」
    今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足跡較長且有著十分清晰的趾痕,顯示出足趾粗壯,其中第II、III趾最長,而第IV趾和V趾較短,足跡後部通常有一個拉長的雙葉狀或三葉狀的「足跟」。行跡整體較寬,足跡對稱且相對於行跡中線外轉,是典型的擁有水下遊泳或海底行走習性的四足動物足跡。
  • 「安順足跡」揭示更早海生四足類動物遊泳秘密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張宗達繪製本報北京9月17日電(記者張蕾)日前,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么鋪鎮發現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證據。
  • 「安順足跡」揭示更早海生四足類動物遊泳秘密
    張宗達繪製本報北京9月17日電(記者張蕾)日前,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么鋪鎮發現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證據。「遺蹟學家曾在雲南省關嶺組松子坎段發現大量陸生主龍類足跡,本次研究發現的22條行跡、200多個孤立足跡和一些不確定痕跡明顯不同於前述足跡,為海生爬行類在水底留下。其中,12條行跡和一些孤立的腳印被歸為羅平雙槳跡。」論文作者之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說。羅平雙槳跡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在雲南省羅平縣首次發現並命名,屬於中生代海生爬行類的覓食跡。
  • 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如何遊泳?科學家發現2.4億年前足跡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距今約2.4億年前)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的證據。學者研究表明,雙槳跡是幻龍使用前肢在海床上同步移動造成的。雲南省羅平縣發現的雙槳跡是首個關於幻龍類水下運動模式的有力證據。么鋪足跡點發現的雙槳跡亦呈半月–新月形,基本上成對出現,且相對於行進路線對稱分布,足跡後緣有一圈向後推移的沉積物堆。其整體形態與雲南產出的雙槳跡相同,但時代更早。科學家在么鋪足跡點與雙槳跡同層的巖石上,還發現了一種新的足跡類型。
  • 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如何遊泳?科學家發現2.4億年前足跡
    9月17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距今約2.4億年前)的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的證據。羅平雙槳跡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在雲南省羅平縣首次發現並命名的,屬於中生代海生爬行類——幻龍類的覓食跡。該區域是羅平生物群的核心產區。學者研究表明,雙槳跡是幻龍使用前肢在海床上同步移動造成的。雲南省羅平縣發現的雙槳跡是首個關於幻龍類水下運動模式的有力證據。
  • 2.1億年前的海生爬行動物長什麼樣?
    ,以「胡氏貴州龍」為主,包括幻龍、歐龍、碷齒龍等海生爬行動物,並伴生大量魚類及菊石、雙殼類、腕足類、蝦、海百合、牙形石等多門類動物化石。興義是我國已知的海相地層中,唯一同時發現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和魚化石的地區,在國外相關地層中也是少見的。魚類化石的發現還填補了我國在魚類這一重要演化階段的空白。
  • 《自然》:最古老四足動物證據顛覆傳統理論
    《自然》:最古老四足動物證據顛覆傳統理論距今3.95億年;有望改寫有肢四足動物的起源時間
  • 科學家稱:最古老四足動物證據顛覆傳統理論(圖)
    點擊播放按鈕,可以「聽」新聞    保留在古泥巴中的化石足印是動物用四肢爬行的證據。(圖片提供:Per Ahlberg等,《自然》)  研究人員日前發現了最古老四足動物的證據。這些足印和痕跡保存于波蘭東南部的一個廢棄採石場的幹泥中,其年代可以回溯到距今3.95億年前。
  • 貴州茅臺鎮發現大規模蜥腳類恐龍足跡群
    蜥腳類恐龍是目前已知陸地上出現過的最大動物,包括許多知名的屬,例如雷龍、腕龍、梁龍等。  這批足跡的發現純屬意外。2013年夏,茅臺鎮赤水河畔的釣魚臺酒業公司在建設製酒車間時,考慮到後側邊坡地帶巖層不夠牢固,對其進行清理。清理至下部半米時發現一個完整的巖石平面質地堅硬、凹凸很多且有深淺不一的印痕。
  • 海生爬行動物古今談
    在英國蘇格蘭北部,有一個風景如畫的尼斯湖,是遐邇聞名的旅遊勝地,近四十年來,不少人在那裡看到過一種奇異的動物。據說那動物有時把細長的脖子伸出湖面,脖子上長著一個小腦袋。它時而露出背部,看起來好似駝峰。綜合目擊者的描述,這「湖怪」很象一種巨大的爬行動物。1922年,有兩位科學家利用同步聲納攝影機,在水下拍到了兩張模模糊糊的據信是「湖怪」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