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魚如何適應深淵環境?看看以下研究成果

2021-01-08 可為漁業

深海環境具有高壓、溫差巨大、終年無光、食物匱乏等特殊極端條件,是常規生命形式的禁區, 6000米以下的深海被稱作海鬥深淵。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篇發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文章,其主角就是來自馬裡亞納超深淵的獅子魚,文章引用信息如下(DOI:10.1038/s41559-019-0864-8):

海洋水深6,000到11,000米之間區域稱為深海帶或者超深淵帶,是地球上最惡劣的環境之一,具有高靜水壓,黑暗,食物匱乏,低溫和缺氧等特徵。然而,在這些惡劣環境中生命仍然蓬勃發展。20世紀50年代進行的超深淵探險活動發現了數百種棲息物種,包括微生物、原生生物、蠕蟲、多孔動物、軟體動物、棘皮類、甲殼類、刺胞動物及魚類。

最常見的深淵脊椎動物是獅子魚,棲息廣泛,從潮間帶到深度超過8,100米海區均有獅子魚分布,此外,最近研究表明,獅子魚是深海帶食物網中的頂級捕食者,並主導深海帶魚類組成。然而,我們對獅子魚如何適應深海生活的遺傳基礎和進化歷史卻知之甚少。

本文在馬裡亞納海溝進行了一次探險活動中,在水深7,415米深處發現一新種獅子魚,Pseudoliparis swireip,並收集了Pseudoliparis swireip個體,對其基因組進行測序,並利用比較形態學,轉錄組學分析,揭示其適應深海相關的遺傳機制。

一、馬裡亞納超深淵獅子魚(MHS)形態特徵

MHS皮膚透明,通過皮膚和腹壁可見其肌肉和內臟。為適應深淵環境,胃,肝和卵增大,肌肉更薄和骨骼不完全骨化。

二、馬裡亞納超深淵獅子魚(MHS)進化史

利用MHS、Tanaka’s snailfish(一種獅子魚)、刺魚、比目魚、太平洋藍鰭金槍魚、河豚、新月魚、鱈魚、斑馬魚共9種硬骨魚構建系統進化樹,據估計,MHS和Tanaka’s snailfish的分化時間大約在2020萬年前,而且大約5萬年前,MHS種群出現擴張。

三、MHS在整個基因組中變異率較低,但蛋白質進化率較高

在這9種硬骨魚中,MHS基因組具有較低突變率,前期研究表明突變率收到環境,代謝率,生活特徵,特別是繁殖率等影響。而超深淵物種的代謝率相對較低,巧合的是,我們觀察到雌性MHS產生的卵數量少於但顆粒大於其他雌性獅子魚,這表明它們可能具有專門的繁殖策略,延長其繁殖時間。MHS可能通過延長繁殖時間來降低其突變率。

儘管MHS的核苷酸水平突變率很低,但其蛋白質序列的進化速度似乎與其他物種相似。

四、MHS特殊表型的分子基礎

生活在地球表面的脊椎動物有封閉的頭骨空間,周圍環繞著堅硬的骨頭,以保護大腦並保持適當的顱內壓。然而,封閉的頭骨在極高壓的超深淵環境下無法保持其結構的完整性,因此需要一個開放的系統。因此,大多數超深淵物種是無骨生物,只有少數脊椎動物,像MHS這樣進化出適應性結構特徵。利用微計算機斷層掃描發現MHS的顱骨並沒有完全閉合,保證內部和外部壓力均衡。此外,大部分骨骼由軟骨組成,而不是骨化。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發現MHS基因組中調控組織礦化和骨骼發育的骨鈣素基因,也被稱為骨Gla蛋白(bglap)基因發生移碼突變,這可能導致其軟骨鈣化提前終止。

7000米深的海底幾乎完全沒有陽光,而MHS對深海著陸器的光線沒有做出反應,因此,研究人員對MHS晶體蛋白和視蛋白基因的變化進行比較基因組分析,發現MHS丟失了幾個重要的感光基因。轉錄組數據顯示只有5個基因表達,其中3個基因(rho、rgrab和rgrb)在頭部特異表達。MHS也丟失了皮膚色素沉著基因,身體變得透明。

五、細胞膜的變化

細胞膜是含有多種蛋白的脂質雙分子層,高壓會降低細胞膜的流動性及其相變的可逆性,最終導致膜相關蛋白的變性和功能紊亂;也會使膜硬化,破壞它們的傳輸功能。基因家族分析顯示,MHS中有310個基因家族明顯擴張,其中與脂肪酸代謝相關的基因家族擴張最為顯著。生化研究表明,深海生物細胞膜比淺海生物細胞膜含有更高的不飽和脂肪酸。有研究表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能顯著改變膜的許多基本性質,而 DHA生物合成的最後一步是過氧化物酶病β-oxidation,和蛋白質乙醯輔酶a醯基轉移酶編碼通過acaa1is病原反應酶在這一過程中。DHA生物合成的最後一步是過氧化物酶體β-氧化過程,其過程又受到acaa1基因編碼的乙醯輔酶A醯基轉移酶調控。我們發現MHS基因組有15個acaa1基因拷貝,而其他硬骨魚中只有5個拷貝。另一個參與DHA生物合成的基因fasn在MHS基因組中拷貝數增加。這些變化可能會增加液體膜脂的含量,使MHS能夠在世界最深的海溝中生存。

六、蛋白活性的維持

高水壓抑制蛋白質功能,影響摺疊和酶活性。因此,生活在深海的物種必須維持細胞內環境,以保持蛋白質的固有特性,並具有抗壓能力。基於生理和結構適應的機制已被提出,以解釋蛋白質功能的保存在深海生物。

生理適應機制:積累小的有機溶質,如N-氧化三甲胺(TMAO),在高靜水壓下保持蛋白質功能。氧化三甲胺是一種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蛋白質穩定劑,可以使變性後的蛋白質恢復到原來的結構。TMAO在硬骨魚類中的豐度隨其生活水域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所有組織中,深海物種的氧化三甲胺含量都明顯高於淺海物種。大多數硬骨魚基因組中包含5個TMAO生成酶(fmo3)的拷貝,其中4個是串聯重複,這四個串聯重複基因中的第一個基因(fmo3a)在MHS的肝臟中高表達。

結構適應性機制:胺基酸替代模式和蛋白質結構的改變,可以抵消壓力對蛋白質功能的影響。有研究發現部分蛋白質的進化模式與靜水壓力相關,因此,我們進一步研究MHS的基因家族是否在同源位置上與祖先基因型有胺基酸替代模式的改變。發現MHS中hsp90蛋白的5個拷貝中的4個發生丙氨酸-絲氨酸的替換,hsp90在人類、小鼠、雞、變色龍和酵母的相應蛋白中高度保守的一個位點上,同樣發生胺基酸替換。在這樣一個保守的位置,置換的復發和固定表明它很可能有利於MHS的適應。

△內容來源:水生動物健康評估,作者:珞珈之巔,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百家號!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揭秘:獅子魚如何在7000米以下深海生活
    科研人員揭秘:獅子魚如何在7000米以下深海生活 2019-04-18 15:35:28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中國科學報】獅子魚深淵適應遺傳基礎首次揭秘
    近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何舜平、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西北工業大學教授王文、邱強等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首次在形態上發現了其適應深淵的變化,揭示了獅子魚深淵適應的遺傳基礎。相關論文4月1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生態與進化》。
  • 科學網—獅子魚深淵適應遺傳基礎首次揭秘
    本報訊(記者唐鳳 魯偉 通訊員孫慧)近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何舜平、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西北工業大學教授王文、邱強等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獅子魚深淵適應遺傳基礎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西北工業大學等單位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在分類學上釐清了其系統地位,首次在形態上發現了適應深淵的變化,在多組學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獅子魚深淵適應的遺傳基礎。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深海獅子魚環境適應機制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水生生物研究所與西北工業大學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多方面研究,在分類學上釐清了其系統地位,首次在形態上發現其適應深淵的變化,在多組學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深淵適應的遺傳基礎。北京時間15日23時,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子刊《自然·生態與進化》。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獅子魚深淵適應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西北工業大學等單位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在分類學上釐清了其系統地位
  • 探秘深海獅子魚 我國海鬥深淵生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湖北日報訊(記者文俊、通訊員孫慧)6000米以下的深海中,生物如何維繫生命?4月1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和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西北工業大學等單位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在海鬥深淵生物適應機制上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英國自然雜誌子刊《自然-生態與進化》。
  • 超深淵獅子魚如何在海溝七千米以下生活?中國科學家最新揭秘
    超深淵獅子魚如何在海溝七千米以下生活?中國科學家最新揭秘 新華社武漢4月18日消息,6000米以下深海被稱為海鬥深淵,具有超高壓、溫差巨大、終年無光、化學環境獨特等特殊極端條件,是常規生命形式的禁區。
  • 超深淵獅子魚如何在7000米以下深海生活
    6000米以下深海被稱為海鬥深淵,具有超高壓、溫差巨大、終年無光、化學環境獨特等特殊極端條件,是常規生命形式的禁區。然而,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深海卻發現生活著脊椎動物超深淵獅子魚。它是如何適應極端生存環境的?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其中奧秘。
  • 超深淵獅子魚如何在7000米以下深海生活?我國科研人員揭示其中奧秘
    新華社武漢4月18日電(記者譚元斌)6000米以下深海被稱為海鬥深淵,具有超高壓、溫差巨大、終年無光、化學環境獨特等特殊極端條件,是常規生命形式的禁區。然而,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深海卻發現生活著脊椎動物超深淵獅子魚。它是如何適應極端生存環境的?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其中奧秘。
  • 突破深海7000米「地獄禁區」的獅子魚
    原標題:突破深海7000米「地獄禁區」的獅子魚深海獅子魚照片。西北工業大學供圖深海獅子魚骨骼結構圖。西北工業大學供圖或許你並不了解:從廣闊無邊的海平面向下、向下、再向下……那片深度達6000米以下的深海水域,有著一個令人心悸的名稱——「海鬥深淵」。
  • 突破深海7000米「地獄禁區」 獅子魚身體結構很神奇
    &nbsp&nbsp&nbsp&nbsp4月15日,一項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研究成果面世,就與這一神奇物種相關——西北工業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攜手,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令人振奮。
  • 揭開獅子魚深海「耐壓」謎團
    深海獅子魚樣本(圖片由西北工業大學提供)記者昨日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深入研究,解析了脊椎動物適應深海極端環境下「抗壓」的機理,4月
  • 獅子魚為您揭開深海7000米的生命奧秘
    然而,海底世界可不像海平面那樣風和日麗,隨著深度的增加,光線逐漸消失,溫度逐漸下降,水壓逐漸增大,生物多樣性種類逐漸減少……6000米以下的深海被稱作海鬥深淵(Hadal&nbsptrench),代表著地球上最深的海洋區域。這裡,呃~(⊙o⊙)黑~~~冷~~~餓~~~壓力山大~~~奇異物種出沒~~~~w(゚Д゚)w~能在這樣地獄般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都是強者。
  • 「蛟龍」號深潛馬裡亞納海溝6699米 近距離拍攝獅子魚深淵遊弋珍貴...
    當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繼續在世界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下潛,最大潛深6699米,獲取到巖石、沉積物、生物和近底海水樣品,近距離拍攝到兩條獅子魚在深淵海底的遊弋影像。本次下潛獲取了基巖蝕變巖石樣品9塊,近底海水16升,沉積物樣品8管,生物樣品海參2隻和海綿1隻;完成了環境參數測量;新發現一處海底麻坑,觀察到海底基巖蝕變強烈。同時,拍攝到2條獅子魚在深淵海底遊弋影像。
  • 西工大與中科院揭開獅子魚深海「耐壓」謎團
    深海獅子魚樣本(圖片由西北工業大學提供)  記者昨日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深入研究,解析了脊椎動物適應深海極端環境下「抗壓」的機理
  • 深海7000米下,首次發現超深淵怪魚的形態變化
    6000米以下的深海被稱作海鬥深淵。這裡終年無光、缺乏氧氣、有上千倍的海水壓力,化學環境也非常獨特,是常規生命形式的禁區。但其實這裡生活著豐富的生物,獅子魚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它處於超深淵食物鏈的頂端,可承受700千克力/平方釐米的壓力。  西北工業大學與中國科學院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深入研究,釐清其分類地位。
  • 獅子魚是一種幾乎沒有天敵的觀賞魚,有極強的適應能力,繁殖能力
    獅子魚的天敵,生活中飼養觀賞魚的家庭越來越多,其中大家是否對獅子魚了解過呢?這是一種幾乎沒有天敵的觀賞魚,它們有著極強的適應能力、繁殖能力。下面就讓小編來詳細介紹下獅子魚吧,對此有興趣的可以進來看看。這就讓人為幹預成為解決這一高度入侵物種問題的最有希望的方法,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這樣說道。「獅子魚會留在這裡,看來唯一控制它們的辦法就是捕獲它們」,約翰·布魯諾說,他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文理學院生物學教授兼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這項研究不僅對加勒比海的珊瑚礁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北卡羅萊納海岸也是,那裡越來越多的獅子魚正在威脅當地的魚類種群。
  • 獅子魚與阿爾茨海默病
    1992年,獅子魚在佛羅裡達海岸被放生,導致獅子魚作為一種入侵物種在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和西大西洋的水域擴散。這種外來物種的繁殖和適應能力,以及它的主要捕食者不在入侵地區的事實,促成了它不受控制的擴散。儘管它在墨西哥灣和墨西哥加勒比海地區的存在被認為是有害的,而且人們已經認識到難以阻止其對環境的入侵,但許多研究小組對研究它表現出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