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首兒時上學那會兒,有首歌叫做《在希望的田野上》。那個時候對於鄉間田野並沒有太深的情懷,甚至認為農忙假在家裡幫忙都感覺是負擔。長大以後,明白了田野對於農民的重要性;沒有田野就沒有食物,也沒有農民收入的來源。田野、土地和陽光,為我們創造了食物生長的條件;當然,還有那不能忘懷的野菜。
農村的朋友們可能有的聽說過「土大黃」,就是一種很受大家歡迎的野菜,有的地方叫它為化雪蓮、鮮大青或者紅筋大黃;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關於土大黃的稱謂也是千奇百怪,大家只要能夠辨認出來並且知道它是一種可食性的野生植物,那就可以了。土大黃主要分布於我國的南方地區,生長適應性非常好,耐貧瘠、抗旱耐寒,抗逆性比較好。在沙地上、山坡上還有田野上,經常都能夠看到土大黃的身影。
Ⅰ,土大黃的生長習性和採收。
很多農民都會將土大黃採摘來做菜食用,而野生植物成千上萬,其中有的是具有毒性的;只有了解土大黃的形態和生長習性,才能夠不至於誤採、誤食。土大黃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葉子寬大有點像菠菜、根部比較肥大並且很厚,根系呈淡黃色,這也正是「土大黃」名稱的由來。你知道嗎?土大黃也是雌雄異株的植物,它們也會開花結果;花果期在5~7月,花色紫綠、果實較小。土大黃喜溫暖溼潤氣候生長,在肥沃的土壤或者沙質土都能夠生長,10月份成熟採收。
Ⅱ,土大黃也可作為中草藥材。
很多農民朋友們都會採摘土大黃的葉子作為野菜食用,卻很少有人知道它還有不少的「妙用」。土大黃的葉子豐富的維生素和蒽醌類、黃酮類、二苯乙烯類等成分物質,是一種藥材;並且土大黃的根也具有一定的藥性,它的根和葉都能加工成為清熱、祛瘀和通便的藥物。根據相關著作記載得知,土大黃對於抗氧化、止血和抑菌都有一定的作用,有的民間偏方當中就會使用到土大黃。一般情況下,長勢較好的土大黃乾料,可以賣到5~10元/斤,是一種經濟效益較為可觀的野生植物。不過農村很少有人採收來賣,畢竟野生植物的數量是十分有限的。
Ⅲ,怎麼烹製土大黃更加美味?
根據不同地域環境差異,野生土大黃的採收期也可能有所不同,普遍在9~10月就可以採摘。沒有長大成熟的味道苦澀,長太老食用性降低,把握剛好鮮嫩就可以採摘。那麼如何烹製土大黃才更好吃呢?雖然人們會將土大黃稱作野菠菜,但是它的烹製方式和菠菜是完全不同的;一般可以涼拌、炒肉,或者熬粥,注意不要過量放食鹽、辣椒和花椒等佐料,否則就失去了野菜的原味鮮美。由於土大黃具有食補作用,有的朋友也會將其用來釀酒和泡茶喝;而它的根系食用方法,就是洗淨後曬乾、再切片或者磨粉,新鮮食用也可以,多用來煲湯、泡水食用。
#帶你看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