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生長在農村田間路邊的野草,其實都是地道的中藥材,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車前草,便是其中的一種。
車前草,在我們這裡又叫做「豬耳朵棵」,這種叫法非常形象,因為它的葉片長大後呈橢圓形,就像豬的耳朵一樣。這種通俗易懂的叫法,也讓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認識了這種草。
關於車前草名稱的由來,相傳與漢代名將馬武有關。在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有一次,馬武帶軍隊去徵服武陵的羌人,因地形生疏打了敗仗,困於荒野。當時天正熱,又無水,盛夏,軍士和戰馬因極度缺水而都得了「尿血症」。絕望之時,一馬夫偶然發現有三匹馬不治而愈,仔細觀察發現,地上一片像豬耳樣的野草被馬吃光。經證實確實是野草的功效,就報告給馬武。馬武大喜,問馬夫這種草生在何處?馬夫手一指說:「就在大車前面。」馬武笑曰:「此天助我也,好個車前草。」當即命令全軍吃此草,服後果然治癒了尿血症。車前草的名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車前草的種子叫做車前子。車前草全草都可以入藥,但在我的印象中,很多年之前,就有專門的藥材公司專門收購車前子,我的爺爺、奶奶每年都會採收車前子,然後賣給藥材公司,用賣來的錢貼補家用。
記得小的時候,在夏季繁忙的勞作之餘,爺爺、奶奶常常會拿著鐮刀去河邊或田壟上割一種我們當地稱之為「豬耳朵棵」的野草。這種野草在那個年代十分常見,尤其是在有水的地方,河邊或田間低洼處生長最多。
「豬耳朵棵」葉片寬大、肥厚,生命力非常頑強。這種野草長大之後,會在植株中間直直地抽出數根長長的箭一樣的穗來,然後開出一串串密密麻麻或黃或白的小花來,花落之後,穗上就會結滿像穀粒一樣的種子,等到種子的外皮由青到黃,種子就成熟了。
爺爺、奶奶會在「豬耳朵棵」的種子成熟時,拿著鐮刀去田野裡收割。一捆捆成熟的車前草被割回家後,在太陽下晾曬乾,然後放在簸籮(一種藤或荊條編織的圓形器物)裡用力揉搓,黑油油的種子便從殼裡滾落出來,和大蔥的種子感覺差不多,又黑又小。
車前子的成熟期很長,似乎從夏到秋,一直都有生長,因此可以收割好幾茬,等到整個採收期結束,爺爺、奶奶將整理乾淨的車前子用布袋裝起來,然後背到市裡去賣成錢。那時車前子的價格,比小麥、玉米價格要高,印象中一斤能賣好幾毛錢吧!
我也是在幫著採收的過程中,才知道車前草是一種藥材。但是具體有什麼用,能治什麼病,就不太清楚了。
等到長大後,才知道車前草渾身是寶。
車前草的幼苗,可作為野菜食用。每年的五一前後,將鮮嫩的車前草幼苗採摘回來,在沸水中焯一下,然後撈出來加鹽、芝麻油進行涼拌,吃起來非常爽口。也可以蘸醬吃或炒菜、蒸著吃,當然,用它做餡包成餃子,也很美味。農村的野菜很多,像薺菜、馬齒莧、白蒿、灰灰菜等,小時候經常吃,車前草的幼苗吃得較少。
用車前草的葉子熬粥、煮水喝,中醫認為有祛痰、鎮咳、平喘和利尿的功效。
車前草的種子,更多的是作為中藥材用。據中醫著作記載,車前子有清熱利溼,解毒涼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泌尿系統感染及痛風性關節炎、急性腸炎。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天的人們對健康養生越來越重視,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瑰寶,中醫藥學重新煥發出更加燦爛奪目的光彩。而很多常見的野草因其天然、綠色、無公害的特點和一定的食療價值,成為人們喜愛的餐桌上的美食。這些年,薺菜、馬齒莧、蒲公英等野菜在城裡人的眼中簡直就是寶貝,一到春天,不僅有很多城裡人跑到鄉下挖野菜,而且在城市的菜市場裡,野菜也和蔬菜擺到了一起賣,而且價格不菲。
不過,隨著環境氣候變化以及化學除草劑的大量使用,很多過去常見的野草被防除,田間野草瘋長的現象已不多見。尤其是像車前草這樣的野草,在我們家鄉一帶也很鮮見了,也沒有聽說誰還在採收車前子賣錢了!
據了解,現在已經有專門種植車前草的了,這種人工種植的車前草不但要施肥,還要打藥,只是不知道,在人工環境裡種植出來的車前草,藥效和野生的有沒有差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價格肯定比從前野生的要高出幾十倍了吧!
農民朋友,你見過車前草嗎?你知道它的藥用功效嗎?你見過的野草中,有哪些是常用的中藥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