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男人像把土」,古人說的是啥意思

2020-11-29 老酒論道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著許多優秀的文化傳承,這些文化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也是中華民族崛起的根本。陽春白雪固然值得我們欣賞,但是平易近人的文化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在淳樸的農村地區,流傳著一種通俗易懂的語句,這種語句就是我們常說的俗語。

俗語因其通俗易懂的特點,在廣大人民心中倍受歡迎,無論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如何,他總能說出幾句俗語。俗語是老祖宗根據生活經驗,總結下來具有深刻哲理的語句,牢記俗語更是可以讓我們在生活中規避風險,更好地走上成功之路。今天我們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正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關於人生階段的俗語,它就是「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聽到這句俗語的時候,很多人肯定是想歪了,其實這句俗語指的是男人。孔子說「三十而立」,就是說男人在三十歲的時候,有了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俗語中的三十如狼,指的就是我們應該承擔起責任,像狼一樣懂得協作精神。畢竟三十歲的男人處於身體的巔峰期,這時期的男人也是比較激進的,只有多和別人進行合作,才能規避掉許多風險。

這句俗語也在告訴我們,男人三十歲的時候應該有一種狼性,不害怕即將面對的各種挑戰,這樣才能培養出成大事的性格。下半句四十如虎則指我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一個男人到了四十歲左右,他的心智已經是比較成熟的,對待事情也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在物質上面,四十歲的男人也積累下來一些資本,這時候我們就不能像狼那樣去拼命。此時我們應該像老虎一般,有著百獸之王的氣場,這就是「四十如虎」的說法。

關於「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其實還有下一句,這一句才是精華所在,那就是「五十男人像把土」。為什麼說男人三十歲像狼,四十歲像虎,五十歲就應該像一把土呢?俗話說「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的男人已經看過了太多的是是非非,對這個世界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這個時候的男人就應該像一把土一樣,低調而又富於內涵,明白許多道理。

這裡的「土」說的不是卑微,說的是一種品格。土是具有厚重感的東西,五十歲的男人就應該厚重踏實,因為你上有需要贍養的父母,下有需要幫助的子女,這種時候你就應該拿好主意,方方面面都考慮得清楚,這樣才能讓家庭美滿,前途光明。

俗語「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男人像把土」,說的就是男人的三個階段。人生也是如此,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追求,這樣才能讓日子過得越來越幸福。老祖宗留下這句俗語的原因,就是為了讓我們汲取經驗,更好的生活。那麼各位讀者,你們覺得老祖宗留下的這句俗語,有沒有道理呢?

相關焦點

  • 俗語「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到底是啥意思?古人總結得很到位!
    老祖宗也用他們的智慧,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具有指導意義的俗語,它就是「三十如狼,四十如虎」。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你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古人的總結,真的是非常的到位!    首先看看三十如狼,這句話說的就是男人三十歲時候的狀態。這個時候的男人應該像狼一樣,做什麼事情都帶著一股狼性,只有這樣才能為以後的生活打下基礎。
  • 「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如土」,是什麼意思?看完就明白
    比如「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如土」就是一句非常出名的老話,不過很多人只聽說過,卻不知道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看了你就明白了。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過去的道理對於今天的現狀不一定適用,所以有人對這句話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女人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女性的努力,她們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隨之而來的生存壓力也逐步上升。
  • 「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到底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俗話說: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是你真的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可以說一個人最重要的年齡階段在三十到四十歲。從古至今很多著作都說過年齡這個問題。這句話是總結人生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年齡階段。狼性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而處在三十歲年齡段的人正好具備這種特徵。在這段成年時期,不服輸、勇敢就是狼性。這個原因使我們能夠在這個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狼的特點是野性,貪婪。三十歲的時候,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狼的精神,發揮狼性在這個時代才不會被淘汰。到了四十歲的階段,孩子長大了,你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
  • 常聽人說「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有道理
    很多俗語從我們老祖宗那裡就開始傳承,一直到現在還被我們口口相傳,這裡面是我們老祖宗長年累月積攢下來的經驗和智慧,為我們後輩們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天下老話萬萬千,像耳熟能詳的有: 1、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溼鞋,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4、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等等,太多了。數不勝數,這樣看起來,咱們老祖宗們更是蘊含著大智慧。
  • 老人常說:「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什麼意思? - 農...
    鄉村是「俗言」的發源地,在各地都流傳著形式各異的俗語。這些俗語是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化財富,蘊含著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至今備受實用。今天筆者就為大家分享幾句。①「門前有馬非為富,家中有人不算窮」,這句俗語的理解是說,門前即使拴有馬,也不能說明這家人是有錢人,如果家裡有人能做事,肯吃苦就不會受窮。這句話也是在告誡大家,財富是人創造出來的。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啥意思?
    尤其是冷不丁地說出一句具有哲理的俗語,更是豐富了我們的內心世界。到現在我都記得一句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五十多情,雞犬不寧。」現在想來依舊非常的有道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事物的看法逐漸變得更深入更全面,這也是因為不同的年齡,所承擔的使命和責任的不同所導致。四十是人生當中的一個重要關口,也是生命當中非常重要的轉折。
  • 「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說的是什麼意思?人到中年該看看
    孔子就說過一句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而在老百姓中間也流傳著一句俗語:叫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那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古代人跟自然非常貼近,所以人們經常會用自然界的一些動物來形容人的狀態。三十如狼,狼是非常兇猛,非常的貪婪,勇往直前的一個形象。
  • 民間俗語:「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說的是啥意思?
    民間俗語:"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說的是啥意思?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其中的俗語文化更是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經非常流行了。在當時那個年代教育還沒有普及,所以民間俗語很容易得到推廣。和詩歌辭賦什麼的相比,俗語在深度內涵上要落後許多,但是俗語通俗易懂,而且在很多方面都適用,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很多俗語都得到了廣泛的流傳。雖然在今天俗語的地位不如從前,但熱衷於使用俗語的人仍然非常多,而且對於很多學者們來說,研究俗語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我們從俗語中能夠發現很多古人很多為人處世的態度。
  • 俗語「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俗語「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人的一生是何其的漫長,有的人說人生更像一種旅途,在沿途的旅行當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物。其實我們生活中的俗語,也深諳這些道理,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句俗語「人不辭路,虎不辭山」,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講這句話的意思之前,我給大家解釋下句中的「辭」的意思,辭是不怕的意思。和「不辭辛苦」中的「辭」有異曲同工之妙。
  • 農村俗語「眉毛一條長,勝過萬擔糧」啥意思?眉毛長有啥說法?
    摘要:農村俗語「眉毛一條長,勝過萬擔糧」啥意思?眉毛長有啥好處?文/農夫也瘋狂古人一直很相信「相由心生」一說,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如何,以後的發展怎樣,這些都是可以從面相中有所體現的。也就是說不同的面相,會預示著不同的命運。
  • 新年將至,俗語「二九不登門,三十要討債」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摘要:大年將至,俗語「二九不登門,三十要討債」啥意思?討債有啥說法?文/農夫也瘋狂如今小年已經過去了,距離過大年也就剩下5天的時間了。時間過得實在是太快了,農曆2019年就要成為過去式了。每年到了年底的時候也是討債的高峰期,而在農村裡關於年底討債也是有說法的,其中有句老俗語:「二九不登門,三十要討債」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古人的經驗之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句老俗語的字面意思也是比較簡單的,其說的是在大年二十九的時候儘量不要上門去討債,而最好是大年三十這天去要債。有些人就有點不理解了,大年二十九為何不能要債,而要等到大年三十要債呢?
  • 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講的是啥?老祖宗的肺腑之言
    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講的是啥?老祖宗的肺腑之言!中古歷史十分長久,從古代流傳的許多俗語,都是十分受用的。不過在如今科技發達的社會中,許多俗語都被認為是封建迷信,但是其中其實都蘊含著大道理。俗語,一直以口口相傳的特別形式傳播,俗語反映的就是人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俗語是指流行於民間的通俗詞語,其中包括所謂諺語、俚語及口頭上常用的成語。
  • 俗語:「三十多欲,百事難立;四十多情,雞犬不寧」,什麼意思?
    俗語:「三十多欲,百事難立;四十多情,雞犬不寧」,什麼意思?文/號外娜娜說歷史 圖/網絡人到中年,總是時常感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隨著時間的推移,人也終究年華不再,容顏衰老,這都是無法更改的自然規律。
  • 俗語說,人到三十不走三路,這是啥意思?
    鄉下的生活,雖然不像城市方便,但有其獨特的魅力,那嫋嫋炊煙,潺潺溪水,一草一木都令人留戀。在今天,鄉村的愜意生活不僅成為人們的嚮往,也成為大多數人追求的時尚。除鄉下的環境讓人嚮往外,還有很多讓人著迷和欣賞的,比如鄉下的傳統工藝、習俗、俗語文化等等。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老祖宗的謹世良言,值得牢記於心!
    其實,年輕人大可不必這麼早就對自己失去信心,因為財富與經驗都是需要累積的,正如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所說的那樣,凡事都需要循序漸進,急功近利是很難獲取好結果的。俗語 「三十不發」中的「發」字,所指代的意思並不是發財,而是覺醒或者發覺的意思。
  • 農村老人常說「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怎麼理解?
    正所謂老人吃過的鹽比我們吃過的米還要多,他們的嘴裡經常會蹦出不同的俗語。這些俗語想要理解起來還是很費勁的,雖然字面上的意思很簡單,但想要深入的了解那就要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才行。說白了這些俗語其中包含著各種人生哲理,值得我們深思。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談談「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的意思,如果光從字面上理解的話,相信很多人都會不明其意。
  • 22日冬至,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是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這是自古傳下來的習俗,冬至是數九的第一天,以每九天為一個單位,稱之為「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說的就是這個數九。冬至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時間也就來了。這個時候最為關注的就是冬季冷不冷了,畢竟太冷了還是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並且帶來諸多不便。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是啥意思呢?古人的經驗之談!
  • 古人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又說「大器晚成」,哪句話正確?
    但是有許多俗語在我們看來是自相矛盾的,比如民間老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常用這句話來激勵年輕人要奮發圖強。但是也有一句是」大器晚成「,那麼這句話是不是和上一句想法呢?我們到底該聽取那一句話呢?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那麼在俗語中為何會說這句話呢?
  • 農村俗語「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具體指啥,有道理嗎
    不過農村人生活經驗豐富,在長期的觀察和生活中形成了農村的獨特文化,並且通過俗語的方式表現出來。 這些俗語中,有不少是老祖宗留給後人的忠告,其中有一句叫做「四十歲三不比,五十歲三不親」,這句俗語從何而來? 正所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過四十就意味著步入中年,和在這之前的年輕氣盛有所不同,到了這個階段,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應該有所調整,所以才有了「三不比」和「三不親」的說法,這句話具體指什麼呢?
  • 農村俗話說:「三十不豪,四十不富」,現實真是如此嗎?
    農村的老一輩在談起人生經歷時,常說的一句俗話是「三十不豪,四十不富」,那現實真是如此嗎? 其實這句俗話應該是「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意思是人一般是在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發跡,這個階段人的精力充沛,家庭穩定,比較有幹勁,「豪」和「富」都是有起色的意思,五十將來尋思路,說的是如果到了五十歲還沒有起色,那麼以後的生活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會越來越不好。 這句話放在古代,是很有道理的,現實真是如此。這是古人對人生幾十年的總結,這是人生在世的普遍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