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說怪獸要在環太平洋地區登陸?
2.環太平洋和環大西洋有什麼區別?
3.環太平洋為什麼有火山地震帶?
用知識愛上學習,大家好,我是大於老師。
上周的時候因為準備了我的第一次直播活動而沒有按時更新我們的節目,再次先向同學們道個歉。本周呢,我們聊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前幾天有一部挺火的電影《環太平洋2》在各大院線上映了。導演在這部電影中幻想了一個不平靜的未來的世界:地球環境惡化,一大堆巨大的怪獸從太平洋邊緣的海底爬出來,襲擊了各大城市。而人類製造了可以與怪獸的機甲戰士,最後戰勝怪獸的故事。裡面機甲打怪獸的宏大場面讓觀眾大呼過癮。作為機甲迷的大於老師自然也不會錯過。不過看完之後,作為地理老師的我卻有了一個腦洞大開的疑問:為什麼這部電影要叫做環太平洋,怪獸為什麼非得從太平洋地下出來而不是從大西洋、印度洋或者北冰洋下面出來呢?難道怪獸對太平洋有什麼特殊的愛好不成?
《環太平洋》:機甲打怪獸
電影中出現的地圖顯示怪獸從太平洋沿岸紛紛登陸
首先我們還是先要介紹一下地球上的海洋。其實海和洋可以算兩個東西:海洋的中心主體部分叫作洋,邊緣附屬部分稱為海。地球有非常多的海,像咱們中國就有渤黃東南四個海。世界上還有盛產石油的北海、風光優美的珊瑚海等等。但是大洋只有四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太平洋最大,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裡,它從北極一直延伸至南極。覆蓋著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同時他也是四大洋中最深的一個,平均深度達到了4028米左右。世界上最深的地方:馬裡亞納海溝就藏在太平洋的西側。這麼說來,怪獸是因為太平洋又大又深才藏在太平洋中的嗎?畢竟我們看到電影中的怪獸個頭都不小,足有十幾層樓房這麼高。不過我們看其他三大洋:位居第二的大西洋平均深度3600多米,面積第三大的印度洋的平均深度更是有將近3900米。哪怕是面積最小的北冰洋也有1200米的平均深度。所以就算怪獸個頭大,這幾大洋也足夠他們折騰了。看來面積和深度並不是怪獸的選擇條件。那還有什麼因素呢?讓我們回到電影中去尋找一下答案吧。
面積排名第一:太平洋
面積排名第二:大西洋
面積排名第三:印度洋
面積排名第四:北冰洋
電影中設定怪獸是從太平洋的洋底爬出來,襲擊了周圍的城市。但是裡面沒有明確說是從洋底的那個地方爬上來的。但你要是仔細觀察你也會發現一些蛛絲馬跡的:這些怪獸中似乎沒有一個長得像魚的,每一個是恐龍那樣的四足或者兩足行走的爬行動物。這說明他們應該不會遠距離的遊泳,這就限制了他們的前進距離。而電影中,他們是直接從海裡面冒出來突然襲擊人類。如果他們是從海洋的中心出現的,以他們只能爬行的前進方式,應該很快就會被人類發現,不太可能達到突襲的效果。因此這些怪物就應該是從海洋的邊緣出現的。電影的片名:《環太平洋》也印證了我們的這種推測。
曾經出現的各種怪獸
怪物出現的位置
一番推理之後,我們貌似已經找到怪物出現的地方了,就是太平洋的邊緣,那太平洋的邊緣到底有什麼東西讓怪獸紛紛從這裡冒出來呢?如果你要是熟悉咱們的地理學。一提到環太平洋,你首先想到的可能並不是電影而是著名的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所謂的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指的是在圍繞著太平洋邊緣的地區,主要是亞洲東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西部形成的一個帶狀區域,這裡經常發生地震,還有這眾多的火山。因此被叫做火山地震帶。比如日本和我國臺灣經常發生的地震。夏威夷群島上的眾多火山都與這個火山地震帶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圍繞著太平洋的地區,
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密集的活火山和地震震源。
那好端端的太平洋為什麼在邊緣就不太平了呢?這裡就要說到一個我們經常提到的名詞:板塊。在我們的中學地理課中講道:地球的巖石圈分成了六大板塊。而這太平洋恰好就擁有自己的一個板塊,就叫做太平洋板塊。在太平洋板塊的東邊是美洲板塊,而在太平洋的西邊是亞歐板塊。本來地球上的六大板塊相安無事。但是在我們的地表之下卻有著一些強大的力量在不斷地推動著板塊之間相互運動。這些力量到底是什麼,科學家還沒有完全的定論。有人說是軟流層中巖漿的對流,像燒開的粥一樣讓表面產生移動;也有人提出了地幔柱理論,說是幾個巨大的,幾乎是從地核裡冒出來的巖漿柱推動了板塊的運動;還有人從太空中尋找原因,說是太陽和月球的引力讓板塊運動,等等。總之,板塊為什麼會移動到現在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不過板塊在運動確實是已經觀測到的事實了,各大板塊每年都會移動1-10釐米。既然板塊會移動,那他們之間必然會相遇或者分離。
地球板塊在一直的運動中
巖石圈六大板塊(實際上板塊可以細分的更多)
生長邊界是板塊分離的地方,消亡邊界是板塊相遇的地方
當板塊之間相遇的時候就會發生大事情了,最典型的就是高大山脈的形成,比如著名的珠穆朗瑪峰就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遇後相互擠壓的結果。而太平洋所在的太平洋板塊就正在被周圍的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無情的擠壓中。從平均密度而言,太平洋板塊比他周圍的板塊密度大,換句話說就是它更重。於是在被擠壓的過程中,太平洋板塊是被逐漸的壓進它兩側的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的下面。當然太平洋板塊也不是好欺負的,在它被擠壓下沉的過程中,板塊之間的巨大摩擦力和壓力讓這些位置的地質活動變得非常活躍。產生了頻繁的地震和各種活躍的火山活動,也就產生了我們所說的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於此同時,在那些逐漸消失的太平洋板塊邊緣地帶還產生了深不見底的海溝。比如我們剛剛提到的馬裡亞納海溝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回到電影中,那怪獸到底是看上了太平洋的什麼呢?我猜測就是我們剛剛說的海溝和火山地震現象。既然海溝非常深,那裡也就成為了板塊中比較薄的位置,而火山和地震發生的地方也都是板塊不穩定或者脆弱的地方。於是這些地方對於怪獸來說就都是發起進攻的絕佳位置了,那怪獸自然也就是從環繞著太平洋的邊緣位置爬到了我們地球的表面。
當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遇就會產生高大山脈,
比如喜馬拉雅山脈。
當大洋板塊與大洋板塊相遇會產生島弧,
比如日本列島。
當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遇會產生海岸山脈,
比如科迪勒拉山系。
太平洋板塊侵入到周圍的板塊之下就會產生海溝
說完了太平洋,我們在說說大西洋。太平洋和大西洋表面上看都是海洋。但是要是從板塊的角度看確有著天壤之別。太平洋自己獨享一塊板塊。而大西洋卻是分屬於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和非洲板塊。巖漿從大西洋的中心位置湧出,推動這些板塊向東西方向相互遠離著。巖漿冷卻後迅速形成巖石,同時巖漿的熱量又讓周圍的地殼膨脹變大,於是在大西洋的中心位置有一條長長的大洋中脊地區,這是一條長達15000公裡的巨大的海底山脈。既然是山脈,那這個地方的地殼厚度也要比周圍更厚。怪獸自然不會選擇從這裡出現,畢竟要穿山而出太費勁了。而大西洋的邊緣是在其他板塊的內部那也是結結實實的。和大西洋一樣,北冰洋也是分屬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內部也算是比較穩定。而印度洋板塊則比較有意思,它在與亞歐板塊及太平洋板塊擠壓的同時也在遠離非洲板塊。於是怪獸如果想登陸的話只能選擇從太平洋一側進行,這還算是環繞著太平洋了。所以這麼看來。怪獸登陸在環繞太平洋的邊緣地區算是最合理的選擇了。
大西洋中的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的產生
(巖漿從大洋底部湧出推動了板塊向兩側運動)
太平洋的洋底地形
(海底山脈和海溝分布在環太平洋的位置)
大西洋的洋地地形
(南北貫穿的大西洋中脊非常顯眼)
印度洋的洋地地形
北冰洋的洋地地形
當然,關於怪獸的討論只是一個有意思的腦洞,但是我們對於幾大板塊相互運動關係的分析確是實實在在的科學。無論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大洋中脊還有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都是我們地球上實實在在存在的地理現象。而大於老師通過這次節目也想和在聽節目的同學們表達這樣一個想法:知識和學習其實不只是在我們的課本上,在生活中處處都有,只要你能夠仔細觀察,耐心思考。哪怕是這樣《環太平洋》這部以機甲打怪獸為主題的電影也有一些有意思的知識蘊含其中。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今天所講的知識吧:藉助電影,我們講了地球上的板塊在不停的運動中,他們有的相互擠壓有的相互遠離。太平洋板塊和周圍的板塊擠壓形成了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而大西洋分屬於周圍的幾個板塊,而它的中心因為巖漿的湧出形成了一條巨大的大洋中脊。
用知識愛上學習,本期節目就到這裡,我是大於老師,我們下期見。
感謝你看到這裡
大西洋中脊在陸地上也可以看得到,
最明顯的就是在冰島。
這些巨大的裂隙就是板塊生長的地方
在陸地上,板塊用大地的斷裂來證明自己一直都在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