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陳廷儒,江蘇漣水人,1914年1月出生,1939年9月入伍,1942年9月入黨,歷經大小戰役戰鬥百餘次,先後被授予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獨立功勳榮譽章;曾任福州警備區顧問。
身板依然很硬朗,散步不用別人攙扶……很難想像一位飽經戰火洗禮的102歲老人,現在仍有如此康健的體魄!
「我在參加抗戰之前當過小學校長。」陳廷儒告訴記者,自己出生在蘇北漣水縣胡集區姜垛村一戶貧苦農民家裡,因父親早逝,家中兄弟姐妹多,生活艱難,過繼給伯父。在養父母的悉心關愛下,他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運河鄉村師範學校學習,畢業後分配到胡集小學任校長。
然而,1937年7月,日本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國土淪喪、老百姓家破人亡的消息,令他痛心疾首。
戰火很快燃燒到陳廷儒的家鄉。「偌大中國安放不下一張書桌」,許多學生隨家長逃難去了,陳廷儒也沒有心思教書了。
這個時候,在漣東地區出現了一支抗日遊擊隊。這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獨立抗日武裝,主要任務是在敵佔區宣傳抗日救亡的道理,組織群眾抗日。
「不抗日就沒有好日子過,不抗日就得當亡國奴!」聽了黨的抗日宣傳,陳廷儒受到巨大觸動,後來又學習了《論持久戰》,感到組織群眾全民抗戰是個可行的辦法,看到了抗日救亡的希望。
向死而生,只有這一選擇!陳廷儒毅然決定投筆從戎,投身抗日洪流,並且因為文化程度較高,很快成長為抗日宣傳的骨幹。「我們一般是晚上運動到一個村,先派崗哨把村子的所有進出路口封住,只許進、不許出,以防走漏風聲遭到敵人偷襲。」
陳老說,向群眾教唱了許多抗日進步歌曲,很多現在都記不清了,但一提到著名的《大刀進行曲》,陳老還是不由自主地哼唱起來「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1940年,新四軍三師黃克誠部來到蘇北,領導敵後抗日鬥爭。漣東抗日遊擊隊也發展壯大起來,很快達到300多人的規模,在漣水地區有了較大的影響。
陳廷儒也很快成長為基幹隊長、中隊長、總隊七連連長。1942年,陳廷儒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他被任命為李集區區委書記兼區長。
新四軍遊擊隊對日偽軍進行經常性的襲擾,有針對性地鎮壓漢奸分子。吃了虧的日偽軍把他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1943年春的一個早晨,日偽軍直撲到陳廷儒家中,陳廷儒因為正好不在村子裡僥倖逃過一劫,但養父被敵人當場殘忍殺害。得到消息的陳廷儒忍不住放聲慟哭……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幾天後,我和戰友們才知道抗戰勝利的特大喜訊。」陳廷儒老人說,當時農村通信非常閉塞,但是他也預感到了勝利,「日偽軍逐漸向城鎮收縮,就知道他們像秋後的螞蚱,蹦不了幾天了。」
離休後的陳老來到蘇州頤養天年,平時非常熱心公益事業,關心下一代成長,經常給青少年學生講革命傳統。談起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陳老說:「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年輕人要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努力振興中華!」(吳廣晶 張慧軍 記者 洪文軍)
[責任編輯:劉上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