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吳哥王朝,最早的記錄來自一位溫州人

2020-12-03 錢江晚報

文化交流雜誌特約作者 金輝

為了尋訪周達觀的足跡,講述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近日,柬中文化友好協會中國區常務副會長、柬中文化網副總編李毅等,應溫州市委宣傳部之邀,專程來到溫州市,聆聽溫州人講述周達觀的故事。

【為《元史》補缺】

周達觀(約1266-1346),自號草庭逸民,出生在今溫州城區,《真臘風土記》一書的作者。據記載,元貞元年二月二十日(1295年3月24日)他「自溫州開洋,行丁未針」,途經福建、廣東、海南諸港,過七洲洋,經交趾洋,三月十五日(4月18日)到達佔城(今越南歸仁港一帶)國都,又經崑崙洋由真浦入境真臘國,之後自真浦出發,過崑崙洋,入真臘第四港(今越南美狄一帶),自港口北行,大舟換小舟,一路行舟,入洞里薩湖,七月時到達湖邊碼頭,上岸即是真臘國都吳哥城。

東漢以來,隨著中國影響力往南伸展,開始認識中南半島區域,如三國吳時朱應、康泰往扶南、林邑(今越南一帶)宣國威,著有《扶南異物志》《扶南記》等,此為有關真臘(柬埔寨)的最早記載,卻又散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10至13世紀,是真臘文明最燦爛的時代,史稱「吳哥時代」。後遭受暹羅(今泰國)入侵,終淪為廢墟,無人知其存在,《元史·外國傳》亦無相關記載。

而《真臘風土記》除了描繪真臘吳哥城的建築和雕刻藝術外,還詳細敘述了都城王室與當地風土人情、周達觀南行行程及所取途徑等,甚有人文歷史價值。

當地民眾感激這位溫州人。在距吳哥城東北60裡處有一座山,山上長滿荔枝樹,據說是由周達觀出使時贈送的種子繁殖而來。他們把這座山稱為「中國荔枝山」。現在人們去參觀吳哥窟時,當地旅遊局還會分發《真臘風土記》等資料,介紹中國使者周達觀。

中國援柬吳哥古蹟保護工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先後修復了周薩神廟和茶膠寺。這是柬埔寨茶膠寺。

但周達觀那次的遣使,各史書均未記載。後來真臘王朝遷都金邊,都城吳哥逐漸沒落,五百餘年過去,吳哥被茂密的熱帶雨林湮沒,為世人所不知,簡直成了歷史的疑案。1861年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為了尋找熱帶動植物,無意中發現了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蹟,從此隱沒已久的「吳哥文明」重現於世。《真臘風土記》便成為現存同時代人撰寫吳哥文化極盛時期的唯一記錄,是研究柬埔寨古代史和中柬交往友好關係的珍貴文獻,為中外史家所肯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此書「文義頗為賅贍﹐本末詳具,可補元史闕佚」。先後被譯為法文、日文、英文、柬埔寨文、德文等。

【屢見溫州方言】

每每閱讀《真臘風土記》,作為作者的同鄉,都能因從中品嘗到溫州味道而感到格外的親切,更為其筆下的溫州元素而引起共鳴。那真是鄉情醇香,濃烈於酒。

縱觀全書,作者對家鄉的眷戀之情躍然紙上。在《真臘風土記》第三十六則「異事」中,周氏寫道:「餘鄉人薛氏,居番三十五年矣。」初來乍到與老鄉相遇,「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其喜悅之情可謂溢於言表,今天的我們仍能體味咀嚼。這位溫州人薛氏「居番三十五年」,應當是南宋景定年間赴真臘。儘管比北宋真宗鹹平元年(998年)隨商船至高麗經商的周佇要遲許多,但仍是溫州人走向世界的先驅之一。

在真臘的日子裡,周氏的所見所聞,其參照物難免是家鄉溫州。這在他的書中常有表露。

第二十一則「欲得唐貨」中,他寫到「溫州之漆盤、泉處之瓷器……雨傘、篦箕、木梳」,可見溫州漆器等當時不僅廣銷國內,並外銷到真臘。

在第二十六則「魚龍」中,「龜腳可長八九寸許」,此乃溫州土話,也只有周達觀這位溫州人才如此稱呼。後來在一些注釋中有人稱之為「烏龜之腳」,其實不然。龜腳為溫州人用以稱海洋節肢動物石蜐(讀jié)的土名。今溫州仍有出產,只是沒有周氏看到的那麼長,大概只有二三寸長。

還有第二十九則「蠶桑」中指出,當地人皆不事蠶桑,「亦無麻薴,惟有絡麻」,這裡的「絡麻」也是溫州方言。有的學者誤認為「絡麻」為大麻的一種,實際上只有溫州方言中將包括薴麻、絡麻在內的大麻都稱為絡麻。上句「亦無麻薴」,夏鼐在校注中指出,疑為薴麻之誤,並非麻與薴二種。

第三則「服飾」中「指環皆嵌貓兒眼睛石」,這裡的「貓兒眼睛石」,即具有貓眼效應的金綠寶石的貓眼石。周氏對貓的稱呼為「貓兒」,這是溫州話中的兒化音,如青菜油冬兒、雀兒等。

2018年12月6日,中柬合作的大型史詩舞臺劇《吳哥王朝》升級版在柬埔寨暹粒省「吳哥王朝大劇院」首演。圖為《吳哥王朝》演出現場。

第十七則「耕種」中「但糞田及種蔬,皆不用穢,嫌其不潔也」,夏鼐指出「穢為汙物,此處特指人糞。《晉書·殷浩傳》:錢本糞土,故將得錢而夢穢。」今溫州方言仍呼糞為穢。穢的本義為荒蕪,長滿野草,後引申為髒物,如「穢臭」即又髒又臭的意思。溫州方言的表達可謂十分到位。

還有第三十二則「舟楫」中「起屋」一詞,古籍中雖有以此作建築房屋解,如《漢書·武帝紀》「起建章宮」,但周氏書中的「起屋」,系使用溫州方言。溫州人至今稱建房為「起屋」。這些文字的表述,確也證明周達觀的溫州話還是很正宗的。

在《真臘風土記》中,我們發現了柬埔寨語與溫州話的相互關係。在第十則「語言」中,周氏記錄了真臘古國「國中語言,自成音聲,雖近而佔城、暹人,皆不通話說」的狀況。書中寫道:「又如呼中國為備世,呼官人為巴丁,呼秀才為班詰。乃呼中國之官人,不曰備世(中國)巴丁(官人),而曰巴丁(官人)備世(中國)。呼中國秀才,不曰備世(中國)班詰(秀才),而曰班詰備世(秀才中國)。」這是侗臺語中的「定語後置於名詞」的特徵之一,與溫州話中將「鹹菜」說成「菜鹹」,「砧板」稱作「板砧」如出一轍。說明同屬侗臺語的溫州話,與今日侗語、水語、壯語及柬埔寨語等有其共同祖語。

【溫州人研究校注】

《真臘風土記》隨後的研究者仍有溫州人,他們更能理解老鄉作者的心思,亦在為研究真臘歷史嘔心瀝血作貢獻。

《真臘風土記》問世後,有十來個版本,最早的單行本出自溫州,為道光己丑(1829年)瑞安許氏所刊巾箱本。1962年溫州文管會翻印此書,並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著名溫籍篆刻家方介堪題箋,溫州博物館至今還保存此書的書版。

溫州大儒孫詒讓曾在《溫州經籍志》中將《真臘風土記》的「總敘」刊出。

樂清籍著名地理學家陳正祥考察過吳哥遺址,1975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講座教授時,出版《真臘風土記研究》。他以地理學家的眼光研究了周達觀筆下的真臘地理地貌,並論述了《真臘風土記》各版本的優劣。

溫籍著名考古學大家夏鼐對《真臘風土記》進行了全面校勘和縝密注釋,使之成為目前此書最好的校注版本,198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名《真臘風土記校注》。有評論認為「夏先生以數十年的積累,收集十多種刊本、抄本,以及中外學者的有關論著,博採眾說,擇善而從,使之成為目前最好的、可依賴的一種本子」。夏鼐在校注者序言中說「初稿寫定後,又承老同學王祥第先生協助整理」,王祥第亦是溫州人,清華大學畢業,為夏鼐摯友,曾為溫州中學教師。

多少年來,周達觀在溫州人心目中的學術地位是很高的,如同山高水長,令幾輩人敬仰。

柬埔寨吳哥塔布籠寺,美國電影《古墓麗影》的取景地。

在民間同樣也有人頌揚周達觀。江心孤嶼前面的甌江中有兩處礁石,其形態一為大象,一為獅子,稱為象巖、獅子巖。民間相傳為當年周達觀從真臘運來。其實,當年周達觀從真臘回來後,沒有直接返回溫州,而是北上去了明州(寧波)。然而溫州民間美麗的傳說,正道出了周達觀在溫州民眾心目中的地位。

有人說,凡有陽光的地方,就有溫州人。是的,那是溫州人的傳統,而這一傳統是從先人身上的溫州元素中提煉和孕育的。

Wenzhou Elements in Stories of Chenla

The history of Chenla (known as zhenla in Chinese pinyin), an early Khmer kingdom in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a vassal state to Funan during the Qin (221-206BC) and Han (206BC-220AD) times, remained a mystery to the outside world until a man from present-day Wenzhou in Zhejiang, China actually visited the kingdom and wrote in a book what he saw during his one –year stay there. In a sense, the book, written by Zhou Daguan (1266-1346) and titled Stories of Chenla, added significant footnotes to The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is regarded a most precious record of the enigmatic kingdom located in present-day Cambodia.

A delegation headed by Li Yi, Vice Editor-in-Chief of an online China-Cambodia cultural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Deputy Chair of China-Cambodia Cultural Exchange Association, recently visited Wenzhou in memory of Zhou Daguan, whose brave heart left Wenzhou elements in the written history of Chenla.

On March 24, 1295, Zhou Daguan set off on his journey. He arrived at Zhancheng (present-day Quy Nhon port area in Vietnam) on April 18, by way of Fujian, Guangdong and Hainan. His boat finally arrived at the Angkor Thom, the capital city of Chenla, almost five months after his departure in Wenzhou.

Chenla enters history through Chinese records that says that the kingdom sent an ambassador to China in AD 616 or 617. Subsequent assessments of this polity, which evidently flourished from about AD 550 to 800, have been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 History of the Sui Dynasty, which noted that Chenla was originally under its ruler Citrasena who conquered Funan and achieved independence. The impression that Chenla was a unified state under a king has been largely brushed aside by more recent research.

吳哥現存600多處古蹟。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吳哥古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The period from the 10th Century to the 13th Century saw the polity’s prosperity reach its apex recorded as the 「Angkor Era」. The history of Chenla after it was invaded by present-day Thai and reduced into a wasteland was missing in the 「Foreign Countries」 volume of The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Although the diplomatic mission of Zhou Daguan is nowhere to be see in any written historical records, his sincer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what he saw in Chenla as an envoy was obviously appreciated by the locals who named a hill about 30km northeast of the capital city 「Chinese Litchi Hill」. The litchi trees flourishing on the hill are believed to be the progeny produced by the seeds brought by Zhou Daguan as a gift when he arrived. Today, the local tourist materials designed for people visiting Angkor Wat include a pamphlet that introduces Zhou Daguan and his book.

For more than 500 years after the polity relocated the capital to Phnom Penh, Angkor Thom was obscured by the dust of history, becoming a riddle again. It did not emerge from the depths of tropical rainforests until 1861, when Henri Mouhot (1826-1861), a French naturalist and explorer of the mid-19th century stumbled on some awe-inspiring ruins of temples that clearly dominated the ancient Angkor landscape. The rediscovery of 「the lost civilization」 also makes Zhou’s book the only surviving inscriptions of the many well-kept secrets of Chenla - kings, place names, the titles and status of temple patrons, the extent of temple property, etc. The book was mentioned in the 「Abstracts」 of Siku Quanshu (Complete Library in the Four Branches of Literature), a huge collection of books compiled under an imperial decree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The author’s nostalgia runs throughout the book, as shown in some of the chapters in which Zhou expressed his homesickness by recording the visit of people from Wenzhou. One of the chapters mentions a man surnamed Xue who had been living in Chenla for 35 years by the time Zhou Daguan arrived. During his stay in Chenla, Zhou also noticed the popularity of Wenzhou-made lacquer ware in the remote kingdom.

吳哥考古公園。

The Wenzhou elements in the book can also be felt in the use of Wenzhou dialect here and there, such as 「guijiao」 (a marine arthropod) and 「luoma」. The book devotes a chapter to linguistic studies, and for the more intensive reader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notic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Wenzhou dialect and Khmer, the language used in Cambodia.

Zhou Daguan’s book has remained a hot academic topic among Wenzhounese scholars, and has inspired Chen Zhenxiang, a famous geographer from Yueqing (in Wenzhou) in his studies about the Angkor relics, and renowned archeologist Xia Nai (1910-1985), who was also from Wenzhou. Xia’s Annotation of The Stories of Chenla, published by Zhonghua Book Company in 1981, brings the best of the book to life.

相關焦點

  • 探尋神秘吳哥微笑?還是坐著郵輪看世界?...節後特價多,總有一款...
    旅行不止是遠行更是一場身與心的奢華暢遊小編也為大家準備了從神秘吳哥到高端郵輪到日本賞花季或是新馬泰玩轉東南亞總有一款適合你~!▼吳哥窟休閒6日遊【時間】2月12/17日原價:4580元/人現特惠價:3980元/人(不含籤證費220)升級當地五星每人只需加100元/晚~定製吳哥+金邊6日遊【時間】2月12/17日【價格】4780元/人
  • 《溫州人在巴黎》中有哪些神秘的演員呢?
    《溫州人在巴黎》中有哪些神秘的演員呢?《溫州人在巴黎》講述了幾代溫州人艱苦創業,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而拼搏努力的故事。樸實善良而睿智的溫州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徵服了世界,更與法國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萬弘傑飾演高曉峰萬弘傑,1997年出演古裝歷史劇《雍正王朝》。2001年,主演穿越愛情喜劇《穿越時空的愛戀》,在劇中飾演朱棣。2002年,主演古裝武俠劇《蕭十一郎》,在劇中飾演楊開泰。2011年,主演鄉村情感劇《不曾見過你》。2013年,主演抗日劇《雪鷹》。2014年,出演年代情感劇《二十四孝傳奇》,在劇中飾演男一號陳九斤。在劇中飾演高曉峰。
  • 吳哥的吊床
    而「吳哥躺」更厲害,真的是隨處可躺。  滿大街拉客的「突突車」司機,只要一停下車來,必在車子的前後對角線處系上一個吊床,晃晃悠悠地躺著吸起煙來。那感覺,呵,真比我們輾轉景點的遊客還要愜意。  寺廟入口擺椰子攤的年輕媽媽,在地上插入兩根細木棍,把兩個小小的孩子分開兩頭放在吊床上,隨手搖兩下。
  • 泰國歷經四個王朝,其中有一個王朝國王竟是中國人
    泰國原名暹羅,13世紀時泰族人開始成為這個地區的統治力量,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裡王朝和曼谷王朝。素可泰時期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
  • 北京故宮的御貓和古格王朝的「神秘貓」,下輩子你願意做哪只貓?
    古格王朝只有一隻神秘的貓,說它神秘,是我第一次在傍晚時分遊歷寂靜的古格王朝,當越野車漸漸離這座古老的神秘遺址越來越近的時候,一隻貓咪的叫聲在空曠寂靜的曠野顯得格外清晰,但同時又讓人不寒而慄。這種地方,哪來的貓呢?有可能是附近的村民養的家貓,但從它消瘦的體型來看,我又否定這一想法。
  • 與《叮叮噹》齊名的溫州童謠,你知道是哪首嗎?
    溫州人是吟唱著《叮叮噹》長大的,它在溫州世代相傳,深深烙印在溫州人的童年成長記憶裡。在溫州流傳的眾多童謠兒歌裡面,還有一首《對鳥》,與《叮叮噹》並稱雙璧,小夥伴們都了解嗎?《叮叮噹》吟唱溫州城中名勝古蹟,帶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對鳥》則是歌頌山間生靈,充滿靈動的自然生趣。
  • 溫州一位武林高手的傳奇人生!
    是練習南太極功法之基礎不僅簡單易學,還能強身健體摸索練習中可以變得靈活有氣力永嘉非遺健康養生微課堂第五期讓我們一起走進永嘉南太極隨著非遺傳承人林正春一起練習高興快樂 順「氣」自然林正春是一位遠近聞名的武術家
  • 「美洲豹王朝」的200萬年
    美洲豹的故事要追溯到上新世……美洲豹Panthera onca(圖片來自網絡)走出非洲根據分子生物學的證據,美洲豹是非洲大貓(獅,豹,美洲豹支系)中最早分化出來的一支,與豹子-獅子分化的年代大概在365
  • 「美洲豹王朝」的200萬年
    有趣的是,非洲最早的豹屬化石證據也來自於這個年代。最早的記錄產自坦尚尼亞的累託裡Laetoli。累託裡是非洲「人類搖籃」系列遺址中非常著名的一個,因為發現了累託裡足跡。這個足跡化石為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即露西屬於的那個種)留下的行走的痕跡,為南方古猿已經以直立行走為主要行動方式提供了有力證據。該地發現了2種豹屬大貓還不能歸入到任何現生物種。
  • 劍王朝大刑劍是什麼屬性揭秘 大刑劍最早使用者是誰
    《劍王朝》從劇名就能得知,這部劇中的重點就是每個人物所使用的「劍」。男主丁寧前期使用的劍為末花劍,這把劍是一柄殘劍,威力一般,但作為試煉之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等丁寧具有一定基礎後,他便能使用最強的大刑劍,這把劍堪稱劍中王者。實際上大刑劍正是梁驚夢的配件,這次梁驚夢轉世為丁寧,也是拿回處於自己的劍。大刑劍究竟有多厲害,下面就來了解下吧。
  • 《神秘海域》新DLC概念圖公開 探秘印度的失落王朝!
    導 讀 雖然《神秘海域4》的最新劇情DLC還未發售,但是官方之前已經透露了一部分該DLC的內容,玩家將在遊戲中找尋失落的寶藏「甘尼許之牙」。
  • 漫步吳哥——「遊啊遊」的自由行為何與眾不同?
    今年1月23日-28日,筆者跟隨「遊啊遊」旅行網赴柬埔寨吳哥進行了一次顛覆傳統模式的旅行考察。從吳哥窟、崩密列等知名景點一日遊,到叢林摩託、音樂劇《吳哥的微笑》等特色項目體驗,再到正宗法式餐廳、異國情調SPA等娛樂產品預訂,一個WIFI、一部智慧型手機加一款app的組合,竟簡單克服了以上障礙,隨時、隨地、隨心拿起手機打開app,搜索、下單、付款,即可在想要的時間獲得上乘的體驗。
  • 「神秘白鳳」現身溫州,在林中翩翩起舞,引來眾人圍觀
    如果你是女生、建議選擇長三角,因為那裡挨近淘寶總部,買東西包郵,而溫州一個地如其名的地方。溫州氣候不僅怡人,還十分受野生動物們的喜愛,最近溫州「神秘白鳳」現身溫州,在林中翩翩起舞,引來眾人圍觀話雖如此不過大多數雄鳥都是白色的,所以這次在溫州出現的白色壽帶鳥是一隻雄鳥,而雌鳥多為紅棕色,頦
  • 大陸人到臺灣的最早記錄?在三國時期?我來告訴你!
    本期我們講述的是大陸人到臺灣的最早記錄,因為這個事件是和我們魏蜀吳三國中的吳國相關聯。所以,下面我就來講述大陸人到臺灣的最早記錄和吳國有什麼關係?吳國地區在黃巾起義時時比較穩定的。北方人口南遷,給當時的吳國地區帶來了農業的生產技術。吳還在許多郡縣組織屯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吳國的商業也在不斷的發展,水路交通是相當領先的,可以談得上是發達。
  • 最早的「一國兩制」竟是古埃及第一王朝法老美尼斯提出的?
    每當洪水退去,古埃及人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將種子撒在那肥沃的泥土上,然後驅趕豬和羊進行踩踏。 儘管每年的種植期很短,但由於土地非常的肥沃,四個月的耕作,就足以養活兩岸人民。 古埃及歷史學家希羅多德還特意盛讚: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
  • 最受歡迎的法國波旁王朝是如何走向消亡的?
    亨利·德·波旁是亨利四世的本名,他本來是納瓦拉的王儲,但與當時的法國統治者盧瓦盧王朝的瑪戈王后結為姻親,當盧瓦盧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也逝世之後,盧瓦盧王朝再無後人,於是亨利四世名正言順繼承了王位。波旁王朝在其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中,湧現出一個又一個名傳千古的統治者,奠定了一個又一個興盛的時代。那麼如此強大的王朝,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消亡的呢?
  • 人走藝絕,非遺搶救記錄進入讀秒時間
    浙江在線12月2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李蔚)在溫州瑞安湖濱公園的大榕樹下,每到周末都有不少人期待著一位老人的出現,只要能聽他唱上一曲,所有的等待就都是值得的。89歲的阮世池,當地人口中的阿池先生。每當鼓響一聲,他一手執曲板,一手持鼓釺,眉眼一挑,手臂一揮,嘴邊的詞曲兒頓時活色生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