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人是吟唱著《叮叮噹》長大的,它在溫州世代相傳,深深烙印在溫州人的童年成長記憶裡。
在溫州流傳的眾多童謠兒歌裡面,還有一首《對鳥》,與《叮叮噹》並稱雙璧,小夥伴們都了解嗎?
《叮叮噹》吟唱溫州城中名勝古蹟,帶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對鳥》則是歌頌山間生靈,充滿靈動的自然生趣。
《對鳥》是一首用樂清方言演唱的民歌,曲調宛轉高亢,內容生動活潑。2012年,央視播出以溫州人創業歷程為題材的電視劇《溫州一家人》,引發收視熱潮。該劇片尾曲就採用了這首《對鳥》,由歌手劉可演唱。
2014年,由溫州籍導演吳琴執導的劇情片《從哪來,到哪去》,也採用這首歌作為主題曲,由著名歌手霍尊演唱。
早在1950年代,這首民歌就已經傳遍世界。1956年8月,浙江歌舞團溫州民歌手姜幼梅參加全國第一屆業餘音樂舞蹈比賽,演唱《對鳥》獲表演二等獎。
1957年7月,周恩來總理親自點名,推薦這首歌參加聯合國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由溫州歌手朱玲仙演唱,最終獲一等獎。
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選編《亞洲、太平洋地區民歌集》,中國選入七首,溫州入選兩首,就是《對鳥》和《叮叮噹》。後來,《對鳥》又被收入人民音樂出版社小學音樂教材。
可見,這首歌受到人們的認可,既認可她旋律歌詞本身的優美,也認可她對溫州文化風物的代表。
那麼,這首《對鳥》最早的記錄在哪裡呢?《對鳥》原是樂清山間牧童所唱的「拋歌」,這是一種用問答形式演唱的民歌,一方用歌聲拋出問題,另一方就用歌聲回答。可以問花草名、鳥獸名,也可以問地名、物品名、人名等。1950年代,樂清虹橋沙河縣立初級中學(樂清中學前身)音樂教師朱一正記錄了一批樂清牧童所唱的民歌樂譜。其中的《對鳥》由中學生溫玲菊演唱並迅速傳播開來。
溫州典藏——《甌海兒歌》《甌海兒歌》 陳適編 1933年 南京書店出版 現藏於溫州市圖書館古籍地方文獻部,影印版收錄於《溫州方言文獻集成》第四輯。
而在溫州市圖書館的藏書中,我們能找到更早的記錄。這就是這本《甌海兒歌》。
《甌海兒歌》出版於民國二十二(1933)年,編者陳適。陳適(1908-1969),原名陳燮清、陳燮檉,曾用名適一、堇昔,出生於樂清縣慎江上屋村(今屬樂清市七裡港鎮)。
高中時師事夏承燾先生,後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曾在上海青年中學任教國文併兼教務主任。有著作《中學生作文正誤》《離騷研究》《青年作文讀本》及散文集《人間雜記》,該書卷首有林語堂、趙景深和朱應鵬三位先生作的三篇短序。發表過的較著名文章有記述日寇佔領溫州時期史料及夏承燾先生在雁蕩山經歷的《雁宕十月》,戲劇論文《談永嘉崑劇生旦的表演藝術》等。還有一部未出版的手稿《永嘉崑劇簡史》。陳適是一位作家,學者,一生致力於他所熱愛的教育事業。
《甌海兒歌》收集了五十首溫州地區流行的兒歌,每首兒歌都附有注釋、韻腳和歌意。一些字的發音以注音符號標註。其中有一首《什麼飛過青又青》,就是《對鳥》這首歌已知最早的記錄。
什麼飛過青又青
什麼飛過打銅鈴
什麼飛過呢喃聲
什麼飛過不做聲
青翠飛過青又青
白鴿飛過打銅鈴
燕子飛過呢喃聲
蝙蝠飛過不做聲
這版的歌詞與後來略有不同:主要是後面兩段,唱的是「燕子」和「蝙蝠」而非之後版本的「尖嘴鳥」「長尾巴汀」。這是因為童謠是口頭傳唱,該書出版年代距今已87年,實際在民間傳唱的時間必然更加久遠。流傳日久,內容難免變化。
書中除了《什麼飛過青又青》之外,也記錄了許多其他溫州人非常熟悉的童謠,如:
打筊杯
娒,娒,打筊杯!
筊杯打不中,走去買冬筍;
冬筍未剝皮,走去買雪梨;
雪梨滿肚子,走去買澀柿;
澀柿未紅,走去買烏賊;
烏賊都是板,走去買江蟹;
江蟹十隻腳,走去買喜鵲;
喜鵲密密飛,走去買田雞;
田雞密密叫,小孩哈哈笑。
正月燈
正月燈,二月鷂,
三月麥螺做鬼叫,
四月田螺密密跳,
五月水龍兩頭翹,
六月六,狗洗禿,
七月七,有巧乞,
八月八,月餅拓芝麻,
九月九,登高家家有,
十月十,看得眼火急,
十一月,吃湯圓,
十二月,糖糕中狀元。
「正月燈」兒歌插圖——《甌海兒歌》
叮叮噹
叮叮噹,叮叮噹,
山腳門外孤老堂,
松臺山上仙人井,
妙果寺裡豬頭鍾。
一條燈心盤七盤,
水牛角上划龍船,
黃牛角上翻金鬥,
金漆桌上著棋盤。
娒,娒,你不要兇!
我替你送北京,北京路難走,我替你送道後;
道後稻未割,我替你送黃坭窟;
黃坭窟未挖,我替你送城樓;
城樓未搭,我替你送鼓樓下殺;
鼓樓下沒有刀,你這個廝兒白白糟!
這些童謠可以和《永嘉童謠集》的記載互相印證,表明它們已經在溫州地區廣泛傳播,深入人心。而因為編者陳適是樂清人,才能額外注意到以樂清方言演唱的《什麼飛過青又青》,成為這首享譽世界的溫州民歌的最早記錄,使這本書的史料價值更加巨大。
來源:溫州發布
資料:溫州市圖書館
編輯/版式:周斌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