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資本主義形成,為爭奪海外市場和殖民地,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先後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其中武士道精神發揮了巨大作用。在1931~1945年的侵華戰爭和1941~1945年的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法西斯主義和武士道精神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並愈發猖獗,但終究自食惡果。
軍銜及標誌
日軍稱軍銜為「階級」,於明治維新期間實行軍銜制。1870年12月,明治政府下令統一軍制,於是日本仿西洋兵制, 實行將佐等級制度,正式頒布軍銜等級名稱。
(上圖)這張明信片顯示了配備在新型九八式制服上的標準軍銜符號(紅色為步兵)。值得注意的是,肩扛步槍的士兵臂上有兩條紅色條紋的精勤章,它是用來授予服役勤勉的士兵的。
二戰結束前,日軍軍銜也發生過一些變化:1938年(昭和十三年)之前,日軍常服軍銜使用肩章;1938年之後則使用領章(日本稱為「襟章」),通稱「九八式軍銜」。日本陸軍軍銜分為長官(軍官)、長官相當官(軍佐)、普通士兵、專業士兵四類,其中長官分將官、上長官(佐官)、士官(尉官)三等九級,長官相當官分將官相當官、上長官相當官、士官相當官三等八級,普通士兵分準士官(準尉)、下士官(軍士)、兵三等七級,專業士兵分準士官相當官、下士官相當官、兵三等七級。九八式軍銜用領章代替了肩章,以明治四十五年制式肩章為基礎,只對其形狀做了變動:將官、佐官、尉官、準士官統一為平行四邊形,長40毫米,寬18毫米;下士官兵則為長方形(俗稱「座布團」),同樣長40毫米,寬18毫米。1940年,日軍新增了兵長軍銜並制定了相應領章,同時伍長勤務上等兵軍銜被廢除。
(上圖)軍隊手冊中的全彩插圖,顯示了1938年規定的軍銜和兵科符號
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1943年日軍對陸軍軍銜制度進行了較大調整:將長官改稱「士官」,上長官改稱「佐官」,原士官改稱「尉官」;合併原來各種繁雜的軍銜並將其區分為士官、士兵兩類;取消了監、正、官、工長等軍銜稱謂,統一軍銜稱謂;單獨設立技術部軍銜;將法務人員改為士官;將特務曹長軍銜改稱「準尉」,仍為一等判任官;增設兵長軍銜,為一等卒。調整後軍銜設置為:
士官共三等:將官——大將、中將、少將;佐官——大佐、中佐、少佐;尉官——大尉、中尉、少尉。士兵分三等:準士官——準尉;下士官——曹長、軍曹、伍長;兵——兵長、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上圖中的昭五式制服展示了軍銜、兵科符號和專業徽章的佩戴位置
昭和十三年的九八式各個軍銜領章的大小並無差異(均為長40毫米,寬18毫米)。1943年,日軍對軍銜標誌同樣進行了修改,軍銜肩章大小開始有了變化,變化後的軍銜通常稱為「三式軍銜」。將校、準士官的領章長度統一規定為45毫米, 寬度則各有不同:將官是30毫米,佐官是25毫米,尉官準士官是20毫米。與此同時,隨著肩章的面積擴大,星徽也比之前更大了。下士官的領章規格為長40毫米、寬20毫米,士兵的領章與昭和十三年的九八式保持不變,還是長40毫米、寬18毫米。關於星徽的排列,昭和十三年制式以前,星徽在領章上是等間隔排列,軍銜變動時需重新購買領章。昭和十八年制式對此做了修改,星徽從領章的邊緣開始排列,每升一級,則在其附近加上一顆星。
這裡同時介紹下日軍的任官制度,按照日本官位的分類, 日本軍人(包括陸軍、海軍)還分為敕任官、奏任官、判任官、卒四類。敕任官指按日本天皇的敕書任命的官員,分為三等:大將為一等敕任官,中將為二等敕任官,少將為三等敕任官。奏任官是由陸軍大臣奏請天皇批准,再由陸軍大臣任命的官員,分為六等:大佐為一等奏任官,中佐為二等奏任官,少佐為三等奏任官,大尉為四等奏任官,中尉為五等奏任官,少尉為六等奏任官。判任官由聯隊(團級)以上部隊長官判定任命的官員,分為四等:特務曹長為一等判任官,曹長為二等判任官,軍曹為三等判任官,伍長為四等判任官。卒是由大隊(營)、中隊(連)等分隊長官任命的兵卒,分為三等:上等兵為一等卒,一等兵為二等卒,二等兵為三等卒。1943年後, 日本將大將改為親任官(由天皇親自任命,頒發任命書和大將軍銜標誌),增加了兵長,為一等卒,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分別為二、三、四等卒。
(上圖)軍方發行的一對昭五式曹長肩章的正背面
(上圖)昭五式少佐肩章
(上圖)昭五式大尉肩章
(上圖)未曾使用過的陸軍昭五式中尉肩章的正背面
(上圖)的九八式大尉領章及包裝盒
A. 新兵領章(九八式,第一種類型)
B. 二等兵領章(九八式第一、第二種類型,
三式第一、第二種類型)
C. 一等兵領章(九八式第一、第二種類型,
三 式第一、第二種類型)
D. 上等兵領章(三式,第二種類型)
E. 兵長領章(三式,第二種類型)
F. 伍長領章(三式,第二種類型)
G. 軍曹領章(三式,第二種類型)
日軍同時規定有各級軍官與軍銜的對應關係,一般來說編制比較嚴格,但也有特例職務軍銜相差一級甚至兩級的情況,日本陸軍主要職務及軍銜有:
陸軍大臣——大將、中將,陸軍次官——中將,參謀總長——大將,參謀次長——中將;
教育總監——大將、中將;
軍事參議官——大將;
總軍:總司令官——大將,總參謀長——中將,總參謀副長——中將、少將;
方面軍:司令官——大將、中將,參謀長——中將、少將, 副參謀長——少將;
軍:司令官——中將,參謀長——少將,副參謀長——少將、大佐;
師團:師團長——中將,參謀長——少將、大佐;
航空兵團司令官、飛行集團集團長——中將;
參謀本部部長——中將、少將;
各種學校長——中將、少將;
旅團長——少將,旅團參謀長——大佐、中佐;
步兵團、戰車團、飛行團團長——少將;
聯隊長——大佐、中佐;
飛行戰隊長——中佐、少佐;
大隊長——中佐、少佐;
中隊長——大尉、中尉;
小隊長——中尉、少尉;
聯隊旗手——少尉;
司務長——準尉、曹長;
小隊副——曹長、軍曹;
分隊長(班長)——軍曹、伍長。
本文摘自《二戰陸軍單兵裝備: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