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0個簡帛文字被「找回」 介於篆隸源於商周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介於篆隸 源於商周 傳統文化主要承載形式簡帛文字有了「書寫手冊」

  3400個簡帛文字被「找回」

  今天上午,中國首部簡帛書法大字典面世,該字典集結了簡帛體實用單字8200個,全書共約6400頁,為殘存的簡帛書法領域整整增添了約3400個單字。《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由北京簡帛書法藝術院編撰,全書擬出版四冊,今天出版的是第一冊,約1600頁。

  簡帛文字之變

  簡帛,指的是書寫在竹簡或木牘上的簡牘和書寫在絲或絹上的帛書。在紙出現之前,簡帛是中國古代主要書寫載體。據史料記載,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承載文字的簡冊。近年出土的簡牘和帛書,主要集中在春秋戰國之際以及秦漢時期。東漢中期蔡倫改造造紙術之後,簡牘帛書逐漸被取代。

  簡帛書法,是介於篆書、隸書之間的實用書寫形式。郭沫若認為,簡帛「字體雖是篆書,但和青銅器上的銘文有別,體式簡略,形態扁平,接近後代的隸書」。

  人物

  繞著字轉三十年

  主編自稱是宅男

  簡帛書法從業餘愛好升級為吳巍的職業路徑,吳巍說,自己從來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間節點。辭職,潛心研究,編字典,對他來說,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並沒有人為刻意的規劃。

  「現在我只能想到的是我跟這門藝術接觸已經有三十多年了,準備編字典也得有個二十多年了,但是具體讓我說出是哪個月突然想到要編字典,從什麼時候開始愛上簡帛書法,那是沒法說得清楚的。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

  幾十年的簡帛歲月裡,吳巍也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身邊的人說,我在以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做應該集一個國家的力量做的事情。可是這項工作是很挑人的,需要既懂古文字又懂書法。而現在,對古文字研究有心得的學者不懂書法,書法家又不懂文字背後的故事和歷史,所以自己只能是負重前行。」

  不過也總會有意外之喜,這些意外之喜給吳巍的堅持注入了持久的力量。「比如說『凹』字,在近代行楷中才出現這個字,東漢的隸書中都沒有找到,但是有一次無意中在甲骨文中看到了。這就說明這個字從甲骨文就開始存在了,只不過是遺失了,這確實是很驚喜的。」

  在與簡帛書法相伴的這幾十年中,吳巍說自己的生活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幾十年如一日」。每天從早到晚,睜眼閉眼,整個世界全部都是簡帛文字。

  「我是個一個月都可以不出門的人,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講,就是個典型的『宅男』。自己的性格就不擅長跟人打交道,從小在農村長大,性格自卑,膽小害怕。但是我在跟文字打交道的時候就很舒服,因為我不怕文字瞧不起我,每一個字就是一個故事,我覺得自己可以跟文字對話。」

  尷尬

  當年簡帛字有限 寫副對聯不夠用

  「之前對於簡帛書法的研究,都是古文字教授從文獻角度出發,還沒有人從書法角度進行過研究。如果沒有簡帛書法的出土發掘,那麼自魏晉之後,就還沒有人見過漢代之前的文字真跡。所以說,我們是幸運的一代,簡帛書法讓我們見識到了漢代之前的文字真跡。」字典主編、北京簡帛書法藝術院吳巍說,自己最開始動起了匯總、集中簡帛文字的念頭,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研究和愛好。

  上世紀70年代,吳巍第一次在《文物收藏》雜誌上看到帛書時,「就被它字體的那股飄逸勁給迷住了。當時也沒有複印機、照相機之類的設備,我就把雜誌的那一整頁撕了下來,然後收藏了起來。」

  後來,隨著湖北、甘肅、內蒙古地區簡牘的出土,有過幾年書法學習經歷的吳巍開始從臨摹開始,學習簡帛書法。然而,臨摹久了之後,吳巍發現簡帛書法中漢字的數量非常有限。「有的時候,想用簡帛體寫副對聯,都會發現字不夠用。因此,做這樣一項整理匯總,對於我們文字傳承以及文化研究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成果

  存世古字近五千 據此復原三千多

  書法字典中收錄的簡帛文字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從現有的、已發掘出的簡牘以及殘存的帛片中,整理出可辨識的簡帛單字;另一部分則依據對甲骨文、金文、大篆和簡帛文字的考證研究,對簡帛文字進行增補復活。

  發掘出土的簡帛文字資料有限,出土地點分散,再加上各地出土的簡帛文字字體風格都不一樣,這些都為簡帛文字資料的收集、匯總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文字的考證是最難的部分,也是字典編撰中工作量最大的部分。舉個例子來說 如果在現有的簡帛資料中沒有發現『北』字,我們就需要到簡帛字體出現之前的甲骨文、金文的文獻資料中,去看看有沒有『北』這個字,以此確定在簡帛字體時期是否已經出現『北』這個字。」

  吳巍介紹說,這種考證方式參照的原則,在於文字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不會突然斷代或者消失。一個文字如果在前一代字體中出現,而在演變後的字體中沒有出現,那只能說明文字在這個年代遺失了,沒有保留下來。

  「如果在甲骨文中出現了『北』字,那我們就可以確定在簡帛體中也是存在的,因為甲骨文出現在簡帛體之前。」

  對於考證出來確實存在簡帛體、但文字已遺失的,字典就根據篆隸過渡的書寫特點以及已發現的簡帛文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組合,或者在此基礎上重新書寫。

  就這樣,在經過整理各地發現的簡牘帛書後可辨識的約4800個單字的基礎上,《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為殘存的簡帛書法領域整整增添了約3400個單字。

  考據

  研究海量古文字 碰到一個撿一個

  幾十年如一日的沉澱和累積之後,《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成書,全書共約6400頁,擬定全套四冊出版,本書為第一冊,約1600頁,為左開本,重達九斤半。

  在編排順序上,簡帛書法字典參考了《新華字典》拼音查找和筆畫查找相結合的順序,共匯總了簡帛體漢字8200個,囊括了《新華字典》除生僻字、化學元素等非常用字之外的所有單字。

  除了把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風格的簡帛文字全部集中之外,還把引證的甲骨文、金文以及漢隸也原汁原味原生態保存,以最直觀、最真實的資料展示了從甲骨文到漢隸不同書體漢字字形的原始風貌。

  每個單字都附有簡帛書法,也成為《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的一大特色。

  在提到這8200個簡帛文字時,吳巍形象地形容說,就像是存了8200個袋子,每個袋子是一個漢字的所有身份認證。「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有比較大的隨機性,比如說在考證簡帛體中是否有『北』字時,可能突然在金文中發現了『京』字,那就把『京』字的金文體挑出來,扔到專屬於『京』字的那個袋子裡。」

  這樣一個考證過程,需要的是對於海量古文字資料的全盤把握,除了全面研究簡帛書法之前的甲骨文、金文之外,還需要涉獵同時期其他類別和載體的文字,如侯馬盟書、石鼓文、印文、貨幣文、瓦文、磚文、陶文、封泥文。

  吳巍說,多年的古文字研究經驗,讓自己養成了敏銳的文獻嗅覺。「這些年,無論在哪個地方新發掘了什麼古文字資料,我基本上都會在第一時間把這些資料拿到手,以此來豐富自己的資料庫存。」

  然而,並不是每個袋子裡裝的都是滿滿的果實。「有的字可能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來考證都考證不出來,那也只能作罷。」

  因而,不同文字考證完善程度的不同,也導致字典的編排風格的靈活多變。有的字可能只佔到版面的一行;而有的字所佔篇幅可能會長達十幾頁。

  吳巍希望自己做的工作是為後人搭起一個框架,這樣在新的材料出土或發掘後,就可以在他已有工作的基礎上進行補充。他下一步的目標是在字典出版之後,自己創作的這8200個簡帛書法能夠獨立成庫,這樣,在不久的將來,大家就可以看到以簡帛體印製的唐詩宋詞和各種讀物。(實習記者牛偉坤 劉平攝)

相關焦點

  • 中國首部簡帛書法大字典面世 增添約3400個單字
    今天上午,中國首部簡帛書法大字典面世,該字典集結了簡帛體實用單字8200個,全書共約6400頁,為殘存的簡帛書法領域整整增添了約3400個單字。《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由北京簡帛書法藝術院編撰,全書擬出版四冊,今天出版的是第一冊,約1600頁。  簡帛文字之變  簡帛,指的是書寫在竹簡或木牘上的簡牘和書寫在絲或絹上的帛書。在紙出現之前,簡帛是中國古代主要書寫載體。據史料記載,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承載文字的簡冊。近年出土的簡牘和帛書,主要集中在春秋戰國之際以及秦漢時期。
  • 鳥蟲篆——幾近消失的神秘文字
    究竟什麼是鳥蟲篆?鳥蟲篆是中國的古文字藝術,起源於商周時期,是由圖騰文、甲骨文、金文演變而來的一種特殊文字藝術。是與甲骨文同時代的一種文字,甲骨文是用來記述歷史事件的,使用面廣,大家比較了解。鳥蟲篆與甲骨文不同,是一種書法藝術,特別美麗。這種文字是王朝皇族專用的文字,普通人不能用。它從商代開始,是秦代八種官方使用文字,漢代六種官方使用文字之一。
  • 書法愛好者的福音:《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第三部即將面世
    簡帛書法家吳巍先生(左)將《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第三部字頭手稿交給清華大學出版社分社社長張秋玲2018年6月26日, 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大樓,著名吳巍簡帛書法家將其編著的《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第三部厚重的書稿和他書寫的2000字頭手稿交到了清華大學出版社分社社長張秋玲、編輯部主任張佔奎
  • 《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小眾讀物」,然「可傳之於千秋」
    吳巍先生(左)向中國文字博物館贈送他的著作《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正因為《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審美價值、實用價值、歷史價值、收藏價值,近日,該大字典已分別被北京圖書館、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文字博物館、深圳大學、深圳圖書館等院校圖書館所收藏。
  • 李燕:「小眾讀物」《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可傳之於千秋」
    吳巍先生所編著的《中國簡帛書法大字典》,定位於簡帛書法工具書,在編排思想上力求實用通俗、簡單扼要,並按大眾所熟悉的《新華字典》裡的文字順序進行編排,同時也囊括了《新華字典》內的8200個實用單字(《新華字典》收編單字11000餘字,剔除一字多音,後期所造化學名稱用字及部分生僻字等)。查找單字分別以拼音索引和筆劃檢字兩種形式。
  • 鳥蟲書古今 篆筆潤濟寧 蟲篆藝術傳承人劉長華的藝術人生
    ,近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專訪中國鳥蟲篆研究員、濟寧國家高新區書法協會名譽主席、曲阜市孔子故裡書畫院院長劉長華,聆聽藝術大家講述鳥蟲篆燦爛文字的奧秘,探訪上古文明的發展與傳承。記者被這種神秘而美麗的文字而吸引,仿佛穿越了時空,看到神奇而絢麗的青銅文明。  據劉長華先生介紹,鳥蟲篆稱鳥書或鳥蟲書,是先秦篆書的變體,屬於金文裡的一種特殊美術字體。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篆法
    關於字法與篆法的區別,這裡不得不再強調一下:字法指的是如何選擇和使用篆體文字的方法和原則;篆法指的是以字法為基礎,參照篆書的藝術特點,按照篆刻的表現需要,對入印文字進行藝術處理的技巧和方法。關於朱文印的篆法,我們可以匯總為如下幾類:1、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的朱文印;2、漢繆篆的朱文印;3、疊篆的朱文印; 4、小篆朱文印。
  • 3分鐘造逆轉,3400萬溫格不賣(全文)
    導讀:已經沉寂了一段時間的沃爾科特終於爆發,正是他在3分鐘內的2個進球幫助槍手重新掌握比賽主動,就算摩納哥願意在明年1月出價3400萬英鎊求購他,溫格也斷然不會同意。
  • 北汽陸霸3400和豐田霸道3400區別是什麼
    【太平洋汽車網】北汽陸霸3400使用的製造模具是霸道的,只不過陸霸是老款的模具,豐田霸道的外觀更加精緻一些。北汽陸霸匹配5擋手動,豐田3400匹配6擋手自一體。北汽陸霸搭載的是2.4L或2.7L自然吸氣發動機,豐田3400隻有3.5L一款發動機。
  • 隸書、篆書、楷書、行書哪種書體在文字的轉變中作用最大?
    從篆書到隸書經歷了漢字要想學好書法,篆隸都是必學的,不管主攻的書體是楷書、行書還是草書。學好了篆書,就是打通了五種書體的任督二脈。也就是說篆隸是書法之祖,後來的書體都有這兩種書體演變而來,要想正本清源,就要學習篆隸,尤其是篆書。歷史上的書法家一般都會寫篆隸,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更是將篆隸的筆法運用到了行書和楷書之中,使得作品渾厚大氣,包括近代的書法大師如齊白石、吳昌碩、于右任等等無不對篆隸有深入的學習。
  • 秦統一文字前其他六國文字都長什麼樣?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採用李斯建議,建立中央集權,統一文字、度量衡、錢幣,連車輪走的路都統一規格,這就是著名的「車同軌,書同文」。其實春秋戰國在周代金文的基礎上,各國都發展出了自己特色的一些文字,按李學勤先生的研究,現在比較通行的認識是,秦統一前的戰國文字大致可以分為晉系文字、楚系文字、燕系文字、齊系文字和秦系文字等5種,各系文字又存在很多異體字。
  • 一人之下:張靈玉習得通天篆,了卻一塊心病,老天師真乃一石二鳥
    習得通天篆之後的張靈玉,了卻了自己的心病,此次老天師可謂是一舉兩得,妙。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鳴人~羅天大醮中,十佬之一陸瑾拿出了八奇技之一通天篆,這門對於符篆門派如虎添翼的絕技,吸引了很多能人異士前來爭奪。最終張楚嵐奪得了冠軍,但他卻放棄了學習通天篆的機會。
  • 從符號到「原始文字」 透視遠古時代的「文字」
    在這兩件殘石鉞上,保留有可能是文字雛形的刻畫符號,在古文字、史前考古等眾多領域激起不小的漣漪。    文字起源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課題,亦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誌之一。19世紀末殷墟的發現點燃了人們探索中國文字源頭的熱情,在此之後,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越來越多史前「符號」或「文字」被世人所知,使中國字的「生日」可能推至更為久遠的時代。
  • 全球僅3400隻
    全球僅3400隻 2020-05-20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饕餮銅尊細訴商周文明
    考古人員經過兩天辛苦工作,從8米深的墓室中提取出48件精美青銅器,其中包括青銅簠、球腹簋、四耳簋、犧尊和銘文方鼎等罕見青銅器,為商周青銅器的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  四耳乳釘獸面簋:仿佛聽見牛喘氣  當造型雄渾大氣、造型精美的四耳乳釘獸面簋出土後,現場所有考古人員驚嘆不已。
  • 臨潼出土商周青銅器,其上記載神秘內容,專家解讀後:鎮國重器
    這件利簋的高度大約在在30釐米左右,而口徑大約在20釐米左右,但重量卻僅僅只有8千克左右,後來經過我國文物專家的鑑定,最終分析出了,這件利簋的出產年份大約就是在商周時期,而它也的的確確就是一件商周時期的利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