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上守邊護邊的「帕米爾雄鷹」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雲端上守邊護邊的「帕米爾雄鷹」

  ——追記勇救落水兒童不幸遇難的全國勞動模範拉齊尼·巴依卡

  1月5日,冬日的新疆喀什大地,寒風嗚咽、大雪紛飛。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代表拉齊尼·巴依卡為解救落入冰窟小孩不幸逝世的消息,讓人們震驚、悲痛不已。

  「來人啊!救救孩子!」1月4日13時56分許,在新疆喀什大學培訓的拉齊尼·巴依卡與舍友木沙江·努爾墩正準備去餐廳吃飯,突然聽見一陣帶有哭腔的呼喊聲。循著聲音,他急奔過去,原來一個小孩在人工湖冰面玩耍時,冰面突然斷裂,陷入冰窟中,無助的母親正在湖邊哭喊求助。

  情況危急,拉齊尼·巴依卡來不及細想,踏上冰面,直奔孩童。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時候,冰面突然坍塌,拉齊尼·巴依卡也跌入水中。湖水冰冷,拉齊尼·巴依卡奮力舉起雙手,拼盡全身力氣把孩子儘量託在水面。此時,一同趕到湖邊救人的木沙江·努爾墩也跳進冰冷的湖水中,一起施救。聞訊趕來的群眾也紛紛參與救援。

  10多分鐘過去,小孩成功獲救,但託舉起小孩生命的拉齊尼·巴依卡卻再也沒有從水中上來,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41歲。

  祖孫三代忠誠守護祖國邊境

  拉齊尼·巴依卡家在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位於帕米爾高原東南部。這裡,我國和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國接壤的邊境線,全長888.5公裡,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氧氣含量只有平原的一半,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攝氏度。

  「一頭犛牛,三代護邊」。拉齊尼·巴依卡一家祖孫三代都是優秀護邊員。幾十年來,慕士塔格峰和艱險崎嶇的千裡邊防線見證了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人守邊護邊的感人事跡。過去近70年裡,爺爺、父親和他,一家三代護邊員的巡邏足跡遍布這裡的每一塊界碑、每一個山口、每一道河溝。

  1949年12月,新中國成立之初,紅其拉甫邊防連隨之成立。拉齊尼·巴依卡的爺爺——牧民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自告奮勇,給連隊當巡邏嚮導。此後的23年間,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堅持義務帶領邊防官兵巡邏;1972年,年邁的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走不動了,他的兒子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主動接過「接力棒」;2004年,當了38年義務巡邏嚮導的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又把「接力棒」交給了兒子拉齊尼·巴依卡。

  父親拉著拉齊尼的手說:「邊防官兵日夜巡邏邊境線,使祖國的邊關得以安寧,牧民得以安居樂業。我給他們帶路只是做了塔吉克族邊民應該做的事。現在我走不動了,你要把我走的路延續下去。」剛從部隊退伍的拉齊尼·巴依卡繼承父輩使命,成了一名護邊員。從此,拉齊尼·巴依卡便把護邊當作自己的終生事業,再也沒有離開過雪山。

  同年8月,拉齊尼·巴依卡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深感自己肩上責任重大和使命光榮,憑著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和滿腔摯愛,守衛著帕米爾高原這片淨土,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誓死捍衛著國家尊嚴和每一寸國土,他被邊防官兵和當地牧民親切地稱讚為在雲端上守邊護邊的「帕米爾雄鷹」。

  千裡邊防生死情

  「護邊是國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沒有國家的邊疆和平,哪有我們牧民的幸福生活。」多年來,爺爺和父親的教誨深深地印在拉齊尼·巴依卡心裡。

  拉齊尼·巴依卡接過父親手中的鞭子,和其他塔吉克族護邊員一起,騎著犛牛跟隨邊防戰士行走在千裡邊防線上。一次巡邊,落在最後的犛牛自行上山踩塌了石頭,巨大的石塊從山上滾落。「戰士看到危險把我拉過來,救了我的命。」拉齊尼·巴依卡說,「還有一次,我的鞋底磨爛了,連長把鞋脫下,讓我穿,他說『我沒事,你穿吧』,我感覺特別溫暖。」

  2011年11月,拉齊尼·巴依卡像往常一樣和邊防戰士們奔波在山高路險的吾甫浪溝巡邏。突然,天氣驟變,鵝毛般的大雪紛紛落下,積雪把犛牛幾乎埋沒了。戰士皮濤行走在隊伍最前面,從犛牛背上摔下來,掉進雪洞裡,戰士們趕緊前去救援。

  周圍的冰雪還在垮塌,千鈞一髮之際,拉齊尼·巴依卡高喊一聲:「大家都不要動。」他爬到雪洞旁邊,不顧寒風刺骨,脫下衣服,打成結,做成繩子,花了兩個小時將皮濤從死亡線上救了出來。皮濤得救了,拉齊尼·巴依卡卻被凍得不省人事,送到縣醫院急救3個小時才挽回生命。痊癒後不久,他又騎著犛牛給巡邏的戰士們帶路去了。

  2012年9月1日,在海拔4639米高的一處懸崖邊,1名戰士騎的犛牛突然亂竄,拉齊尼·巴依卡幫助戰士們將犛牛穩住,他自己因為犛牛鞍子肚帶斷裂,摔倒在冰河裡,被河水衝出十幾米遠。

  2013年9月,巡邊隊經過亂石灘斷崖,發生山體滑坡,過去巡邏的標記和路都沒有了。大家一籌莫展,拉齊尼·巴依卡請大家原地休息,自己前往峭壁探路。誰料山上落石將他砸暈,鮮血直流。戰士們趕緊搶救、包紮傷口。拉齊尼·巴依卡清醒過來後,大家勸他回去,他堅決拒絕了:「這是任務,絕不能因為我的一點小傷耽誤了巡邏。」

  ……

  在拉齊尼·巴依卡10多年的護邊路上,這樣的危險時刻太多太多,但他從來沒有停止守邊護邊的腳步,他把為國守邊當作自己的終生事業。

  護邊的夥伴「犛牛」

  巡邊辛苦,而陪拉齊尼·巴依卡巡邊的犛牛也同樣有著「犧牲精神」。

  參與巡邊的犛牛必須是犛牛中耐力好、性格溫順堅毅的,每天在山上行走,才能逐漸承擔重任,加入巡邊隊伍。從爺爺那一代巡邊開始,他們家族先後有10頭犛牛累死在巡邏路上,9頭犛牛摔傷失去勞動能力。其中有一隻白犛牛陪伴他巡邊5年,讓拉齊尼·巴依卡無比懷念。

  2014年9月26日,從第一次巡邊就跟隨拉齊尼·巴依卡的白犛牛像往常一樣背著巡邏隊的給養踏上巡邊路,卻在過最後一條河的時候被石頭卡住。掙脫中,白犛牛倒在河裡,不能動彈。拉齊尼·巴依卡和戰士們把白犛牛抬到岸邊,仔細查看、觀察,發現白犛牛的腰斷了。打針、敷藥、餵草……經過一夜的照顧,白犛牛還是不能站起來。

  巡邊隊要返回,白犛牛卻走不動了。拉齊尼·巴依卡抱著白犛牛失聲痛哭,戰士們也難過地流下了眼淚。拉齊尼·巴依卡抱著白犛牛說:「實在沒有辦法才不能帶你回去,你要在原地慢慢恢復,等腰好了一定要自己回來!」

  臨走前,拉齊尼·巴依卡把很多草放在犛牛邊,邊哭邊回頭,期待白犛牛能好起來。

  然而,當拉齊尼·巴依卡再見到白犛牛時,看到的是一年後巡邊路上白犛牛的屍骨。拉齊尼·巴依卡說:「我失去了一個好夥伴,但是白犛牛的死值得,他是好樣的!」

  這頭白犛牛可以說是拉齊尼·巴依卡出生入死的「親密戰友」,也成了他多年的隱痛。

  2020年10月2日,應邀參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5周年大慶的拉齊尼·巴依卡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剛到烏魯木齊的那天晚上,在賓館裡,我又夢見我的白犛牛,6年了,我經常夢見它……」

  如今,邊境線上還會有騎著犛牛巡邊的隊員,但再也看不到拉齊尼·巴依卡的身影。

  拉齊尼·巴依卡的家人、朋友,曾經得到他幫助的鄉親們,以及他所在培訓班的老師同學,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他們熟悉的那個忠誠正直、謙遜善良的拉齊尼·巴依卡就這樣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守邊護邊事業和摯愛的親人。

  「這輩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軍裝的『邊防戰士』,永遠守護祖國的邊境線……」這是拉齊尼·巴依卡生前常說的一句話。這鏗鏘的誓言迴蕩在帕米爾高原的群山之巔,「帕米爾雄鷹」也將永遠飛翔在祖國的邊境線上。(記者 吳鐸思 通訊員 薄紹濱 哈斯葉提·卡斯木)

相關焦點

  • 致敬「帕米爾雄鷹」!
    拉齊尼、木沙江和麥麥提同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在喀什大學培訓期間,他們三人經常一起談論在即將到來的全國兩會上要提什麼樣的建議。"拉齊尼一家三代都是護邊員,他打心眼裡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護邊員如今的待遇提高了,他覺得護邊員還需要就醫便利,他想從這方面提出一些建議。"木沙江說。
  • 帕米爾高原女兵直升機上巡邊
    6名女兵登上直升機首次對邊境線進行空中巡邏她們是帕米爾高原上第一批和第二批戍邊女兵手握鋼槍,丈量邊防線是高原女軍人最美的時刻!看她們英姿颯爽的模樣誰能想到首批戍邊女兵也只是近兩年才到帕米爾2019年1月又有14名大學生女生踏上了平均海拔3500米的帕米爾高原成為駐守帕米爾的女兵當年18
  • 淚別「帕米爾雄鷹」拉齊尼·巴依卡
    (資料圖) 戍衛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官兵,家鄉的父老鄉親,每一個認識拉齊尼·巴依卡的人,都不願相信,那個「這輩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軍裝邊防戰士」的護邊員,那個常年在「死亡之谷」山口巡邏的「帕米爾雄鷹」,永遠地離開了。 4日中午,在喀什大學進行培訓的拉齊尼·巴依卡前往餐廳吃飯,突然聽到有人大聲呼喊:「救救孩子!」
  • 護邊員拉齊尼·巴依卡為救落水兒童不幸遇難
    「這輩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軍裝的邊防戰士,永遠守好祖國的邊境線……」這是拉齊尼·巴依卡生前常說的一句話,拉齊尼·巴依卡他們一家三代接力戍邊71年的故事在帕米爾高原早已家喻戶曉、廣為流傳,他被邊防官兵和當地牧民親切地稱讚為在雲端上守邊護邊的
  • 帕米爾高原上的雄鷹,塔吉克族先民起源於何時?有哪些特色習俗?
    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就是被稱為帕米爾高原「王冠」的塔吉克族。塔吉克族聚居於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人腳踩帕米爾高原,頭枕終年積雪的美麗天山。每當塔裡木河開始潺潺流動的時候,就是塔吉克人趕著牛羊,開始放牧的大好時節。筆者認為塔吉克族就是那個,生活在群山環繞中的高原雄鷹。
  • 《最美中國 大有可觀》開啟人文之旅 記錄塔吉克族少年的護邊夢
    (圖:Janus Dongye博士 回答翻譯截圖)原來,劍橋博士Janus Dongye在Quora上回復了一篇關於「如果中國有那麼多錢給其他國家投資,那為什麼不用這些錢來發展中國的貧困地區呢?」(圖:Janus Dongye博士 回答)《最美中國 大有可觀》第三季,除了展現中國發展時期所取得的傲人成就外,還記錄了祖國邊境上的地緣景觀與人文風貌。在7月16日上線的節目裡,鏡頭對準了位於新疆帕米爾高原上的「紅其拉甫村」。這裡居住著被譽為「冰山上來客」的塔吉克族人。
  • 夢見懸崖邊差點掉下去有人拉了一把 夢見懸崖邊差點掉下去
    夢見懸崖邊差點掉下去有人拉了一把夢見懸崖,生命和財產都會受到嚴重的威脅。夢見懸崖,表示生命和財產都會受到嚴重的威脅。準備考試的人夢見懸崖邊差點掉下去,意味著理科稍差,成績未能如願,宜努力。
  • 帕米爾高原上有座小縣城,世居著塔吉克人,這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處在帕米爾高原東部,其境內有世界上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的K2。「塔什庫爾幹」當地語意為「石頭城」,因縣城北部有古代石砌城堡而得名,這裡雖然地廣人稀,但作為以塔吉克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具有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
  • 戴上帕米爾高原的「皇冠」,感受熱情似火的塔吉克族婚禮!
    塔吉克族的族源可追溯到古代生活在帕米爾高原東部操伊朗語的諸部。塔吉克人種屬於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講塔吉克語,是我國唯一使用東伊朗語言的民族(現在大多數人兼通維吾爾語)。「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意即「王冠」。他們崇尚翱翔藍天的雄鷹,在塔吉克族人的觀念中,鷹是勇敢、正義、忠貞、純潔的象徵,所以塔吉克族也被稱為高山雄鷹。
  • 帕米爾旅遊區非遺傳承展示中心:塔吉克族從這裡走向世界!
    上期,百家號/旅行自由人對喀什地區帕米爾旅遊區的金草灘、石頭城遺址進行了講解,詳情見本期百家號/旅行自由人邀您一起看看喀什地區帕米爾旅遊區的其他景點,趕緊上車!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分為色勒庫爾語和瓦罕語兩種方言。塔吉克族是中國唯一使用伊朗語族語言的民族。公元前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西漢王朝設西域都護管轄該片區域。塔什庫爾幹地區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節點,塔吉克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對外交往頻繁,因此本民族的文化自然會受到薰陶,在文化的膨脹融合中一直傳承延續至今。
  • 感人肺腑的中國故事:邊境線上的中國石
    這是2020年最後的一天,位於帕米爾高原的冬古拉瑪山口白雪茫茫。守邊員麥爾幹攙扶著母親布茹瑪汗用排筆蘸著紅油漆認真地描著界碑上的「中國」二字。白雪映襯下的遠山近嶺,巍峨壯觀!  冬古拉瑪山口位於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境內,是通往吉爾吉斯斯坦的一處邊防隘口,這裡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
  • 塔吉克族牧民沙麗克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幸福生活
    新華網新疆塔什庫爾幹10月9日電(記者毛詠、張鴻墀、卜多門)在海拔超過5000米的帕米爾高原上見到沙麗克的時候,這位年到中年的塔吉克族女子正在她的石頭屋子旁擠犛牛奶,3歲的小女兒古麗巴努爾和兩隻大黃狗在門前玩耍。在高原金色的陽光裡,小姑娘的紅裙子顯得絢麗無比。
  • 帕米爾高原再現盤羊成群
    「以前巡邏時,很少見到盤羊群,如今,站在塔什庫爾幹鄉色日克塔什村邊,遠遠望去,經常能看見三五成群的盤羊在悠閒覓食。」塔什庫爾幹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依明江·胡達拜爾迪盤羊徜徉在初雪的帕米爾高原(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