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韋奧
編輯 | 顧鴿
《令人心動的offer2》不再令人心動了。
在一片爭議聲中,第二季迎來結局。這一季延續上一季的模式,依然將背景設定在律師行業,八位背景各異的法學院實習生,歷經為期一個月的律所實習,爭奪三個轉正offer。最終,李晉曄、王驍、詹秋怡奪得轉正名額。
模式和行業一樣,但律所和賽制都升級了。律所從錦天城升級為了「紅圈所」(中國最頂級的律師事務所)君合;賽制上則引入了末位淘汰和中途替換的玩法,競爭和緊張感加劇。
但這一升級並未贏得觀眾的好感,節目對競爭的強化和對精英主義的凸顯反而讓人大呼「內卷」,不少人甚至表示,這節目不如取名《令人自卑的offer》或《令人焦慮的offer》。
兩季的口碑對比也很明顯:第一季有6.1萬人給出了8.3的豆瓣評分,而第二季到收官當晚,只有1.5萬人給出了7.1的評分。
《令人心動的offer》為什麼變成了「令人焦慮的offer」?它所呈現的職場,離製片人王鑫璇所說的節目出發點「更真實、立體、多元」還有多遠?
職場:令人焦慮的「律所101」
《令人心動的offer》第一季就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它所構建的職場是高度理想化的:帶教律師溫和體貼,能和實習生打成一片;八位實習生雖然出身、起點不同,但彼此間機會平等,互相勉勵,共同成長……不少觀眾批評,節目呈現的職場過於烏託邦,不夠真實。
節目組注意到了這些批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製片人王鑫璇強調第二季要還原職場生存規則,呈現一個更真實、立體、多元的職場,讓職場新人面對並接受「不美好」。
從這點來說,《令人心動的offer2》的確做到了呈現一個更為赤裸、殘酷的職場。在這個職場裡,有著嚴格的等級和鄙視鏈,還存在著某些頗具東亞色彩的職場潛規則。
不同於上一季錦天城相對扁平化的管理,這一季的君合律師事務所實行的是等級制管理,內部劃分為初級律師、中級律師、高級律師和合伙人,而每一等級下又劃分不同的層級,職級分明。相應的,「官味」和「爹味」也更重。
當君合的創始合伙人來節目搭建的辦公室裡「視察」,幾位實習生們在他的建議下坐著答話,而坐在一旁的君合的律師們則在竊竊私語:「孩子們都不知道站起來嗎?」「對,怎麼都坐著說話?」從她們的反應中,不難感受到帶有濃濃東亞特色的職場權力關係。
這一幕或許只是來自節目組的無心插柳,但實習生的選擇和賽制的設定則是節目組在有意地切入痛點——節目展現了階級、學歷、年齡、顏值等各個維度的鄙視鏈,花式刺激著觀眾的焦慮情緒。
最為明顯的是學歷鄙視鏈和年齡歧視。斯坦福法學院畢業的王驍,出場自帶名校光環,面試後被君合的律師讚揚為「這就是我們要的人」。
本科畢業於常熟理工非法律專業、研究生畢業於華東政法大學的丁輝,則被面試官委婉地表示簡歷「不太常見」「不如別人漂亮」,他裸辭考研,以及從錦天城裸辭去參加君合面試的兩次「背水一戰」的經歷,也遭到了面試官的質疑。
丁輝29歲的年齡也被認為偏大。在實習期間,律師們始終以丁輝年齡更大且有過一年工作經歷為由,以較其他實習生而言更高的標準來考核他的表現。
此外,八位實習生裡,有人坐地鐵上班,有人開著保時捷卡宴上班,有人出身農村,有人則以去海島旅遊為愛好......可以看到明顯的階層差距。
而開著卡宴上班的實習生,雖然有去南加大留學的經歷,面試時卻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英語,他最終通過了面試,也讓人很難不聯想到這個行業的潛規則:偏愛自帶資源的富二代。
但一心還原職場規則的節目組顯然走入了另一個誤區:它把對「真實」的追求化為了規則上的「殘酷」——節目組在第一集就定下了「職場如戰場」的基調,為此,第二季引入了「首位實習生」、末位淘汰、中途替換和HR談話等新的玩法。
八位實習生除了每期任務考核都要面臨排名,還要面對三輪挑選:八位中只有四位能首先被帶教律師挑選成為「首位實習生」;實習進行到一半,就會加入兩名新的實習生補位,在十位實習生中進行末位淘汰;節目接近尾聲時,剩下的八名實習生還要再面臨一輪末位淘汰,最終只有六位實習生爭奪三個轉正offer。
如此一來,競爭感和壓力是製造出來了,但比起職場,眼花繚亂的競爭規則讓節目看上去更像是一場「律所101」,節目的敘事主線和觀眾的焦點都被放在了幾位實習生的「生死存亡」上。
相較於第一季,節目並沒有對律師行業以及對律師這個職業的基本內容、運作、職業素養和職人的信念感進行更深入的探討。紅圈所君合的入局,也沒有讓人感受到更突出的職業能力,更多地只是讓節目所呈現的職場增添了一層「精英」光環,噱頭大於實質。
這讓人難免產生疑惑,難道節目的出發點就是踩著痛點和話題,製造一場衝突感和戲劇性十足的競技遊戲嗎?
職人:話題製造機
對於職場類綜藝而言,最關鍵的還是「職人」。
《令人心動的offer》的韓國原版《新職員誕生記:好人》,之所以能在豆瓣上取得9.4的高分,就是因為節目精準又真誠地呈現了職場新人的樣子,無論是「老社畜」還是和他們一樣的職場新人,都能從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和他們實現共情。
在向媒體「娛理」解釋《令人心動的offer2》的出發點和主題時,製片人王鑫璇也表示,這一季的主題是95後職場圖鑑,要呈現95後職場新人構成的「風格各異的職場群像。」
然而,看了節目就會發現,所謂的對「風格各異的群像」的刻畫,淪為了十個標籤的集合,十位實習生各自背負著鮮明的人設,用drama的言行製造了大量話題。
節目前期,承包了最多話題和爭議的當屬「背水輝」丁輝和「斯坦福凡爾賽」王驍。
丁輝是十個實習生裡唯一的非應屆生,出身和學歷也都算不上太好,為了追求更好的人生(更直白點說,為了實現階層攀升),他有過兩次 「背水一戰」的經歷:一次是從銷售崗位裸辭考研,一次則是從錦天城裸辭去參加君合的面試。因此,他身上有大量可挖掘的話題:階級固化、轉換職業賽道、裸辭、逆襲等等。
以君合的標準來看,他的簡歷可能連初篩都可能過不了,但在接受媒體三聲採訪時,王鑫璇表示,丁輝是節目組唯一沒有爭議的實習生人選,由此不難看出節目組希望達到的節目效果。無論他最終是否拿到了君合的offer,是否實現了逆襲,都大有話題可造。
而在節目中,丁輝以面試墊底的成績成為君合的實習生,第一次任務考核時,他在被場外觀察團猜為第一名的情況下,又一次被四位帶教律師評為最後一名。第二次任務考核時,雖然他發揮還不錯,但律師團認為他的經驗更豐富,如果像另一位實習生瞿澤林一樣是剛畢業,未必會比瞿澤林表現得好,因此,他與最佳辯手失之交臂。
幾次drama的經歷讓他身上聚集了大量爭議,支持他的人將炮火對準了君合,認為君合「精英主義」,傲慢且充滿偏見。反對他的人則認為他基礎功不行,空有雄心無實力。
丁輝也上了幾次熱搜,光是 #心疼丁輝# #丁輝被約談# #丁輝是打工人的真實寫照# 這三個話題的閱讀量加起來就將近10億。
王驍的「斯坦福凡爾賽」人設則顯然是節目組刻意打造的。節目前期,王驍說話總是中英夾雜,並且三句不離斯坦福,他還集齊了斯坦福的全套周邊:面試時穿著斯坦福的T恤,工牌的帶子是斯坦福的,水杯也是斯坦福的,節目組還刻意突出了他水杯上的logo。
第一期他出場時,觀察團的主持人何炅就有意引出了「凡爾賽文學」的話題,節目播出後,#王驍太凡爾賽了# 果然登上熱搜,截至1月13日,這個話題的閱讀量達到了2.4億。
節目後期,承包話題的成了補位實習生何旻哲。鋒芒畢露的他,顯然是代表了「勇於撕破固有標籤,打破各種職場規則」的95後職場新人。
他穿著休閒,襯衫領口敞開,西裝配小白鞋,讓帶教律師忍不住叮囑他要注意著裝規範。
他個性自信且張揚,做第一個任務時就無視其他實習生的意見做起了任務統籌。他還直白地誇帶教律師「為什麼你每天都穿得那麼好看」,活潑表示「以後你會發現我的甜」……種種舉止被觀眾視作低情商和輕佻。節目播出後,#何旻哲好尷尬# 就登上了熱搜。
他過往的很多「黑歷史」也很快被網友扒了出來,其中就包括他面試君合時的簡歷造假,這也成為了他身上最大的爭議。
觀眾除了對他本人不滿外,也對節目組產生了質疑:既然節目組對每一位實習生精挑細選,為什麼不更細緻地對選手進行背景調查呢?是否節目組為了呈現「風格各異的職場群像」,而過於注重選手身上的人設與標籤?
失真的職場,真實的焦慮
在《令人心動的offer》第一季中,當觀察室的嘉賓談起他們參加節目的理由時,周震南表示他對職場的認知和想像,來自於某次去公司時對一個姐姐的短暫觀察:姐姐的工位上擺著綠植和偶像的照片,打字的時候還可以一邊喝奶茶一邊蒸臉。周震南表示他非常嚮往這樣的生活,還問老闆可不可以給他加一個工位。
他對普通人職場生活的陌生,引發了不少觀眾對於觀察團不食人間煙火、過於懸浮的批評。從這點上來說,第二季的觀察室嘉賓,整體上更接地氣,至少共情能力更強。
然而,與第一季相似的是,這一季的實習生除了丁輝相對「普通」外,其他人大多有著優越的長相、學歷和家世背景。不少實習生有留學背景,有的住著上海寬敞的大房子,背著價值不菲的名牌包,有的直接開著卡宴上班,第一天實習就送每人一份不低於一百元的禮物。
和住在小小的合租房裡,每天擠著地鐵上下班的社畜相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顯然過著更為光鮮亮麗的生活。
有人從中解讀出了內卷和階層固化,更多的人則認為這個節目就是在看學霸和精英找工作,他們所謂的高壓與殘酷競爭,實際上是不接地氣的。豆瓣小組上,有不少帖子表示節目不如改名叫《令人自卑的offer》或者《令人焦慮的offer》。
無論是對第一季觀察團的質疑,還是對第二季「不夠接地氣」的批評,實際上指向的,都是這檔號稱還原真實職場的節目,實際上脫離了普通人的真實,無法引起普通觀眾的共鳴。
然而,回顧這幾年的娛樂圈和影視行業,會發現,藝人們越來越喜歡立「貴公子」「人間富貴花」和「富二代」的人設,影視劇裡越來越少見到草根和底層的身影,就連偶像劇也不再流行王子愛上灰姑娘的故事。
哪怕是以素人作為主角的綜藝(比如《令人心動的offer》和《令人心動的信號》),選取的嘉賓也都是光鮮亮麗的「精英們」。
這必然會導致慕強心理的盛行。《新京報·書評周刊》在一篇評論中指出,當整個社會都在號召大家向上、都在展現金字塔頂端人的生活時,我們就會漸漸失去向下看甚至平視的習慣,久而久之,底下的普通人會被忽略乃至無視。而被忽略的普通人則會在自我懷疑中陷入失語。
這並非什麼危言聳聽。在一部以超市職員和物流工人為主角的日劇《姐姐的戀人》的豆瓣評論上,一條高贊評論赫然寫著「看不下去2個工人的愛情故事。底層員工有啥可看的,男女主的家庭連小康都算不上。」
而在批評《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二季過於凸顯精英光環的帖子下,也有人回覆:「不看優秀的人看什麼呀?看差的人有多差?我真的對大專生三本找工作多難沒有興趣,我想看的時候只會心裡想一句,這些人早幹嘛去了,讀書的時候不知道努力。」
但事實上,沒有留過學的人,二三本畢業的人,以及普通的白領和工人,構成了我們中的大多數。職場也不是什麼戰場,對於很多人而言,工作意味著餬口。就如那些流行的打工人語錄所說的:「今天搬磚不狠,明天地位不穩。」「打工可能會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
當然,工作的意義也不僅僅是為了生存,成就感和意義也是要有的。比起作戰和廝殺,偶爾想逃離,但終究離不開工作,才是職場人的常態。
整季節目看下來,最打動我的,不是那些眼花繚亂的辦公室競爭法則,也不是王驍到底是不是凡爾賽,而是結束了一天的實習後,丁輝回到出租屋,發現女朋友給他寄了一個生日蛋糕,他才想起來,原來這天是他的生日。
在遭受了一天的挫敗後,他蹲在地上吃著蛋糕,對女朋友說:「我這個是下班之後的歡愉。」正是這些失落與故作堅強的瞬間,構成了我們的工作與生活。
在接受採訪時,王鑫璇表示《令人心動的offer》第三季將不再做律師行業,希望下一季,我們能看到更真實的職場,能看到更多普通人真誠又動人的瞬間。
參考資料:
1.娛理 《有劇本?造話題?<令人心動的offer>2獨家回應爭議》
2.三聲《令人心動的實習生》
3.新京報·書評周刊 《<令人心動的offer>與真實的職場,差了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