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 袋獅滅絕—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澳大利亞袋獅的滅絕引發諸多爭議。 片來源:Peter Schouten

一項最新分析顯示,澳大利亞迄今最大的有袋類動物捕食者——袋獅可能以茂密森林中的動物為食。

這種動物飲食習慣在日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市舉行的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會議上得以展示,並支持了一種觀點,即氣候變化導致袋獅在4萬~3萬年前最終滅絕。

該研究領導者、範德堡大學古生態學家Larisa DeSantis表示,3.5萬年前澳大利亞日益乾旱的環境令這片大陸的森林縮減,並導致林地獵物種群衰退。這讓它們的捕食者,比如袋獅,很容易走向滅絕。

大多數關於袋獅的研究聚焦於解剖學以及關於其頭骨、四肢、爪子和牙齒的生物力學。此前研究顯示,這種動物是「伏擊」捕食者,會從樹間跳到獵物身上。但關於其飲食和生活習性的研究一直鮮有線索。

為了解更多信息,DeSantis和同事採集了袋獅的35顆牙齒化石,並且分析了牙齒中兩種穩定碳同位素的比率。這可以提供關於袋獅棲息地的線索。該團隊還研究了106顆袋獅牙齒表面的微小凹坑和劃痕。這可以提供關於這種動物飲食結構的信息。

DeSantis介紹說,植物中兩種碳同位素的比率在開闊和森林密集的環境中是不同的。研究人員能從在這些棲息地中覓食的食草動物及以其為食的食肉動物的牙齒和骨頭中探測到這種化學特徵。

該團隊對較大牙齒樣本表面的磨損進行的分析顯示,袋獅擁有與同時食用骨頭和肉而非僅吃肉相一致的進食風格。這很像現代非洲獅。同位素證據還表明,袋獅可能狩獵一種食用葉子、被稱為沙袋鼠的動物。這種袋鼠的牙齒擁有同袋獅類似的化學特徵,表明兩種動物均在森林棲息地中覓食。(宗華)

相關論文信息:DOI: 10.1038/d41586-018-07128-z

《中國科學報》 (2018-10-25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氣候變化袋獅滅絕
    澳大利亞袋獅的滅絕引發諸多爭議。
  • 氣候變化與袋獅的滅絕有關
    10月18日,在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舉行的脊椎古生物學會會議上,研究人員展示了該動物的飲食習慣,支持了氣候變化最終導致該捕食性動物在3萬至4萬年前滅絕的觀點。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對袋獅到底以什麼為食感到困擾,並對其滅絕的原因爭論不休。人們推測,氣候變化、對食物的爭奪以及澳大利亞早期人類居民的狩獵是導致它們滅絕的主要原因。但由於不知道它們的飲食偏好,研究人員對其滅絕原因的探索受到阻礙。
  • 2100年氣候變化能殺死大量北極熊—新聞—科學網
    氣候變化可能意味著許多北極熊的滅絕圖片來源:All Canada Photos / Alamy 隨著海冰的消失,不受控制的氣候變化將在本世紀末之前「毀滅」世界上所有的北極熊。 北極熊依靠海冰捕獵海豹,這意味著隨著北極變暖,最後的26000頭北極熊正被推向禁食的生理極限。然而,由於缺乏種群統計數據,科學家很難給出每個北極熊種群在未來還能維持多久的準確時間線。
  • 澳洲森林霸主袋獅為何滅絕?研究指向氣候變遷
    有人懷疑袋獅的滅絕是人類活動的影響,但研究顯示是因為氣候變化所造成。袋獅是澳洲森林中的頂級掠食者,但在3.5萬到4.5萬年前卻消失了。人類大約在6萬年前登陸澳洲,因此科學家們懷疑人類是不是導致袋獅滅絕的罪魁禍首。這種猜測並不能說是純粹瞎掰,畢竟老祖宗和如今的我們一樣前科累累。
  • 研究人員稱古毛犀牛滅絕是因氣候變化所致
    科學家研究了關於史前巨型動物,如長毛象、穴居獅和毛犀牛在上一個冰河時代結束時的滅絕現象。此前,這一滅絕事件與早期人類在全球範圍內對狩獵動物的傳播有關。然而,新的研究發現,毛犀牛滅絕的原因可能與過度獵殺不同。
  • 澳洲為什麼是有袋動物的天堂,幾乎所有的有袋動物都生活在這裡!
    對化石的研究發現,袋獅的門牙像鉗子一樣堅固有力,前爪也十分鋒銳,但其軀體僵直,四肢粗短,無法快速奔跑,不可能像現代獅子那樣追捕和獵殺獵物,因此,它們的確很可能是靜靜地潛伏在樹上,待獵物靠近後「從天而降」實施偷襲。距今5萬~4.5萬年前,袋獅與其他許多大型動物一起消亡了。它們是怎樣滅絕的,這還是一個謎。
  • 最新研究表明,澳大利亞巨型動物的滅絕很可能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
    化石分析顯示,至少有13種已滅絕的巨型動物曾在麥凱以西60英裡的南沃克溪定居。在這裡,大型爬行動物捕食大型哺乳動物,而人類則來到這裡並在整個大陸傳播。這些早期的人類可能會接觸到像19英尺的巨蜥、一種巨大的齙牙袋熊和一種特殊的巨大有袋類動物,叫做雙原齒動物,重達3噸,被稱為一種「熊樹懶」。
  • 澳洲森林霸主袋獅為何滅絕?科學家:與人類並無關聯!
    來自範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古生物學家拉裡薩-德桑提斯(Larisa DeSantis)領導的研究顯示,袋獅是由於自然的氣候變化而喪失棲息地
  • 雙語|氣候變化可能會使北極熊在本世紀末滅絕?
    近幾年我們經常從新聞上看到餓得皮包骨頭的北極熊,因為氣候變暖、海冰消融,靠浮冰捕食海豹為生的北極熊長期找不到食物,甚至淪落到去垃圾堆裡翻找東西吃。然而更可悲的是,如今科學家的新研究發現,北極熊很可能撐不過這個世紀了。
  • 研究:氣候變化將使北極熊在本世紀末滅絕
    近幾年我們經常從新聞上看到餓得皮包骨頭的北極熊,因為氣候變暖、海冰消融,靠浮冰捕食海豹為生的北極熊長期找不到食物,甚至淪落到去垃圾堆裡翻找東西吃。然而更可悲的是,如今科學家的新研究發現,北極熊很可能撐不過這個世紀了。
  • 最早巨鳥5000多萬年前在南極飛行—新聞—科學網
    作者結合島上另一個化石地點產出的跗蹠骨化石推測,以化石為代表的已滅絕物種的翼展在5到6米之間。 此次發現的化石點最先由南極探險隊發現,通過對原始的野外記錄研究發現,跗蹠骨化石產出於一處5000萬年前的化石點,而下顎化石卻來自於一處4000萬年前的化石點。
  • 最新研究顯示到2100年,氣候變化將導致北極熊滅絕
    2020年7月20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預測,如果不採取更多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北極熊將在本世紀末滅絕。科學家警告說,北極海冰融化可能導致許多北極熊最早在2040年出現飢餓和繁殖失敗。該研究預測,在人類的有生之年,北極熊這種處在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可能會全部滅絕。
  • 恐龍滅絕時期地球氣候變化 煙塵過多阻擋陽光
    科技訊 8月4日消息,發現恐龍滅絕時地球氣候變化詳情:釋放煙塵致陽光減少。一直以來關於恐龍到底為什麼的假說簡直是多的數不勝數,有的人說是彗星撞地球,有的人說是因為火山爆發,有的人認為是因為食物鏈的進化等等,但是這些假說一直以來都只是假說,是人們的猜測,到現在都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被證實,而目前有人研究出了當時氣候變化的詳情。
  • 兇猛巨獸袋獅的滅絕之謎,曾在澳洲稱雄,是動物中的劊子手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表面總是無時無刻地在發生著奇妙的演變,世界的演變,環境的變化,氣候的或好或壞,地理地勢的各種變更,大自然母親似乎有它自己的打算一般,它能讓生物在世界演變中能夠活下來,亦能讓生物在生態變換中消失滅絕。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通過分析兩個鄰近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的演化史和種群分子適應機制發現,中華白海豚的演化過程受氣候影響大,在100萬年前冰川期海平面下降時遭遇種群瓶頸,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四萬年前氣候回暖海平面上升時,種群則會跟隨海岸線遷徙,形成新的孤立的亞群體,增加種群滅絕風險。另外中華白海豚存在群體遺傳多樣性低、有效種群規模小,有效種群大小持續下降的特徵,提示中華白海豚面臨著滅絕的高風險,亟需加強保護。
  • 猛獁象是如何滅絕的?氣候變化還是史前人類屠殺?
    只有少數物種在最後一次滅絕之前存活,也就是大約11000年前。相互競爭?在大西洋的另一邊,面對氣候變化,一場類似的資源爭奪戰也開始了。不過,這一次,猛獁象需要和馬競爭。動物牙齒和骨骼中的化學線索顯示了元素或同位素的變化,這些元素或同位素是針對食用特定植物或肉類的。某些植物元素的原子核中含有額外的中子,這種區別反映在食用這些植物的動物骨骼的同位素構成上。
  • 直立人可能是「懶死的」 懶惰和氣候變化或致其滅絕
    科技日報北京8月13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一項新考古研究發現,造成原始人類直立人(Homo erectus)滅絕的部分原因是他們的懶惰。不勤勞,再加上無法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或是導致直立人滅絕的兩大元兇。
  • 小行星不是恐龍滅絕的主因,它們曾經歷2次滅絕,氣候變化最可怕
    提到人類之前地球上的主人,很多人都會想到恐龍,恐龍從三疊紀時期出現後,一直到66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的地球遭遇了小行星的撞擊,恐龍一共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時間,至於它們滅絕的原因,都認為和小行星撞擊有關,不過,近日的一項研究卻表明,恐龍可能經歷了2次大滅絕。
  • 方舟生存進化袋獅怎麼抓 袋獅分布位置分享
    方舟生存進化袋獅怎麼抓?在方舟時間中袋獅主要分布於紅木林中,是一種攀爬能力優秀的生物,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袋獅的相關內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