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進入冬季,可來蠶姑坨爬山的人依然很多。大家都是慕名而來,既為了它天然的原始景色,也為了山裡的特產,我也正是因此而來。
01蠶姑坨
蠶姑坨位於易縣西山北鄉沙嶺村西,此山地處京、津、保三角區。
海拔800多米的蠶姑坨,在狼山東麓一改其「險」,盡展其「秀」。
據蠶姑坨碑文云:「易州城南八十裡,有山曰郎山,巍巍高聳,上下百丈有餘,左右千有餘裡」。
蠶姑坨是狼山五坨之最,又名姑姑坨,山勢險要,風景優美,山上有廟,勝景頗多,據史書記載,此處為燕昭王當年求仙之處。
蠶姑坨有南天門、蠶姑廟、老君堂等景點。
02蠶姑坨景色
蠶姑坨倚太行,枕易水湖,山勢陡峭,奇峰聳立,深溝峽谷,古廟比鄰。
純天然的蠶姑坨,是我期待已久的地方。這裡上山的路是半開發狀態,不是特別好走,但卻更有登山的味道。
財神廟:這是一個上山必經之地。這裡除財神廟外還有娘娘廟、求子廟、觀音廟等供人們燒香祭拜。這裡還是雙龍洞所在位置。
蠶姑廟:一進山谷,迎面就是蠶姑坨高高的主峰,峰巒險峻,令人肅然起敬,感覺自己是那樣的渺小,一種朝聖的感覺油然而生。
蠶姑廟有北面、東西兩側的佛堂、廟室,南面正對著南天門。廟裡有蠶姑奶奶坐像,也可以看到蠶姑坨神廟等字樣的石碑。
站在院子裡看南天門是一道絕美的風景,有著群山疊翠、一覽眾山小的意境。
老君堂:老君堂是建在一段懸崖峭壁之下平臺上,前臉蓋成了三間房子,有門窗、牆垛,都漆成了大紅的顏色,尤其是牌匾,更是醒目耀眼。
這裡是供奉道教始祖老子的地方,裡面有老君的塑像。老君堂坐北朝南,視野開闊,不愧為道家修煉場所。只是受地形限制,平臺南北不足6米,東西30米左右。
南天門:南天門為蠶姑坨最有名景點,形似手掌狀,傳說為蠶姑一掌推出所得。
南天門雖然與張家界的「天門勝境」無法比擬,但在此也是最美風景了。
神奇的傳說:山美如此,必然少不了神奇的傳說。神奇的傳說又為這旖旎的風光平添幾分神秘。
傳說,漢朝,一尼姑在現今的蠶姑坨邊一山洞裡修煉,在山間遍植桑樹,教世人以養蠶繅絲為生,人尊稱其「蠶姑」。歷經數年,終成正果,升天而去。後人便在山頂修建廟宇,為之塑身,以作紀念,尊稱為「蠶姑聖母」,蠶姑坨之名也就由此而來。
據《易縣誌》記載,到後晉時期,當地鄉民常受契丹兵丁的搶掠,就逃往山上避難,漸漸形成了一座山寨,當時庵院中有一名老尼姑名孫賢意,原是將門之女,既深通佛法,又精通武藝,帶領大家抗擊契丹侵略。
山上的一道道石牆,大概是當年防禦體系的遺蹟。 如今,唯有山石訴說著歷史變遷。
山路兩旁,均是擺攤賣野菜、白薯幹、核桃、柿子、酸棗、辣椒醬、韭菜花醬等的山民。這些山貨或帶著山裡陽光的美色,或帶著山間的清香,讓人忍不住為家人帶一些,嘗嘗山野間的美味。
蠶姑坨,以其自然風光、人文歷史和自產的土特產,吸引著來自城市中的人們,給「狼山競秀」又增新秀,令人流連忘返。
正如遊客留下的詩云:「太行奇峰蠶姑坨,徒步攀走累不輕。開心遙望南天門,老君堂著留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