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一把椅子成為中西方文化的縮影

2021-01-10 段小姐的信箱

古漢語中的「文化」詞由「文」與「化」複合而成,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文」當是初民以交錯的劃痕表達「複雜」「紛繁」意,例如,交互的紋理、錯雜的顏色、交錯的筆劃,乃至繁雜的事象等,所以《易.繫辭下》說:「物相雜,故日文」,這裡的「文」提出的是一種近乎抽象的觀念。

文化的歷史就是藝術的歷史。設計藝術始終與前進著的社會生活、生活條件,科學水平、技術條件、社會制度、時代風貌等當代社會歷史條件密切關聯。所以,設計藝術反映了該時代的歷史條件,而這些歷史條件正是文化的內酒。就椅子而言,它既包含說計藝術的同時還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椅子也就成了物化的文化。同時椅子又是一門生活藝術,它以自己特有的形象和符號來影響和溝通人的情感,對人的情感、人的心情產生一定的影響,是人類理解過去,表現今日,規劃將來的一種表現形態,有著歷史的連續性和對未來的限定性,因此椅子是一種文化形態。「

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家具文化就曾經是它的源頭和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作為與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息息相關的因素,它決定了其他文化形志的存在和發展,如生活方式和生活內容的改變,人類行為審美觀的改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確立和變化等.作為人類勞動的結晶一家具產 品而言,它在表面上反映出的是無以計數、聯職滴目的家具產品,但在本質上所反映出來的是:它一方面按照政治、經濟宗教、信仰、法律、社會習俗和道德倫理來決定家具的意義、內涵和形象: 另方面家具也在不斷地凝聚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傳統內涵的基礎上不斷地深化並改變著人類的方方面面。因此,有人說家具是人類文化的見證和縮影,是有十分充足的理由的。

椅子設計與社會的關係

家具的類型、數量、功能、形式、風格和製作水平,以及社會家具的佔有情況,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在某- -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物質文明的水平以及歷史文化特徵,家具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城在某一 歷史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是某種生活方式的縮影,是某種文化形態的顯現。因而家具凝聚了豐富而深刻的社會性。家具中的椅子伴隨著人類歷史也已經建立起自己的「獨立家族」與理論體系,椅子的歷史滲近著各民族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科技工藝,風俗習慣等等方面的歷史痕跡。椅子記錄了本民族特定歷史時期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觀念,思想模式,行為模式和審美情趣等。數千年的人類歷史,已經孕育了一個獨立而富有的椅子文化學科。

從椅子的作用看椅子與社會的關係

椅子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功能物質產品,而且是一種廣為普及的大眾藝術,它既要滿足某些特定的直接用途,又要滿足供人們觀賞,使人在接觸和使用過程中產生某種審美快感和引發豐富聯想的精神需求。它既要沙及到材料、工藝、設備、化工、電器、五金、塑料等技術領城,又與社會學、行為學、美學、心理學等社會學科以及造型藝術理論密切相關。所以說椅子既是物質產品,又是藝術創作,可以把椅子的作用歸納為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兩個方面。不管是我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椅子還是古埃及、古羅馬時期的椅子,作為人類生活的基本家具,不外乎「坐」與「靠」,其使用功能始終是椅子設計的基本出發點。但椅子的精神功能也不可忽視。古老埃及法老的御座,雕刻以大量的豪華裝飾圖案,靠背通體覆蓋淺紋,繁複的雕刻和貴重金屬的裝飾,都表現出法老的權利、地位和財富。中國的皇帝寶座選材多用花梨、紫檀、紅木等貴重硬木材料,並用大漆精美塗飾,再以繁瑣的雕刻和華麗的飾件進行裝飾,充分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而民間的椅子則以樸實無華,比例適度、挺秀好展、不過多教飾的親切形象美化著人們的生活。不同的使用者,對精神層面的不同要求,說明了精神功能在椅子設計中的重要作用,精神功能是椅子設計的靈魂。

從椅子的材料看椅子與社會的關係

任何家具的造型都是通過材料去創建形態的,沒有合適的材料,那獨特的造型則難以實現,就椅子的形態,色彩、材質而言,其實是依附於材料和工藝技術的,並通過工藝技術去體現出來。所以材料是家具風格中最具視覺效果的體現,各種不同色澤、質感、工藝處理的材料構成了家具文化中筆墨最生動的第一筆。

中國古代傳統椅子是以木材為主要材料,是因為木材可以製成體制整實,牢固的椅子實體以外,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它與中國古代建築文化淵源上有著密切的聯繫。中國古代建築也是以木材為主,家具與建築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它們共同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要求和實現人們追求的特定環境服務。我國古代宋元時期的椅子用材以楠、樟、柏、杉等木材為主體。明代椅子在用材上改變傳統的軟木,改用深色硬木,如黃花梨、紫檀、鐵力木、酸枝、烏木、雞翅木等,也就是我們當今所說的紅木,隨著用材的改變,帶來結構和工藝的重大變革,形成明式家具特殊的風格。

西方古代自古埃及椅類家具產生以來,也是採用木材為主要材質,橡木是整個歐洲古代最流行的木材,胡桃木次之,主要是用在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中歐用軟木材。以英國為例,由於英國家具史上對木材的使用很固定,變化也較有規律,因此英國家具史研究家哈克.瑪格特按家具用材的變化規律,將三百餘年的英國古代家具史劃分為橡木時代、胡桃木時代、桃花心木及鍛木時代。到了英國工業革命以後,沿用木材做椅子的歷史就開始宣告結束了。塑料、鋼材等新型材料的出現,使椅子的用材趨於多樣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工藝的進步,椅子的製作從木材的棉卯結合到金屬材質的焊接再到塑料、玻璃纖維的壓模成型:從皮革的縫製到柏麻布藝的膠合劑粘接。為實現椅子的種種功能,設計師們選用了各種材料,椅子也發展得千形萬狀,帶來不同的形態結構、舒適程度以及多樣的審美感受。

從椅子的裝飾和題材看椅子與社會的關係

器物的裝飾與器物的材質、形制一樣,也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無疑也受著當時社會的各方制約。椅子的紋樣同樣反映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觀念形態和文化、思想、審美意識等方面的社會面貌。

中西椅子裝飾的淵源與題材是各不相同的。

中國以明式為例。明式的雕刻題材多用淡雅樸實的自然圖案,主要內容包括抽象性符號和象徵性形象,抽象性符號有「萬」字形花紋、盤長、方勝、回紋、如意頭等,這些符號都帶有樣兆之意,每種符號又有多種變化形式,象徵性形象有龍、風、雲、獅、、鹿、雞、桃、蝙蝠、佛手、蓮花、石榴、葡萄、白菜、牡丹、葫蘆、靈藝、蝴蝶、花生、魚、白鶴等。由他們組合而生成的紋樣有龍風呈樣、年年有餘、四季平安、萬事如意、大吉大利、鯉躍龍門、福壽雙金、五福掉壽、萬象更新、和合二仙、一路連科等。這些符號和形象都具有特定的含義,體現了特定的文化內涵。這些有著內涵的民族傳統習俗,賦予了明式家具濃厚的民族特色。

西方家具文化源頭之一的古埃及是非常重視裝飾的,而且用於裝飾的材料和裝飾手段很多,題材內容極具古埃及的特色,如在第四王朝王后赫特芬雷斯的基室中所發現的黃金扶手椅的腿部雕成獅足型,扶手處是束起的建花形式,古埃及椅的腿足所用的寫實性動物雕刻,具有某種宗教上的意義,其蓮花和有時出現的紙莎草較樣則代表著埃及的上、下兩部分,有象徵性內涵:經常出現法老及王后的肖像、太陽、神蛇、飛翼等等題材,它們反映了統治者對神的信仰並表達了王者的權威等。

裝飾題材與手法是在不斷傳承與變革中不斷發展的,傳承使家具的民族性及淵源脈絡更清楚地顯現,變革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經濟及社會生活的變遷,即便是原有的典型題材,其內涵也有漸漸淡化或異化的傾向。

椅子設計與建築的關係

家具的發展和建築的發展一直是並行的關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是東方和西方,建築樣式和風格的演變一直影響著家具樣式和風格。家具和建築一樣是包含哲學沉思、科學物理、倫理規範與美學追求等精神因素在內的文化意值,家具文化和建築文化一樣都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藝術化的技術,是以技術為基礎的藝術,它們那是天然材料經工匠的聰明構建而蘊涵於家具和建築實體中的一種精神現象,它們都能在審美主體心靈上引起異樣的感覺,能給人以精神性的文化黑陶與需染。所以,借鑑於建築家具研究也可以從文化視點的高度,從行為學、文化學、生活美學等角度滲入相關領域而廣闢蹊徑。

古代中國椅子與建築的關係

中國建築自有史以來就是以木質的梁、柱做骨幹,所以中國椅子的做法也是用柱做支,用梁做架,至於板面的邊框,支柱的拉撐,也都是取法建築結構方式,椅腿的上端向裡傾斜,有如大木構架角內的斜側,上端較下端細小,有如柱的收分,使物體顯示安定性,都是同樣用意的。這就是為什麼明式椅子外形猶如建築股挺拔而結構又異常精巧。

我國古代的家具與建築造型,不僅同出於木構架結構,同時在製作方法上也是一脈相承的,首先就是卯榫結構:這一製作方法具有高度的、精確的技術性和科學性。中國古代先人所創造的卯榫結構最先用於建築,後沿用到家具以至椅子上:其次是建築的替木與椅子的牙子同出一轍,建築中的梁枋和柱子的相交處,使用替木予以支託,而在椅子中的橫材與整材的交角處多用牙子,既起到加固作用,又兼有裝飾作用。再次是佛教的須彌座與椅子的束腰。須彌座是佛教的佛座和佛塔的塔基。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須你座的結構是兩個部分,上部和下部是由數條直線組成,稱為「疊澀",中間的收縮部分稱「束腰」。造型比較簡單,裝飾較少。家具的東腰是吸收了建築須你座而形成的一種形式。

古代西方椅子與建築的關係

雖說中外建築對家具設計的影響都很大,但是中國椅子只是在內部結構上模仿建築,而西方大多數的椅子卻是建築在外觀形制上的縮影。

11世紀興起的仿羅馬式家具更是起源於圓頂拱卷式建築風格,是仿羅馬式建築的縮寫,主要標誌是採用仿羅馬式建築的連環拱廊作為椅子構件和表面裝飾的手法。羅馬風格的椅子多為小扶手椅,喜歡運用旋制的木柱作腳部支持,靠背與扶手以連續的車子件或拱卷造型做裝飾形式,也有在椅腳上部製成動物的頭或鳥爪形狀,其造型給人以堅定、安靜、沉者和樸實的感覺。

12到14世紀之間,在歐洲阿爾卑斯山的北麓,有一種以精雕細琢與華明的鏤花玻璃窗構成的新教堂建築藝術樣式。這就是「哥德式風格」。哥德式建築風格的特點是以尖頂拱卷和垂直線為主,高聳、富麗而精緻。哥德式椅子多類似於建築物的設計:高安的橋背同建築一樣帶有燭柱式的尖頂:椅背的中部或頂蓋的眉沿均由細密的拱卷透雕成浮雕裝飾,如建築門窗拱廊上的裝飾,椅的下部並不是都用腳柱來支撐,可以看到許多類似箱子的形式,這也正符合建築由石塊堆砌形成的塊面體。舟特式椅子問建築做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加之滿鑲彩色玻璃大窗的採光直射,更使人產生飄渺成幻,嚮往天堂。

近、現代椅子與建築的關係

1917年建立荷蘭風格派的建築師,出身木匠的裡特維爾德著名的設計作品、最早的抽象形態「紅藍椅」與立體三維空間建築「什羅德住宅」,都是以立體派的視覺語言和風格派的表現手法將風格派繪畫平面藝術轉向三維空間,成為建築史和家具史的典範作品。

20世紀初至30年代的國際主義風格的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的「MR"輕巧、優雅的鋼管椅,巴塞隆納椅與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的德國館的三維空間設計,建築與椅子一樣是代表他「少就是多」的設計思想的傑作。

二次大戰後以設計立國的義大利,擁有世界上最好的設計和最優秀的設計師,但是,義大利卻沒有一所專門的設計學院,大部分設計師畢業於建築學院的建築學專業,甚至義大利的時裝設計師都要有建築文憑。同一個設計師既可以設計一幢大廈,又可以設計一流家具,從法拉利跑車到空心粉式樣,從城市到勺子。義大利的著名建築師和設計師吉奧龐善認為:義大利的一半是天主創透的,另一半是建築師創造的。「天主創造平原、山谷、湖泊、河流和天空,但大教堂的輪廓,正立面,教堂和鐘樓的造型是由建築師設計的,在威尼斯,天主僅僅創造了水和天空,其餘都是建築師所創造的"。所以,義大利的家具設計一直走在世界設計的前治,每年的米蘭家具博覽會就是家具世界的奧林匹克競技大會,義大利設計師對家具設計值涵著一種把建築、美學、技術和對人類社會的關係融為一體的思想。如設計師卡羅百多利設計輕便舒透的椅子稱之為「微風」,給使用者如沐輕風的舒適感,年輕的設計新星馬西姆.約薩吉尼把他設計的扶手椅稱為「媽媽」,這飽含深情的名字意味著為使用者提供保護感、溫暖感和舒適感,正是這些出身於建築師的義大利設計師為全世界創造了具有魔力的義大利現代家具。

現代的中國家具設計已經與建築產生了分成,也許這就是從明清以後中國的家具發展停滯不前,沉寂近大半個世紀。並與世界現代家具的發展水平距離甚遠的原因。我們應重新審視家具與建築的整體環境空間關係,使家具與建築攜手同行,共同創造出獨具民族特色的建築文化和家具文化。

椅子設計與繪畫的關係

繪畫是無字的歷史,一些存世的繪面和出土的壁面中,都反映了一些當時社會的椅子實物形象。它們不僅是考證椅子的起源、發展和演變的佐證,也是對文獻史料中有關椅子製作記載的補充和印證。從椅子研究的角度看,椅子塑造了繪畫的時代環境、風俗人情以及生活細節,也可以說椅子幫助畫家完成表現真實生活的風俗畫,而這些風俗畫又紀錄了歷史上各國各個時代的、各個階層的椅子使用情況,所以說繪畫也是研究椅子發展的文獻。

從西魏壁畫的第一隻椅子(繩床)出現,高型坐具的椅子便在中華大地上紮根落戶並繁衍開來,西魏的椅子雖然也具靠背和扶手,但還是比較低矮的,到唐代高元球慕室壁畫的椅子高度顯然提高了,與後來椅子的高度相差無兒。可在西方的壁畫中,椅子上也承載著無數個個體,從聖母子、王與後,到凡夫俗子,同樣記載了椅子的發展史。古王國時期包括第3--6王朝,時間約為公元前2686--2181年,建都於孟斐斯。金字塔的修建開始於此時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修建於此時期,所以,古王國時期又被稱為金字塔時期,幾千年來,給面就不斷地傳遞著家具的信息,而家具也在忠實地為表達給畫的主題起著積極的作用,從家具研究的角度看,家具塑造了繪畫的時代環境、風俗人情以及生活細節,也可以說家具幫助畫家完成表現真實生活的風俗畫,而這些風俗畫又紀錄了歷史上各個時代的、各個階層的家具使用情況,所以說繪畫也是研究家具發展的文獻。

總結

各民族的椅子設計文化傳統都是屬於我們整個人類共同的財富。因為椅子文化是整個人類的知識系統,是人類經驗的歷史積累,所以不能把西方的椅子設計和中國的椅子設計孤立對待,使其成為對立的雙方。從歷史上看,每種設計文化的載體是不同的,但設計文化中的共同精神是同一的,就是以不同於這樣一種認識觀出發,我認為在各種不同的文化之中存在著一種所稱之為「泛文化」的東西。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每一種文化類型都有其精華和糟粕。在椅子設計中我們要儘可能地吸取各民族文化中精華的部分,樹立-一種全球意識,以健康、開放、自信、高闊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的古典椅子傳統文化及人類共同的設計經驗,以獨立有效的方法積極主動地參與世界椅子設計文化交流,提高現代椅子設計水平。

相關焦點

  • 盤腿、蹲坐、跪坐、垂足坐,聽到「請坐」你會怎麼坐?
    這兩個字,在你我耳中可能是平凡無奇的招呼語,但對餘舜德來說,卻正好可以衍生出他最關切的研究面向:「身體感」。聽到「請坐」,你會怎麼坐?盤腿、蹲坐、跪坐、還是垂足坐?這中間牽涉到的是「身體習癖」的議題,正是中研院民族所餘舜德研究員關心的研究取向。攝影│張語辰怎麼坐?學問可大了!
  • 椅子進化史:從席地而坐到智能休閒健康椅
    【天極網家電頻道】說到「椅」,這個字出現的非常早,但開始並沒有「椅子」這個意思。「椅」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樹之榛慄,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詩經·國風·鄘風·定之方中》其桐其椅,其實離離。豈弟君子,莫不令儀。
  • 毛主席周總理席地而坐20分鐘
    1966年國慶節,毛主席擺手制止警衛員搬椅子,席地坐在金水橋上,周總理隨後趕來。錢嗣傑按動快門,捕捉了這一精彩瞬間。    毛主席不讓搬椅子 攝影師被群眾「喝令」蹲下    1966年10月1日晚上9時左右,天安門廣場上空綻放出朵朵絢麗焰花,廣場上成了歡樂的海洋。雖然參加了一天的活動,毛主席依然精神飽滿,神採奕奕。他憑欄遠眺,人群中「毛主席萬歲」的歡呼聲此起彼伏,老人家情緒極佳,沒有和任何人打招呼,轉身離開了城樓向電梯間走去。
  • 古代椅子有什麼講究?中國古代家具文化之椅子文化
    數千年來,中國古典家具始終與社會的政治、文化及人們的風俗、信仰、生活方式等保持著密切的關係。比如中國古代的椅子,它便是中國禮儀和等級名分的象徵。在古代,只有男子才有坐椅子的權利,女子不能坐?古代的椅子,到底有哪些講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古代椅子與中國等級文化早些時候,人們都是「席地而坐」,民間使用家具講究尊卑、長幼、男女。
  • 《電影評論》評《大象席地而坐》:對抗墮落世界
    因此,《大象席地而坐》及其蘊含的種種象徵都不可避免地浸染出一抹悲劇色彩與一股孤獨之感,成為了引人矚目的墓志銘,深切地紀念著這種狂熱的藝術精神,沉痛地悼念著他那戛然而止的生命。 《大象席地而坐》所記述的現代中國與傳統中華民族肖像截然不同——卑遜、堅毅和苦幹的品行仿佛鍍了一層貝克特式暫停的消沉氣息,陷入無止境的絕望之中。因此,影片也與那些採用官方民族敘事手法的國家主流媒體和大部分商業電影中展現的高速向前發展的社會面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大象席地而坐》浸透了深入骨髓的痛苦與絕望,描繪出了一幅由金錢、權力交換和濫用組成的人際互動的世界圖景。
  • 《大象席地而坐》:人生是片荒原
    從2018金馬獎到2020金像獎,無一例外給予《大象席地而坐》殊榮,而導演卻再也看不到這一幕了。三十未滿就踏入了死亡的幽谷,其實滿讓人疑惑的。但看了《大象席地而坐》之後,又仿佛覺得一切都是其來有自。唯一能讓他們興奮的,是去一個叫滿洲裡的地方,看裡頭坐著的一頭大象。滿洲裡當然是隱喻,類似於烏託邦的地方吧,輕盈、自由,人與人和諧相處。而坐著的大象則代表了不肯與世俗妥協的倔強。總之,那是一個與現實世界截然不同的地方,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現實世界裡的學校弱肉強食,愛情不堪一擊,家人之間像敵人般殘忍,而婚姻更是充滿了背叛。
  • 《大象席地而坐》,大家到底看沒看到大象,它為啥席地而坐
    電影《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由胡波導演,章宇、彭昱暢、王玉雯、李從喜等主演的優秀電影作品。在這部的電影的片尾,男主韋布、女主黃玲、老人王金帶著孫女,坐上了開往瀋陽的大巴車踏上了去滿洲裡看大象的旅程。最後一幕,天還未亮。大巴車停下休息,一行人下車開始踢毽子。
  • 致敬胡波《大象席地而坐》:那頭不存在的大象,除了諷刺還有其他
    對比生活中的能量來源也確實如此。我欣賞《大象席地而坐》的誠實,片中人物孬種膽怯,強欺弱的仗勢欺人,為求自保不顧他人的自私。電影幾乎對整個世界沒有一處著眼的美好,呼應著通篇低彩的灰藍基調,沒有耀眼溫暖的光芒,沒有夢想也沒有希望。只有活著的人。當活著成為唯一的能量來源,電影忽然強化了某種日常的習以為常。「我應該要出手制止的。但我沒有。
  • 別人坐過的「熱」椅子,我們能隨便坐嗎?
    這個問題糾纏小編好多年了,表示每次在公交車上佔到座位,都是先半坐,然後等椅子差不多涼了再挪動屁股偷偷往上蹭。一、為毛熱椅子不能隨便坐看了這些說法,三觀要崩塌了大部分人對於「熱板凳」估計有一個相同看法,就是感覺有一種他人的物質附著在上面,內心總會有一丟丟嫌棄。
  • 什麼是「席不正,不坐」?
    席不正,不坐。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晏子出使楚國。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五尺高的小洞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只好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 博物|坐了一個多世紀 你知道這些椅子的來歷嗎?
    被稱為「椅子中的椅子」,從那時候批量生產,長久不衰,到1930年為止已經生產了3000萬把,1867年舉辦的巴黎世博會授予索耐特14號椅子金獎。 這把被稱為「小胡桃木椅」的椅子設計了前大後小的梯形坐面,並覆以皮革,提升舒適感,椅子腿從上到下逐漸變細,減輕了椅子的體量感,前腿下部到後腿上部做了一根支撐,形成兩個三角形結構,很好的固定了椅子的腿、坐面及靠背,輕巧堅固而不拖泥帶水。
  • 如果你習慣盤腿而坐,那麼你一定需要這樣的一張椅子!
    在東南部國家,人們盤腿坐在地板上比坐在椅子上更常見。這不僅是他們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對姿勢也有好處!伊朗設計師Arsalan Ghadimi從他的國家的傳統中汲取靈感,創造了Lunule椅子。以木製框架和皮革襯裡靠墊為特色,這把椅子融合了盤腿坐的傳統。
  • 天下有一把特殊的椅子,只有這種人能坐,別人坐了就會很倒黴?
    現代科技發達了,我們很多人的審美品味發生了改變,以前對於我們國家的電視劇,很多人是愛看的,可是現在,很多人愛看的是美劇,在美劇中有這樣一個電視劇,叫做權力的遊戲,這個權力的遊戲中有一個王權的象徵就是鐵王座。
  • 《大象席地而坐》的影像風格與存在主義思考
    同時,胡波把故事地點從臺灣花蓮搬到了內陸北方的小城,影片基調也傾向於小城灰濛破敗的工業化風格,霧霾、冬日、灰濛的天空成為影片中天氣環境的主要構成元素。這一改編使得大象的意向變得更加抽象與超現實,因為事實上,處於北緯49°的滿洲裡動物園是不可能有大象的,大象是一種熱帶動物,他可能出現在花蓮,但不太可能出現在中國北部的動物園裡。
  • 《大象席地而坐》我們的生活可以不必那麼喪
    在剛剛過去的臺灣金馬獎頒獎典禮上,電影《大象席地而坐》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影片,早在今年2月25日,在第68屆柏林電影節上該部電影便獲得了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論壇單元),並在最佳處女作獎頒發環節被評委特別提及。
  • 從《清明上河圖》上看北宋的椅子
    從畫中看來,看病的女人懷裡還抱著孩子,說不定這家門診可能是兒科。不過那女人似乎坐在長凳上,重點來了,本文重點說的就是椅子。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為宋朝是中國人坐姿的轉折期。在唐宋之前,古人是席地而坐的,即使貴為天子,也是雙膝著地,跪坐在草蓆上。因此有席位、主席、列席等說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了胡床,這是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雙腿垂地而坐。
  • 視界 你家的椅子還只用來坐嗎?
    本屆「為坐而設計」作為北京視覺藝術高精尖中心「生活北京」板塊的項目,緊扣視覺文化構建,打造優良生活品質等要點,建立與國內外相關專業院校及團體聯動機制,通過展覽與論壇的形式,深度探討社會創新視域下設計生活與設計教育的實踐和發展。
  • 工作時最應該坐什麼椅子?
    人的身體進化到現在,和泥腿子原始人相比,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也從來沒考慮到如今我們會沒日沒夜的坐在電腦前。光著屁股撒腳丫子在草原上追野豬,才是我們身體最適應的狀態。但是對於寫字樓的白領們,久坐是很難避免的事情。不管是在辦公室還是在家,我們都要坐著。
  • 《大象席地而坐》:在絕望的廢墟上,開出希望的花
    《大象席地而坐》榮獲第55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劇情長片2項大獎。李安在頒發最佳劇情長片的獎項時說:「想給這位母親一個擁抱」。然後他擁抱了胡波媽媽,成就了全場最動人的一刻。演員譚卓在網上說了這樣一句話:不要急著馴化一切天然的才華。所有人都在為這部影片的導演惋惜。
  • 椅子的由來:胡床到唐朝發展成有靠背、扶手的器物
    椅子原名叫「胡床」,有人說,李白《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就是胡床。其實不然,唐代是跪坐、盤腿坐與垂足坐並行的時代,其中最為特殊的一類就是「床」。在敦煌285窟壁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兩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圖畫;在257窟壁畫中,又有坐在方凳和交叉腿長凳上的婦女;在龍門蓮花洞石雕中也有坐圓凳的婦女。這些圖像都生動地體現出了,在南北朝時期仍被叫做「胡床」的椅、凳已經被仕宦貴族家庭所使用。當時,在寺廟中,胡床又叫禪床,用於打坐。據記載,「椅子」這個名稱,在唐代才開始出現,它的使用也逐漸增多,這時,椅子才從床的品類中分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