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聊QQ、微信,一言不合就表情包雙手奉上,像素太高畫質太好還會被認為鬥圖能力不夠高級。但如果你以為這是90後們的首創未免太天真,在簡單圖像中抽象出高能信息似乎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類似的套路汽車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玩得賊溜。
沒有表情包,沒法走夜路
車燈的故事幾乎與汽車同時誕生。傳說當年卡爾本茨趁著夜色開車回家,前方路況著實黑得讓人害怕,他靈機一動,高舉起煤油燈,歷史上第一輛帶車燈的汽車就此誕生。
重點是,人家開的是奔馳,羨慕。
後來的車燈玩法就多了,比如在車輛前方各插上一根蠟燭再或者煤油燈,加上防護罩以及聚光玻璃,正兒八經的車燈就此誕生。仔細想想,除了車燈供能來源不同以外,這個形式至今沒有改變。
很快到了1905年,情況就高級了很多。工程師用乙炔燈替換掉了當時的蠟燭,亮度是蠟燭的兩倍以上。所謂乙炔燈其實與我們看到的乙炔燈焊槍有點類似,硼矽酸鹽結晶體與水混合產生乙炔,被點燃後發光發熱。當時這兩種物質會被存儲在車中,通過反應產生氣體再導入燈腔內點燃。
硼矽酸鹽結晶體其實有個更通俗的名字叫電氣石,而這套工作原理讓乙炔燈在車輛抖動劇烈的時候,才會反應充分達到最大效果。所以老司機開夜車嫌路面太黑,在車裡抖一抖是有科學依據的。
乙炔燈就這麼被發明出來了,但消費者不是傻缺,乙炔有毒啊!燃燒後車燈燈腔會黑,還超級難清洗,和現在姑娘們的煙燻眼有一拼。
即便如此,「不良」商家們還是把前衛的車主們坑了20多年,直至白熾燈成功登陸汽車。了解歷史的同學這裡可能要打問號,電燈早就發明了,為啥汽車一開始還要點蠟燭?原因是早年沒有汽車沒有蓄電池,最初的碳絲白熾燈抖一抖就斷了,這麼精貴,沒法裝車上。
所以後來的螺旋鎢絲白熾燈級別比什麼蠟燭、乙炔燈高到不知哪裡去了,不過當年主要還是被用在純電動車型上。你沒看錯,差不多一百年前,純電動車概念也已經被工程師們玩爛了。
白熾燈前所未有的高亮度,最終帶來了一個至今仍然人神共憤的問題。這麼亮,會車的行人和駕駛員都被閃瞎眼了,以後怎麼好好的做街坊鄰居?
所以工程師又發明了能夠遠近調節的車燈的燈具,市售的白熾燈頂多兩根燈絲,車載白熾燈可以達到四個。車載白熾燈原理很簡單,通過一個開關切換燈泡內兩組燈絲通電,大功率燈絲組與反射碗搭配獲得遠光燈效果,小功率燈絲組遠離反射碗焦點,角度指向地面。
一盞燈、一個燈泡就解決了所有問題。猜猜這麼高端的玩法是什麼車型?
答案是奔馳SSK。
不會變形,怎麼做表情
幾十年後,廠商們又開始數落白熾燈不好了,原因是鎢絲壽命太短,不夠亮,綜合成本也不夠便宜。重點是他們的工程師發現滷素燈真的很好用。
滷素燈什麼原理這裡就不說了,重點是燈絲壽命翻了整整四倍,極大節省了成本。附帶價值還有高亮度、高色溫,忽悠車主更容易。猜猜這麼高端的玩法是什麼車型?
答案是奔馳350SL R107。而且起手就是分體式結構,所以汽車好不好看,關鍵是成本和設計。
分體式車燈不一定是最好玩的,能動起來的車燈不僅聽起來高科技,還能讓人覺得萌萌噠。奔馳350SL滷素燈開啟的分體式結構車燈只是開始,玩法和創意隨著時間推移變得天馬行空,比如下面這輛保時捷928。
是不是很萌?還有四個眼睛的Cizeta Moroder V16T,表面上看起來像蘭博基尼,打開車燈以後就完全不一樣了。設計師是馬塞羅甘迪尼,這款車型只生產了10臺,最高功率560馬力,從性能到外形上來看,都是個怪物。
類似的玩法還有馬自達MX-5。
除了車燈翻動,其實還有車身翻動的玩法。類似於姑娘的假睫毛,只不過翻動的尺度很大,比如阿爾法羅密歐Montreal。
最終目標是亮瞎眼
玩了幾十年的車燈翻白眼後,工程師又站出來了,表示滷素燈簡直是個弱智,氙氣燈才是未來。這個說法是燈廠奧迪提出來的,理由有三,更節能,成本更低,色溫更舒服。當氙氣燈與自動大燈亮度調節技術結合,夜間會車時就終於不用問候對方親戚了。好了,猜猜這麼高端的玩法是什麼車型?
答案是W210的奔馳E級。
奧迪那個氣啊。在多年後,他們一鼓作氣給Pikes Peak quattro概念車配備了LED車燈,又在CES上發布了雷射大燈,燈廠的名號終於坐實。
論LED單個的亮度其實並不出眾,但一堆LED扎堆,玩法就相當多了。不僅能組成燈組,日間行車燈的設計還能確保車輛安全。更重要的是,還能在表情裡面做表情,這玩法也是沒誰了。
無論未來照射源是雷射還是OLED,主機廠總能找到合適的理由將其迭代。只要能降低成本延長壽命,把大燈玩成表情包的大戲隨時都會上演。也因為電氣化更新速度遠快於機械,身為汽車製造商們才會如此執著於參加電子消費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