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提前有才情的女性,恐怕非張愛玲莫屬,這個被稱為文青「祖師奶奶」的傳奇女性,卻受盡了人間苦楚。
童年悽慘,愛情曲折,晚年悽涼,她的一生,一半像火一樣熱情綻放,一半像雪一樣冰冷寒涼。
01
1920年,張愛玲出生在沒落貴族的家庭,她曾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鴻章。雖然家產優厚,但父親張廷重卻是個「遺少」做派。
張廷重雖有滿腹經綸,卻非常懦弱,接受的是新式教育,骨子裡卻還是老做派,賭博、狎妓、抽大煙都沒落下,和愛玲母親離婚後,還染上了毒品。
愛玲母親黃素瓊和父親門戶相當,是個實打實的新式女性,性子潑辣好強。因不滿父親的遺少作風,母親在愛玲4歲時,就和姑姑張茂淵遠赴歐洲,從此掙脫牢籠,改名黃逸梵。
張愛玲骨子裡的倔強和好強,多半受母親和姑姑的影響。
母親走後,父親更加肆無忌憚,姨太太住進家裡來了。家裡人多嘴雜,愛玲漸漸發覺,很多人更喜歡長得好看的弟弟,而不甚喜歡長得一般,又是女孩的自己。
男女不平等的待遇,讓她敏感的內心,生出些許自卑。童年的的張愛玲,便是在這樣紙醉金迷、父母分離、動蕩不安的環境下長大的。
「出名要趁早」,愛玲3歲便識字, 在私塾讀書,7歲便寫了人生第一本小說,接著第二本,8歲時,寫下了類似烏託邦的小說《快樂村》。
父親也對她的才華頗為讚賞。8歲時,父親失業,帶著她和弟弟回到上海,不久母親也回來了,全家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日子。
但很快就被父母爭吵打破,爭吵的原因,除了父親重新撿起不良嗜好的,還因為張愛玲的教育問題。母親堅持給愛玲新式的教育,父親卻堅持讓她讀私塾。
10歲時,在母親的堅持下,愛玲進入了美國教會辦的,黃氏小學插班就讀。母親這才把她的名字由張煐改為張愛玲,取自她英文名Eiling的直譯。
02
母親回國2年後,對父親徹底失望,兩人離了婚。不久,後母孫小姐進了門,這是個精明能幹、不安分的女人,喜歡熱鬧。
為了展示勤儉持家,她帶了滿滿兩箱舊衣服給張愛玲穿,對此敏感的愛玲感覺非常羞恥,她形容一件暗紅色的旗袍「碎牛肉一般的顏色」。
這使她整個中學時期都籠罩在自慚形穢裡,也是張愛玲為什麼,一生都鍾愛華服的原因。
後母從來不是個省心的人,她挑撥父親與張愛玲姐弟的關係,到後來,姐弟兩都被父親不喜。
張愛玲性格因父親的疏遠和母愛的缺失下,而變得越發的孤僻,她用冷眼看著身邊的一切,用孤傲和冷漠來保護自己。
一次,炮聲吵得她無法入睡,請示父親後,就去母親家住了2周。誰知她回來時剛進家門,就被後母跳起來打了一巴掌,原因是走時只跟父親說沒跟她這個母親說,沒把她這個母親放在眼裡。
愛玲憤怒的想還擊,後母一邊往樓上跑,一邊向父親告狀「她打我,她打我。」父親不由分說就把愛玲打了一頓,邊打邊說:「我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她被父親軟禁在樓下空房了,有半年之久,期間得了痢疾。父親卻不允許請醫生,多虧保姆何幹,忙前忙後,她才免於一死。
這次事件,讓張愛玲「恨死了」父親,童年的一點溫情也喪失了。
母親知道她被軟禁後,理智的託人給她帶了句話,意思是如果和自己過,就不會像在張家一樣錦衣玉食了,讓她想清楚再做決定。
在一個隆冬的深夜,愛玲趁巡警換班,逃出了張家的牢籠,奔向了崇拜又神秘的母親。
03
母親並沒有工作,靠變賣遺產生活,張愛玲來了後,生活便捉襟見肘。萬幸母親很重視她的教育,為了她能考上倫敦大學,以一小時5美元的高額價格給她補習。
當時母親給她兩個選擇,要麼讀書,要麼用這些錢穿著打扮,為嫁人做準備。張愛玲深知自己沒有退路,她不想嫁人,只能好好學習。
她的英文堪稱母語,逃到母親家後,還特意把對父親的恨意用英文寫成文章,發表在《大美晚報》上。
張愛玲最終以遠東區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倫敦大學。恰逢當時歐戰爆發,張愛玲最終還是沒能去倫敦,最終去了香港大學讀中文系。1942年, 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大學停辦,張愛玲未能畢業。
因為張愛玲的到來,母親的生活受到一些影響,比如和男朋友分居,不能打麻將,不能逛街等。母親雖清高不在乎錢,但日子貧苦讓她多少有些埋怨,這樣敏感的張愛玲,感到更加的卑微和仿徨。
年幼時的悲慘經歷,塑造了張愛玲敏感、孤傲、倔強、悲觀、早熟的性格,不僅影響她筆下的故事,還影響她的愛情觀。
04
張愛玲回國不久,初見比自己大14歲的胡蘭成,就談了5個小時,兩人對文學藝術的見地相仿,不覺生出互相欣賞之意。不得不說胡蘭成是懂張愛玲的,他不僅懂的她的作品,還懂得她這樣的女人對愛情的渴求。
相戀後不久,愛玲知道胡蘭成在南京已經有了一妻一妾,但她並不在乎他有家室,他是什麼人,只在乎這個人懂她愛她。
就如愛玲在照片背後寫下的那句:「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半年後,胡蘭成拋下一妻一妾和張愛玲低調的結了婚。胡蘭成許她「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但這段不平等的愛情,也許一開始就註定了悲劇。
胡蘭成先後與護士小周和寡婦範秀美糾纏在一起,同居不夠還結了婚。
張愛玲足夠隱忍,不是不痛,是強裝不在意。這段維持2年多的婚姻,最終以愛玲的一封信告終:
「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早已不喜歡我了的。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時惟以小吉故,不予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了的。」
怕他們生活艱苦,愛玲隨信寄了30萬塊錢,這是他創作的電影劇本《太太萬歲》的稿費。
張愛玲雖然對愛情看得透徹,對人性剖析的一針見血,但終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那樣的才情和聰慧,卻註定輸給了愛情,讓人唏噓不已。
張愛玲像她筆下的林黛玉,敏感、奮不顧身,敢愛敢恨。雖然她最終選擇離開,但這段感情還是成為了一根刺,成為「華麗睡袍裡的蝨子」,伴隨一生。
05
張愛玲雖孤傲卻自卑、敏感、悲觀,生命早期被家人、愛人所傷,給她一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創傷。
晚年的她變得更加的孤寂,獨自孀居幾十年,患了嚴重的心理疾病,最終在公寓裡去世,一周後才被發現。
她是生活低能者,剛開始和母親生活時,她連蘋果都不會削,不認路,不喜社交,基本的生活都很難自理。
母親嘆息的說:「我寧肯當初不去照顧你的傷寒病,讓你死了,也不願你活的這麼痛苦。」母親對她兩年的培訓,依然不能讓她在待人接物時變得遊刃有餘。
在文學藝術上,她是天才,她的那雙慧眼總是在黑暗裡觀察眾人,有經過妙手暢快淋漓的匯聚於筆端。她出世了卻入不了世,對於生活她只是一個旁觀者。
與父親決裂,誤解母親的「嫌棄」,不借錢給貧苦的弟弟,去世時也沒能留給弟弟一分一毫。除了對胡蘭成慷慨,對照顧她的朋友匯報,對待親人和世人她是冷漠的、涼薄的。
張愛玲曾說:「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涼薄,也許只是她的保護色,卻最終沒能保護自己周全。
追根溯源,張愛玲孤傲清冷、倔強好強又敏感自卑的矛盾性格,和她童年父母分離,新舊撕扯,輾轉流離,有很大的關係。童年的傷痛,她用一生去治癒。
這也造就了她的通透的內心,犀利的文筆,一針見血的剖析,造就了她那麼多讓人纏綿悱惻的作品。她從7歲開始寫小說,直到生命的盡頭一直在寫。
寫作是她的生計,也是她的救贖,在書中的世界裡,她才是那個隨心所欲的自己。
她最懂男人,任何男人在她的作品裡,都原形畢露;她對人性的剖析一針見血,讓細微的展露都無所遁形;她時刻想展示自己的高傲與華袍,卻忍不住告訴人們,裡面有蝨子。
這本《張愛玲傳:才華是女人最大的底氣》,寫出了張愛玲堪稱電視劇的人生故事,與她的作品遙相呼應,懂了張愛玲,更加懂得作品中的痴男怨女。
這套精裝《他們謀生也謀愛》,除了張愛玲還有《林徽因傳》、《楊絳傳》,原價119元,現在只要79元。3位讓人敬佩的女子,看她們是如何成就自己、經營愛情的。
關注@傾葉軒 用感性觀察,用理性思索, 在荒蕪的世界,種植希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