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7歲的張愛玲在《天才夢》中寫道:「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蚤子」。沒想到一語成讖,晚年的張愛玲深深的陷入跳蚤的困擾,甚至讓她變有些神經質,不得不搬了180次的家。
1952年,香港大學恢復招生,張愛玲申請去香港學習得到了批准,他從羅湖橋經過,當檢查人員發現她是張愛玲後,對她報以微笑,並很快讓她通過,從此,張愛玲就遠離了大陸,再也沒有回來過,直到1995年病死在美國的一家汽車旅館。
在香港,張愛玲進入了美國新聞處駐港辦事處工作,主要是翻譯一些文學作品,同時也寫一些小說。就是在香港,張愛玲遇到了她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宋淇和鄺文美夫婦。
宋淇算是一個富三代,父親宋春舫是個富商的兒子,早年留學美國,回國後在杭州,青島購置了大批房產,還被胡適聘請到北大教授戲劇,他在青島創辦了一家海洋館,就是現在中國海洋大學的前身。
不過,到了宋淇這一代,財富已經花的差不多了,宋淇到了香港以後除了有些房租收入外,還要自謀生路,他辦過雜誌,拍過電影,做過話劇,做過翻譯,但是都沒有什麼成就。
宋淇之所以能在歷史上留下筆墨,是因為他一直幫助張愛玲在香港出版小說,甚至張愛玲死後留下的作品《小團圓》也是宋淇幫助出版的。
1955年,張愛玲移居美國,進入了麥克道威爾文藝營,第二年的3月份,她在這裡認識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賴雅,這一年張愛玲36歲,賴雅65歲。
賴雅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文學系,研究生畢業於哈佛大學,曾在麻省理工大學任教,之後成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但是賴雅始終也沒有寫出名氣。他曾經結過一次婚,有一個女兒,在女兒出生後不久,他就和妻子離了婚。
此後,他的足跡遍布歐洲各國,一直以編劇為生。他摔斷過腿,中過風,經濟上也非常拮据,整個一個落魄的文藝老男人。張愛玲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他窮途潦倒,年紀比我大得多,似乎比我更沒有前途」,但就是這個老男人,給了張愛玲晚年唯一的溫暖。
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幸的,父親張廷重出身名門,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外孫子,但是卻是個紈絝子弟,花天酒地嗜賭成性,在張愛玲4歲的時候,母親黃奕梵因為不堪忍受丈夫的墮落,出國去了,4年後,回到家中就和父親辦了離婚,隨後再次出國。
所以說,童年的張愛玲幾乎沒有享受到一點的父愛和母愛,他和父親的關係不好,成年後就經常在文章裡醜化自己的父親。
他和母親關係也不好,1957年母親在倫敦去世,去世前,寫信給張愛玲,希望能見她一面,結果張愛玲以為母親缺錢,給她寄去了100美元。結果沒多久,張愛玲真的收到了母親的遺物,裡面有很多的古董,另外就是一張張愛玲的照片,那是她在上海聖瑪麗女校時拍的。
因此,在張愛玲的內心裡,他是渴望一種長輩般的父愛的。張愛玲曾對蘇青說:「我一直想著,男人的年齡應當大十歲或是十歲以上,我覺得女人應當天真一點,男人應當有經驗一點。」
2個月後,張愛玲和賴雅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5月12日,他們突破了朋友的底線,在賴雅的日記裡,有這樣一句話:「去了小屋,一同過夜」。
7月份,張愛玲發現自己懷孕了,她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賴雅。賴雅向張愛玲求婚,但是他卻說:「我們不能要這個孩子,因為我們無力撫養」。張愛玲答應了賴雅,她服用了墜胎藥,親手把那個可憐的嬰兒衝進了馬桶。
婚後的日子,大多數是在照顧賴雅中度過,為了賺錢,張愛玲到臺灣去,為電影公司撰寫劇本《紅樓夢》,但是最終卻沒有達到要求,沒有拿到報酬。就是在這段時間裡,張愛玲寫下了著名的《色戒》。
她和賴雅在一起的日子是清貧和疾病交加的,但確實張愛玲過的最幸福的一段生活。在張愛玲38歲生日那天,賴雅給他做了青豆,米飯和肉,他們一起看了電影。張愛玲說這是她過的最幸福的一個生日。
張愛玲不怕窮但怕沒有愛,所以她極度依戀賴雅,婚後相依為命的日子,貧窮和幸福,全部寫在了《賴雅日記》裡:
「愛玲幫我揉搓後背,帶著對父親的仰慕,真舒服。上床睡覺,她過會兒也睡了,今晚還是暖。」
1967年4月,賴雅去世,他和張愛玲一起生活了11年,他沒有給張愛玲帶來任何的財富,反而成為張愛玲的一種拖累,在生命最後的兩年裡,他幾乎癱瘓在床,是張愛玲一直在照顧他。
但是,張愛玲卻從他那裡得到了愛。此後,張愛玲一直獨居生活,她把自己緊緊的封閉起來,她拒絕一切社交,沒有任何朋友,她有的只有看書和寫作。
在美國,張愛玲只有一個朋友,名字叫林式同。而他也算不上張愛玲的朋友,僅僅算是一個聯繫人而已。
1983年,鄰居家的貓為張愛玲家帶來了跳蚤,這成了張愛玲晚年噩夢的開始。1984年,張愛玲購買了一個二手冰箱,就是在這個冰箱的隔熱層裡有一隻一隻淺棕色中南美跳蚤,讓張愛玲覺得皮膚很癢。
為了躲避跳蚤,張愛玲不得不頻繁的搬家,但是每次搬家,這個跳蚤好像都能跟過來,她在給宋淇夫婦的信中寫道:
跳蚤,變小後像細長的枯草屑。直到1986年9月,這批跳蚤還在,且「每次快消滅了就縮小一次,終於小得幾乎看不見,接近細菌」
為了躲避跳蚤,張愛玲簡化了自己的行李,簡單到領包即走,她在加州的各個汽車旅館裡換來換去,3年的時間裡,她搬了大概180次家。他在給朋友夏志清的信中寫道:
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主要去看醫生。有時候回來已經過午夜了,最後一段公車停駛,要叫汽車
張愛玲變的越來越孤僻,她不接電話,不開信箱,不見客人,吃著快餐食品,不論白天黑夜都開著電視和電燈,還把頭髮給剪成了短髮。
那隻跳蚤就真的那麼頑強嗎?就像一個狂熱的粉絲一樣,一直跟著張愛玲嗎?未必。身上的跳蚤也許早就沒有了,有的只是張愛玲心中的「跳蚤」。
她的好朋友司馬新給他推薦了一個皮膚病的醫生,張愛玲也去那個醫生那裡去看了,他也說了,醫生診斷,她是一種特殊的皮膚敏感症。這種敏感,也許來自於她的抑鬱和自閉。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她自己就是這樣的,因為很早就出了名,所以,他有很多的粉絲,這也成為了張愛玲的煩惱。在美國,甚至有粉絲去翻張愛玲的垃圾桶,嚇得張愛玲趕緊搬家。
張愛玲之所以選擇遠走美國,也是這個原因,她不擅長交際,不願意和人打交道,他希望能有有一個安靜的地方,不被人打擾,獨自一個人生活。
晚年的張愛玲,就是過著這種孤獨的生活,沒有兒孫環繞,沒有親人陪伴,寫作,是她生命的唯一。
1995年9月8日,中秋節的前一天,汽車旅館的老闆打開了張愛玲的房間,他發現張愛玲躺在牆邊的行軍床上,穿著整齊,儀態安詳,桌子上的燈還亮著,但是張愛玲已經沒有了呼吸。這一年,張愛玲75歲。
汽車旅館的老闆打電話給林式同,這是張愛玲在美國唯一的聯繫人。
隨後醫生也趕到了汽車旅館,他們發現,張愛玲去世至少有一個星期了,地上到處都是紙巾。他們發現了張愛玲的遺囑,上面是這樣寫的:
第一,我去世後,我所有的一切都留給宋淇夫婦。
第二,我的遺體請立即火化,不要舉行任何儀式,骨灰撒到荒蕪的地方。『
第三,我委任林式同為遺囑執行人。
最終,林式同完全按照張愛玲的遺囑,把她的骨灰撒到了太平洋裡,把她遺留下來的手稿《小團圓》《少帥》《上海閒遊人》《描金鳳》以及她在美國的2.8萬美元存款,全部轉交給了宋淇夫婦。
按照張愛玲的想法,她是要把《小團圓》銷毀的,但是宋淇夫婦考慮了很久,還是決定出版了,因此,我們才得以了解到張愛玲晚年在美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