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egebaihui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煐。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在這裡,張愛玲遇見了她的第二個丈夫edinand Reyher賴雅先生。賴雅比張愛玲大三十歲,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被發現的時候她已經過世一個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為她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後,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逝世一星期才被人發現,不管原因如何,這種離開世界的方式正印證了她自己寫過的語言「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那張愛玲的泥沼又是什麼?或許只有她本人知道了,讀她的作品總感到悲涼,知道她的身世後,又總覺得悲涼的文字或許就是她的泥沼了。她孤身一人老去時,那些文字與兩段婚姻便是她所有的回憶了吧!
紅玫瑰是張愛玲為胡蘭成開過最豔麗的花,胡蘭成欣喜驕傲,卻終於是不肯付出真心來對待她,不知道是張愛玲愛的太過熱情把胡蘭成嚇壞了,還是愛的太倔強那玫瑰的刺總是想將胡蘭成扎傷,或者特別想看一看他流血的樣子,以此來試探胡蘭成待她是否也如她一般持久永恆願意流著鮮紅勇敢的保護她;因為她認為愛情就應該是這樣子的
每一個女子的靈魂中都同時存在紅玫瑰和白玫瑰,但只有懂得愛的男子,才會令他愛的女子越來越美,即使是星光一樣寒冷的白色花朵,也同時可以嬌媚地盛放風情。
但是她錯了,胡蘭成的溫暖只給他自己,那白色玫瑰永遠是寒冷的是屬於張愛玲自己的,想讓胡蘭成從心底激發溫情去呵護她揣摩她的心思,並不是胡蘭成不懂而是他根本就不願意,因為那對他來說,太累太累了。而胡蘭成很懂得如何撬動女人的靈魂,張愛玲對胡蘭成超越愛情的迷戀是難以自拔的,或許明知道得不到,才使張愛玲很想要,男追女的愛情模式根本就是張愛玲所期盼的,她將自己的情感揮霍在胡蘭成身上成了愛情狂想症根本無法停下來!如她所說一遇到愛情自己就變成了普通的一粒塵埃,一朵桃花,再也高貴不起來,如她的句子一般
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頭,血濺到扇子上,就這上面略加一點染成一枝桃花。
她愛的很倔強,如她的個性一樣,而胡蘭成卻成了愛給他撓痒痒的蝨子,恰到好處的總是讓張愛玲看透卻恨不起來,她不要孩子,胡蘭成也養活不了他,所以她要好多好多的愛,但是桃花只屬於春天那麼餘生呢?
到了美國碰到了賴雅,比自己大三十歲,個性豐富多彩,知識包羅萬象,處事豪放灑脫,有很高的文學才華,這些滿足了張愛玲成熟以後對生活的所有想像,賴雅又能像父親一樣關心自己,本來可以為一生畫一個完美的句號,可就是由不得她,或許張愛玲炙熱的心從來都沒有成熟過,對於婚姻愛情的選擇總是那麼的倉促欠缺考慮,她的個性也不想與任何人商量自己的決定,賴雅身體很不好,結婚後享受不到生活的快樂,卻是一直在拖累張愛玲,他需要的不是妻子,而是能照顧自己的年輕保姆,可惡的是還沒錢,這位保姆賺不到工資就罷了,還的為他花錢,張愛玲其實很好懂,早就被賴雅看穿了,張愛玲是會照顧到自己直到心跳結束的那一天,對賴雅來講是春天,而張愛玲卻走入了寒冷無依的冬天,她一直在證明自己愛的純白
能夠愛一個人愛到問他拿零用錢的程度,那是嚴格的實驗。
真不知道她是被賴雅綁架了,還是被胡蘭成洗腦了倔強的個性造就了她悲涼的餘生,或許她只相信
太劇烈的快樂與太劇烈的悲哀是有相同之點的----同樣地需要遠離人群!
那選擇遠離人群的結果又是怎樣的呢?是回憶,思念,整理過去了吧!她越是回憶越是不堪,越是回憶越是後悔,越是整理越是心亂;在美國一個人生活,那種孤寂的生活或許我們能感知一二,卻不能感同身受,那一定是一種煎熬,是想念一隻蝨子而他此刻卻躺在別人的懷抱裡微笑,蝨子有自己溫暖的避風港個,而張愛玲此生卻一直是擺脫不了狗漢奸了,餘生的成熟與年輕為愛的執著相比,愛情就像一粒沙子,經過漫長的廝守,一個忍得了疼痛願意付出,一個不離不棄享受彼此溫柔的呵護,那愛情才可以變成一粒珍珠,典雅高貴起來,很顯然蝨子不願意,那自己寫過的作品就如一件件華麗的袍子,對老去的張愛玲來說該是有多麼的累贅!
她不停地搬房子,因為有蝨子,本地的打死了,蝨子是外國的,無論用什麼藥也死不了,她只能躲,怕陽光照不進來,:蝨子就在她頭髮裡亂竄,屋裡不定什麼時候就能看見肥胖的蝨子衝著她咧嘴笑,這該有多麼的諷刺;事實上,張愛玲為此尋了醫生好多次,醫生都說並不是蝨子在搗亂,她的家裡身上並沒有那東西,是不是思維混亂了「妄想症」就不得而知了,已經遠離人群的張愛玲,在等待生命之花的凋零,她悄悄地走了。骨灰被撒入太平洋。或許如她自己的句子一般
如果情感和歲月也能被輕輕撕碎,扔到海中,那麼,我願意從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語,我愛聽,卻不懂得,我的沉默,你願見,卻不明白。
張愛玲,倔強的個性與悲涼的餘生,怕蝨子是得了老年妄想症,還是病死?還是依舊在思念胡蘭成?還是想擺脫自己不幸的一生呢?還是追憶成傷,自殺的呢?
【我是作者,與您一起體會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