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晚年頻繁搬家背後真相,張愛玲晚年被「蝨子」纏身而亡

2021-01-10 舊時風月滿花城

張愛玲晚年頻繁搬家背後真相,張愛玲晚年被「蝨子」纏身而亡

張愛玲當然是一位無與倫比的小說家。作為一個足以精神不朽的女人,她的人生卻又是極其不幸的。尤其是晚年,風塵驅人,遠託異國,飽霜飫雪,老景悽涼,每每讓喜歡她的讀者都感內心惶惶,倍覺壓抑。「慧極必傷,情深不壽」,這是中國的一句古話,它的大意是:人若太聰慧,反而會受傷;用情若太深,往往傷身、活不長久。

天才作家張愛玲的一生,大約可以用「慧極必傷」四字形容。主張「出名要趁早」的張愛玲,在18歲時寫的《天才夢》裡曾寫到:"生命像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讓張愛玲沒有想到的是,她竟一語成讖:晚年的她,一直在受一種類似於蝨子的蟲子的困擾,這困擾,甚至將晚年的她折磨得幾近入魔。

張愛玲晚年,老覺得自己的住處有跳蚤蝨子什麼的,這種敏感到了別人無法想像的地步。比如說她看見信箱裡有一隻蟲子,就立即要搬家。她自己也知道「三搬當一燒」,很多東西不得不丟棄,但是,沒辦法,她寧可拖著羸弱之軀四處奔波流離,也不能夠與跳蚤共存。

即使不搬家,她也是沒完沒了地跟跳蚤蝨子們鬥爭,她不停地剪頭髮,怕頭髮稍長日光燈照不進去,看不到蝨子,後來乾脆把頭髮剃掉,遺物裡就有好幾頂假髮。這些蝨子甚至一路追擊她,她寫臺灣印象時,也特別提到了跳蚤,引得當地文人小小地不滿。有醫生認為,張愛玲晚年所患的皮膚病是「妄想性蟲爬」,這是一種精神病。

1995年9月1號或者2號,張愛玲洛杉磯羅契斯特街的一所公寓裡病逝了,終年75歲,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她的遺體是在9月8號被發現的,據法醫推斷去世時間在一周之前。一代風光無限的才女就如此悲涼離世了,她的手拎袋裡還有一部未完成的手稿《小團圓》。

張愛玲去世之前好像就已經有了大限將至的感覺,她將重要的證件歸置在一個袋子裡,放在門口,自己身穿一件紅褐色的旗袍,下面墊著一張灰藍色的毯子,安然的躺在床上,出奇的瘦。張愛玲還有一份遺囑,是在1992年便立好的了:

1992年2月14日,張愛玲在美國洛杉磯立了一份遺囑,內容十分簡單,只有三項:「第一,我去世後,我將我擁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給宋淇夫婦。第二,遺體立即焚化——不要舉行殯儀館儀式——骨灰撒在荒蕪的地方——如在陸上就在廣闊範圍內分撒。第三,我委任林式同先生為這份遺囑的執行人。

」林式同是一位土木工程師,當時生活在洛杉磯,受朋友文學評論家莊信正之託照顧張愛玲,他並非文學圈中人,對張愛玲幾乎不知,這種隔膜反而讓他成為了張愛玲去世前接觸最多的一個人。張愛玲離群索居,晚年與外界幾乎沒有接觸,幾度搬家,也都是通過林式同的援手,讓他做遺囑執行人似乎理所應當。

1995年9月19日,張愛玲的遺體於洛杉磯玫瑰崗火化。9月30日,也是張愛玲75歲的生日,林式同依從遺囑的要求,和三五友人將她的骨灰與紅白玫瑰花瓣撒向了太平洋。一代文學大家就此長眠於太平洋的海浪之中……

相關焦點

  • 張愛玲晚年心病纏身,因蝨子搬家180次,逝世一周才被發現
    小時候的缺愛,導致張愛玲長大後遇人不淑,造成婚姻的不幸,及至到了晚年,張愛玲遠赴異國晚景悽涼,讓無數喜歡她的讀者所心碎,然而在此又不禁產生一個疑問,張愛玲晚年時期,為什麼會頻頻搬家,難道是得了什麼疾病嗎?張愛玲不僅在晚年時搬家不斷,甚至在臨死前,也要換一個住處,有人曾經統計過,她幾乎每周都會搬家,在短短的三年多時間裡,搬家次數高達一百八十多次。
  • 晚年張愛玲多種疾病纏身 因懼怕跳蚤不斷搬家
    張愛玲曾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沒想到竟一語成讖,成了她自己人生的完美註腳。  《蚤滿華袍:張愛玲後半生》載,張愛玲出走美國後,她在異鄉步履漂泊,不得不忍受經濟的窘迫,照顧癱瘓的丈夫,輾轉於不同的城市尋求安身之地,曾經的榮耀與聲名都成了過眼煙雲。殘酷的生活剝離掉了一切浮皮,把她還原成一個最樸素的寫作者的形象,幾乎要將她打倒。
  • 張愛玲3年搬家180次,表面稱躲蝨子,其實是在躲這個無情的世界
    人生是一襲華麗的旗袍,裡面爬滿了蝨子。—張愛玲作為民國的鼎鼎大名的才女,張愛玲當然是中國文學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可是光彩豔麗的她在晚年卻頻頻搬家,甚至達到了幾百次次!有人猜測是因為皮膚病過敏所以一直搬家找適合的住所,懂她的人才明白這是她的一種心酸。
  • 張愛玲晚年頻繁搬家僅僅是因為跳蚤?因為跳蚤,更因為心靈創傷
    張愛玲曾經在給文史學家夏志清的一封信中寫到:「我這幾年是上午忙著搬家,下午忙著看病,晚上回來常常誤了公車。」這個用文字堆砌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王國的女人,從1984年到1988年這幾年時間中,她幾乎每隔一個星期便會搬一次家。
  • 張愛玲:晚年被跳蚤困擾搬家180次,孤獨中去世,骨灰撒太平洋
    1937年,17歲的張愛玲在《天才夢》中寫道:「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蚤子」。沒想到一語成讖,晚年的張愛玲深深的陷入跳蚤的困擾,甚至讓她變有些神經質,不得不搬了180次的家。張愛玲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他窮途潦倒,年紀比我大得多,似乎比我更沒有前途」,但就是這個老男人,給了張愛玲晚年唯一的溫暖。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幸的,父親張廷重出身名門,是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外孫子,但是卻是個紈絝子弟,花天酒地嗜賭成性,在張愛玲4歲的時候,母親黃奕梵因為不堪忍受丈夫的墮落,出國去了,4年後,回到家中就和父親辦了離婚,隨後再次出國。
  • 為逃避跳蚤,張愛玲晚年不斷搬家,最後住旅館還要天天換房間
    張愛玲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人交往。晚年的張愛玲,過著深居簡出的日子,就連住所地址和電話號碼也鮮為人知。她還極其愛乾淨,晚年為了躲避跳蚤,不斷搬家,甚至後來住進了旅館。張愛玲晚年時,慘遭「蟲患」。跳蚤在張愛玲身邊無處不在。跳蚤一步一步將張愛玲的內心防線擊潰。她痛苦過,反抗過,也絕望過。張愛玲變得越來越孤僻,越來越難以近人,越來越封閉。她的心病也越來越嚴重。
  • 晚年張愛玲:平均每星期搬一次家,她是病了還是在躲什麼?
    這個所謂腦子有問題的女人,就是民國時期最特立獨行,為了愛情不顧一切,才華橫溢的四大才女之首張愛玲嗎?就連曾採訪過晚年時期張愛玲的臺灣作家水晶,也寫過一篇文章《張愛玲病了》。那麼,少女時期便成名的張愛玲,晚年到底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她的人生,是否離開胡蘭成後便戛然而止,像璀璨的煙花燃放過後,只剩下一片灰燼?
  • 一向精緻的張愛玲,家中卻出現跳蚤,頻繁搬家還是因跳蚤而死
    張愛玲是大家眼中的曠世才女,雖然在我們的印象中她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論到精緻她當時數一數二的存在。即使一生之中經歷過不少窮苦,但始終活得十分精緻。一向精緻的張愛玲,家中卻出現跳蚤,頻繁搬家還是因跳蚤而死。
  • 張愛玲:倔強個性與悲涼餘生,怕蝨子是妄想症?那是否疾病而亡?
    她愛的很倔強,如她的個性一樣,而胡蘭成卻成了愛給他撓痒痒的蝨子,恰到好處的總是讓張愛玲看透卻恨不起來,她不要孩子,胡蘭成也養活不了他,所以她要好多好多的愛,但是桃花只屬於春天那麼餘生呢?她越是回憶越是不堪,越是回憶越是後悔,越是整理越是心亂;在美國一個人生活,那種孤寂的生活或許我們能感知一二,卻不能感同身受,那一定是一種煎熬,是想念一隻蝨子而他此刻卻躺在別人的懷抱裡微笑,蝨子有自己溫暖的避風港個,而張愛玲此生卻一直是擺脫不了狗漢奸了,餘生的成熟與年輕為愛的執著相比,愛情就像一粒沙子,經過漫長的廝守,一個忍得了疼痛願意付出,一個不離不棄享受彼此溫柔的呵護,那愛情才可以變成一粒珍珠,典雅高貴起來
  • 張愛玲從母親家回來,後母抬手就1巴掌,父親: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童年悽慘,愛情曲折,晚年悽涼,她的一生,一半像火一樣熱情綻放,一半像雪一樣冰冷寒涼。011920年,張愛玲出生在沒落貴族的家庭,她曾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鴻章。雖然家產優厚,但父親張廷重卻是個「遺少」做派。張廷重雖有滿腹經綸,卻非常懦弱,接受的是新式教育,骨子裡卻還是老做派,賭博、狎妓、抽大煙都沒落下,和愛玲母親離婚後,還染上了毒品。
  • 她比煙花更寂寞:沒有童年的張愛玲
    所以,從張愛玲的作品去揣摩她的所思所想未免有失偏頗,不如從她的生平諸事中一覽其人。在《張愛玲:才華是女人最大的底氣》一書中,作者安雨用細膩的筆觸以一篇篇散文點墨似的概括了張愛玲的人生際遇。張愛玲的才華令人仰望。二十來歲的時候,她已經用才華震驚了小說界。即使在她去世多年後,她留下的作品依然不乏擁躉。才華橫溢,這般溢美之詞之於張愛玲絕無半分過譽。
  • 張愛玲用五句話寫儘自己的一生
    ——《天才夢》 對於張愛玲來說,家或許是「一襲爬滿了蚤子的華麗的袍」。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麥根路一幢沒落貴族的府邸。這裡是張愛玲的第一個家。 與張愛玲同時代的作家,沒有誰的家世比她更顯赫。
  • 幾分真實幾分誤讀:重談張愛玲的舊小說習氣、男女之情和自傳式解讀...
    此處他借用了悲劇(tragedy)與整體真相(whole truth)的區分來闡明這種洞察——悲劇講的是藝術家從人類整體經驗裡孤立出單獨的因素,而整體真相的藝術家必須照顧到經驗的全部。 以迷醉生命的視角來看,張愛玲確實是一位關注整體真相的藝術家。在更能體現個人志趣的散文集《流言》裡,張愛玲表現出了對人生強烈的好奇心以及樂意享受人生樂趣的意願,甚至宣稱自己是個「俗人」。
  • 張愛玲弟弟為何遭家人冷落?英文遺作《雷峰塔》流露情節讓人寒心
    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晚年張子靜 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是一個悲劇人物他生於1921年,比張愛玲小1歲。童年時的張子靜很俊俏,因此惹得張愛玲嫉妒弟弟的「美貌」:「我的弟弟長得很美而我一點也不。從小我們家裡誰都惋惜著,因為那樣的小嘴、大眼睛與長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臉上,簡直是白糟蹋了。」有一次父親訓斥張子靜,結果張愛玲委屈地哭起來,跑到浴室裡閂上門,說道:「我要報仇。」那時的張愛玲,也有同胞情誼的真摯流露。但隨著年齡增長,張愛玲與家人的關係越來越淡漠。
  • 才女三毛與張愛玲: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對於張愛玲來說,幼年的生活是一座牢籠,她想要逃脫。母親總是來了走,走了來,到最後和父親決裂。她與繼母的關係更是糟糕到透頂,最後不得不離開那個千瘡百孔的家。三毛與張愛玲相比,還算是比較幸福的。畢竟父母愛她,愛到了極致。只是敏感的三毛,被老師踐踏了自尊,青春成了她的噩夢,雨季變成了黑白。幼年的她們沒有玩伴,在暗夜裡,唯一的救贖就是書籍。
  • 死前被跳蚤折磨,一絲不掛,張愛玲為何在美活得像狗,仍不肯回滬
    ——張愛玲這句經典的句子出自張愛玲的《天才夢》。1939年,那時候的張愛玲只有19歲,卻寫出了這樣一句如此深邃老道的話語,似乎與她的年紀格格不入。回到上海之後,胡蘭成想通過蘇青拜見張愛玲,可蘇青告訴他,張愛玲從不輕易見人。但是胡蘭成不甘心,遂向蘇青要了張愛玲家的地址,親自前往拜訪。好不容易從蘇青那裡要來地址後,胡蘭成喜不自勝,迫不及待地前往,不出蘇青所料,果然被張愛玲拒絕了。
  • 張愛玲愛他如命、亦恨其入骨,晚年孤獨病逝公寓,源頭也皆繫於此
    提起民國時期的四大才女,林徽因是圈粉最多的,然而,若說起影響最為深遠的,那莫過於張愛玲了,上世紀90年代,大陸掀起了一陣張愛玲熱,已經前往大洋彼岸定居的張愛玲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的偶像。母親希望張愛玲能夠做一個優雅的大家閨秀,然而張愛玲卻不願意,母親的那句我寧願看到你死也不願看到你活著,徹底傷透了張愛玲的心,後來在母親給出的要麼嫁人,要麼讀書的選擇中,張愛玲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讀書。
  • 張愛玲在美國的艱難歲月 天天忙的 "像只狗一樣"(圖)
    貫穿張愛玲書信中的一個重要話題,就是經濟的困窘。張愛玲關照賴雅如何節省每一筆開支,以竭力維持生計。   84封信札,內容涉及張愛玲在美國找工作、搬家、收集資料等許多方面,令人再一次關注張愛玲赴美後的生活狀況……   「天天上午忙搬家」   1955年,張愛玲從香港移民到美國。就在這一年,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說《秧歌》在美出版。翌年她到麥道偉文藝營寫作。可是,她的第二部英文小說沒有《秧歌》的好運。
  • 張愛玲誕辰百年|走進她比煙花更寂寞的後半生
    這些往來信件在一次次搬家中遺失了許多,夏志清先生多方尋找後,幸運地留存下108封,收錄在《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一書中,成為了學者研究張愛玲的重要資料以及無數「張迷」追憶張愛玲後半生的證物。夏先生所著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對以前被忽略的作家錢鍾書、沈從文、張愛玲等人給予了高度評價。張愛玲的《金鎖記》被他稱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 張愛玲32歲港流浪美國,去世後才被發現,自稱:活的「像只狗」
    但在這些才女中,其中張愛玲是近些年來被人推崇的一位。1952年,32歲的張愛玲離開大陸,到香港大學繼續學業;1955年,張愛玲以難民身份來到美國,借住在紐約救世軍辦的慈善性質的女子職業宿舍。1956年,36歲的張愛玲在美國與65歲的賴雅相遇,賴雅的年紀都可以做她的父親,平日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只得依靠救濟金生存,不僅窮困潦倒、負債纍纍,年老體衰的他還拖著一身疾病,光是負擔他的醫藥費便是一件艱苦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