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蚊子等對人類有害的生物絕種,是一個通俗的說法,學術的說法是「基因驅動」。「基因驅動」是從地球上完全抹去一種生命,讓它們不再有資格與人類和其他生物共存於地球,比如蚊子傳播多種疾病,就用基因驅除的方法讓蚊子絕種。
近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會議上,各國否決了一項暫時禁止釋放攜帶基因驅動生物體的提議。雖然CBD的決議是拒絕暫停這類研究(即可以從事這類研究),但國際社會有人提出「禁止釋放攜帶基因驅動生物體」,就表明有人感受到了基因驅動生物體對生態的威脅和潛藏的危機,因此要求限制基因驅動。現在,這一決議正在國際上發酵,引發了反對者和支持者的PK。
基因驅動是基因工程技術的一種,目的是讓修改後的基因(基因突變)在目標群體內迅速傳播,從而讓一個種群和物種由於絕育而完全滅絕。CBD會議中提到的釋放攜帶基因驅動生物體最典型的例子是蚊子,是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進化遺傳學家奧斯汀·伯特(Austin Burt)領導的瘧疾研究項目,計劃最早於2024年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測試攜帶了被修改基因的蚊子,目的是讓蚊子絕育,從而根除蚊子傳播的瘧疾。
基因驅動可以將特定基因遺傳給99%的後代,常規基因的遺傳率則只有50%。利用基因驅動將「自毀基因」(不育基因)引入蚊子的DNA中並遺傳下去,就能讓蚊子絕育。奧斯汀·伯特的團隊已經將dsxFCRISPRh等位基因引入甘比亞按蚊(Anopheles gambiae)體內,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結果,在實驗室中讓這一蚊子種群完全崩潰,達到了「種族滅絕」的目標。
基因驅動提出的問題是,人類在演化中掌握了尖端和有力的武器後,是否可以滅絕其他動物?
人類可以決定其他動物的生死當然有充分理由。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表明,蚊子是世界上殺人最多的動物,每年高達72.5萬人,僅次於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殘殺。而且,蚊子還傳播乙型腦炎、登革熱、黃熱病、基孔肯雅熱、絲蟲病、黑熱病、昏睡病等嚴重疾病,加上這些疾病所奪去的生命,蚊子每年至少導致100萬以上的人死亡。因此,站在人類的立場上,滅絕蚊子完全有理由。
不過,按照演化的規律——隨機、適者生存和平衡等來看,地球上每一種生物的出現和存在都有其理由,即便人類具有滅絕其他生物的能力和力量,也無權去滅絕一種生物。除了每一種生物出現於地球上的終極理由,即生物多樣性外,還因為地球生物系統之間相生相剋、相聯相關甚至唇亡齒寒。
試想,如果蚊子滅絕了,以蚊子為食的青蛙、蜘蛛和鳥類也都難逃一劫,它們的上一級生物如蛇、鷹隼等也可能減少和消亡,最終厄運將降臨到人類頭上。這樣的一損俱損的後果,有很多是人類難以或無法預料的,只有在災難發生後才會知道後果。
也許,某種生物的滅亡不會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但勢必影響地球的生態。正因為如此,已經有人反對有關基金對伯特團隊基因驅動生物體研究項目的支持。如果支持滅絕蚊子,也就有相同的理由滅絕其他生物,如因為蝗蟲吞噬農作物,因為鱷魚難看和傷人,都可以把它們滅絕。而且,對於鼠類的基因驅動滅絕現在也獲得了有效的結果,也有研究人員正在試驗將其用於現實中的老鼠滅絕,以控制鼠害,保護人和作物。
不過,如果消滅了它們,地球生態會怎樣,可能是誰也無法回答和解決的問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釋放基因驅動生物(如蚊子)應充分評估其風險,並應諮詢可能受這種釋放影響的當地社區和土著群體,或者由當地人來決定是否在自己的土地上進行基因驅動試驗。
即便這樣,做出這種決定也是一種兩難。另一方面,也可以做出比較理性的決定,可以控制有害生物,但是不必讓其滅絕,讓地球保持原汁原味的生物多樣性和多種基因。
本文來源:北青網-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 王鳳枝_NT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