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貝娜事件"引發新聞倫理爭議 記者怎樣報導死亡

2021-01-20 人民網

原標題:「姚貝娜事件」之問:記者怎樣報導死亡(圖)

  歌迷在醫院門口獻花悼念姚貝娜

  1月16日下午,歌手姚貝娜因病不治去世,而最先報導姚貝娜去世消息的南方一家報紙,因被曝出三名記者為搶獨家偽裝成醫護人員潛入太平間拍攝的行為也陷入爭議。該事件隨即引發了軒然大波,有關媒體倫理的討論也在網絡引發口舌交戰。昨日,華誼音樂發表聲明稱,將對此事保留法律追訴的權利,與此同時也強調,華誼和姚貝娜家人並未授權任何人設立姚貝娜基金。

  昨日,一篇文章在網絡流傳,講述了三名記者跟隨眼科專家姚博士進入太平間,欲在手術中拍得摘取姚貝娜眼角膜全過程的獨家照片。在場的有華誼音樂的總經理袁濤和姚貝娜的家屬,當時他們以為是醫生助理,並沒在意。沒想到開始要手術時,記者拿出相機手機拍攝,現場的人全都愣住了,並最終導致了爭吵。

  雖然涉事記者所在的報紙並沒有對此事做出回應,但援引當天其他在現場記者的敘述,事實與傳聞出入不大。據描述,當時,在現場的其他記者聽到太平間裡傳出爭吵聲。「姚博士(臨床醫學博士、深圳市眼科醫院角膜及眼表病區主任)帶著助理進去做眼角膜摘除手術,要做手術的時候,助理掏出相機想拍照,家人發現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助理還拿相機,當時袁濤也在,強行讓他們刪掉所有照片才讓出去。」

  華誼音樂、姚貝娜生前的助理張先生也證實了此事,他稱:「無言以對,我也不知道怎麼形容這件事,頭條你搶到了,圖片你拍到了,然後呢?你們的人性呢?你們在記錄不幸,更在製造不幸……」。

  昨天下午16日35分,華誼音樂官方發布聲明稱:將持續關注該事件的進展並對南方的這家報紙及醫生保留法律追訴的權利,希望對逝去的貝娜及關愛貝娜的家人與朋友有一個交待。此外,姚貝娜家人及所屬公司從未授權成立姚貝娜光明基金基金項目,更未授權以此基金名義向公眾募捐。華誼此後表示,他們將不會再對此事進行評論,一切交由法律。而昨天,涉事的這家報紙對此事未有公開回應,僅在社交網絡發布,「在眾聲喧譁之中,請讓我們安靜地為姚貝娜誌哀。」。

  據悉,1月20日9:30,姚貝娜遺體告別會將在深圳市殯儀館大禮堂舉行。

  媒體倫理大討論:報導名人死亡,記者該怎麼做?

  這一網文一經傳播,加之之前媒體的表現,隨即有關媒體倫理的討論在網絡引發口舌交戰。記者面對姚貝娜病重的消息,該不該去醫院守候打探消息?該以何種方式採訪悲傷中的家屬?以及如果屬實,冒充醫生助理去拍攝死者照片是否有違行業底線等等,都成為網絡討論和辯論的焦點。

  在門口等消息錯了?

  姚貝娜去世後,她生前所在醫院有位自稱淼哥的人在朋友圈發了一條消息:「休息區坐著若干和平素不同表情的人,小夥伴們告訴我:這些是記者,等待著報導某位名人的消息。淼哥莫名地想到了禿鷲,醜陋的外表下一顆貪婪的心,毫無憐憫地盯著死去的獵物,就等第一時間撲上去。……她的親人在門口痛不欲生,她的醫生在門內徹夜奮戰,她本人也在和死神做鬥爭。與此同時,某些記者守在旁邊,就為了滿足獵奇者的新鮮感。他們在等什麼消息不言而喻,可病人、家屬、醫生的感受你們想過嗎?」此後,一篇署名為《記者們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昨天隨即幾乎刷爆了朋友圈,「時至今日,那隻貪婪的禿鷲還未離開,它變成了一個個記者,虎視眈眈地盯著你,我,他,所有人。有人說,世界總有人不幸,記者只是記錄不幸。但是我覺得,有些時候,記者在記錄不幸的同時,也在製造新的不幸。」。

  此文一出,隨即不久就有幾篇長文相繼發出,以從業者的角度對其提出了不同看法。

  一位署名為GOOD說的特稿記者撰文《姚貝娜生前醫院的那個醫生淼哥:我就是你嘴裡的那種「禿鷲記者」》寫道:記者守在姚貝娜病房的門口首先是因為她是一個公眾人物,公眾人物跟普通老百姓不一樣,她的一切外界都想知道,包括病情。既然發布了消息,記者就必然會到場。這個方案經紀公司和家屬有沒有商量過記者不負責檢驗,記者就知道,有了線索我們就得去。GOOD通過自己的經歷談到「記者不是冷血動物,我也曾跟採訪對象一起流淚,採訪一起冤案的母親,她一邊說,我一邊默默流淚,19歲的大兒子「啪」的一槍就崩了,誰能受得了?但再怎麼樣手裡的筆也不能停,我們的報導就是為她兒子伸冤的動力。回去寫稿的時候,我要收起情緒,冷靜地陳述,每一個記者都是這樣做的,所以讀者只能看到記者冷若冰霜的一面,因為職業要求我們客觀,不受外界幹擾,不受情緒左右。」

  而本市一位曾經出入戰地的記者也在微信談到,如果《記者們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這篇文章的觀點成立,那麼戰地記者就是沒人性的,那麼社會新聞記者就是狼心狗肺的,那麼當年報導了孫志剛案最終使得收容遣送制度被廢除的記者,是不道德的。這個悖論是如此的明顯。

  與此同時,記者陳博的撰文《每人都有15分鐘站上道德高地罵記者》也被廣泛轉發,其中坦言:「能時刻扮演好公眾形象和寫稿大牛,這是記者的本職,無關情懷。我有時候想,如果姚貝娜病逝時,全國媒體都靜默呢,都迴避呢,這對她才公平嗎?目前見報的稿子,有很多潑髒水的嗎?」

  把媒體比作「禿鷲」不妥當

  《新聞記者》主編劉鵬昨天在接受採訪時談到,「網絡上一些把記者或媒體比作『禿鷲』的說法,其實並不妥當。其實來自新聞史上的一個經典案例:1994年,黑人攝影師凱文·卡特拍攝的作品《飢餓的蘇丹》,一個奄奄一息的小女孩伏在地上,一隻巨大的禿鷲站在她旁邊,等待她的死亡。這幅頗具震撼力的照片獲得當年的普利茲新聞獎,但是巨大的榮譽和批評同時而來,人們質疑攝影記者,為什麼不去幫幫那個小女孩?幾個月後,他自殺了,只留下一張字條:『真的,真的對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遠遠超過了歡樂的程度。』這個事往往作為批評記者只顧搶新聞,喪失了人性的典型案例。但實際上這是一個誤會。當時的蘇丹陷入戰亂、貧窮和飢餓,這都不是一名記者能解決的。對凱文不應該要求更多。而且,凱文在拍好照片後,趕走了禿鷲。他的照片發表後,更是引起全世界對蘇丹問題的重視。通過記者、媒體的報導,揭示社會問題,並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這是更高意義上的道德。另外,凱文自殺前,患有嚴重的抑鬱症,他的自殺也不能說與拍攝這張照片有簡單的因果聯繫。將錯就錯的比喻,很可能將記者這個職業、這個群體『汙名化』。」

  「大批記者圍在病房外面,等待消息,也不能簡單說是等待死亡,也許,等來的是病情好轉的喜訊。他們只要沒有表現出幸災樂禍的心態,只要沒有幹擾醫生的治療、病人的休養,都可以看作是記者的職責,無可厚非。但是,在類似事件的採訪中,也有一個一定要遵循的原則,就是避免侵擾悲痛,英文叫intrusion intogrief ,這是一項國際通行的新聞職業道德原則。」劉鵬提出的所謂侵擾悲痛,就是記者在採訪不幸事件時,不應該因為自己的採訪造成或加重當事人的悲傷和痛苦。「最常見的就是事件發生後,死難者家屬悲痛欲絕,這時一群記者衝上去咔嚓咔嚓一頓閃光燈亂拍,甚至把話筒伸到家屬面前讓人家談感想。當年包頭空難後,還曾有電視記者向不知道噩耗的家屬當場公布消息,然後追著拍攝他們悲痛的畫面。這種情況下,讓當事人有一段心理平靜期;遠距離拍攝,不突出嚎啕大哭的畫面; 在採訪前先致以真誠的慰問,都是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記者應該做的。比如當年敬一丹採訪我駐南聯盟使館被炸人員家屬,第一句話就是:真不該這時候來打擾你,但全國觀眾真的都十分關心你們……」

  [觀點摘錄]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儘管詳細採訪過程未公開,但:1.進入角膜摘除手術室採訪前應提前獲得家屬應允,如進入後家屬反對則應予配合,若記者態度誠懇、不宜過度批判;2.進入手術室未必侵犯隱私,要看具體拍攝了什麼及刊登了什麼;3.看報導,並未違背新聞倫理;4.經紀公司如未有提前契約,姚去世消息由誰先發布則無妨。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吳飛:1.假裝醫護人員偷進太平間拍照這種事肯定太過了(這事是真的嗎?)。2.就算有些讀者想看明星遺容又如何呢?滿足的也不過是他們的圍觀、窺探欲望。3.但記者們在醫院裡等待搶救結果沒啥過錯,只要不影響對病人的搶救。

  清華大學教授王君超:(針對眾多記者守候醫院門口等消息)一碼歸一碼。一般來說,為了公眾利益在現場採訪,只要不構成對當事人的騷擾和對其隱私權的侵犯,就不應受到指責。

相關焦點

  • 「長江之星」沉船事件報導職業倫理失範表現
    本文通過分析「長江之星」沉船事件報導這一典型案例所出現的新聞失實與缺少人文關懷職業倫理失範問題,反省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在追求新聞時效性的同時還應該確保新聞的客觀、真實性;同時,在災難事故報導中,一個負責任的媒體還應當重視人文關懷與發揮社會監督職能。
  • 人羊嵌合體 倫理問題引發爭議
    3月15日,東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家畜胚胎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忠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雖然面臨著倫理等問題的爭議,但這項突破性的成果或許將幫助緩解全球性的器官捐獻短缺問題。 倫理爭議 擔心人體細胞進入實驗動物大腦 有意思的是,一年多之前,美國政府曾表示將為這類充滿爭議的實驗提供資助,但之後在收到來自動物權利團體超過兩萬次投訴之後,又撤回了資金。 爭議包括人們擔心會出現傳統印象中的「人頭羊身」或「羊臉人身」怪異形象。
  • 走向人機協同:算法新聞時代的新聞倫理
    對算法新聞的追求往往伴隨著爭議,尤其在新聞倫理層面的爭論十分激烈。近年來,在算法新聞討論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各方不同的意見。算法新聞的發展趨勢已經不可避免,新聞媒體如何能夠藉助這一場技術革命帶來的紅利,賦予新聞生產以新的價值和意義,這是所有新聞行業相關者所關心的問題。為此,筆者希望通過分析新聞倫理在新形勢下所面臨的挑戰,來探討如何讓算法新聞實現更加良性的發展。
  • 數位時代下的公眾人物隱私權分析——對「畢福劍事件」的傳播倫理...
    小結 從文獻綜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對於網際網路背景下的隱私權討論很難用法律定義,因為很難有對應的法律條文解決爭議,對具體案例中的隱私權判定也很少有明晰的法律意見。因此本文寫作的話語語境是倫理與道德,對公眾人物的報導權與隱私權的矛盾分析也將從倫理角度展開。 本文認為,畢福劍事件引起爭議的原因之一是公共空間定義的不同,即出現了多種隱私權的劃分界限。
  • 消息引發倫理安全性大討論
    消息引發倫理安全性大討論金羊網  作者:林園 郭起 沈婷婷  2018-11-26 金羊網訊 記者林園 郭起 沈婷婷報導:「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26日,這則消息在網上熱轉,掀起軒然大波。
  • 中天新聞臺換照被否 引發臺灣「政治追殺」「新聞自由」爭議
    中新社臺北11月21日電 連日來,因換發執照被否的「中天關臺事件」引發臺灣社會廣泛討論。批評人士認為當局踐踏新聞自由,實為「政治追殺」。各大媒體言論版近日均可見到大量對關臺事件的討論。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胡幼偉在中時新聞網發文稱,這是臺灣自有電視事業以來,「第一次由行政機關封閉了一個專業新聞頻道」,也是臺灣「解嚴」以來,第一次當局封殺新聞自由的「強烈倒車」。律師陳麗玲在中時新聞網發表文章,對「NCC」列出的關臺理由逐一分析反駁。
  • 記者如禿鷲,這個「評價」不厚道
    前天,歌手姚貝娜去世讓人震驚。出人意料的是,事件之外,又出現了另一個輿論漩渦。一名新聞系學生,以「掀起你的頭蓋骨」為名發表文章聲討等在手術室外的記者為「禿鷲」,「他們在等她死」;後來,多名網友發表文章,或反對,或支持。漩渦逐漸擴大,網上觀點分為兩派,涇渭分明,針鋒相對,言語火爆。
  • 當你懷念姚貝娜,天上有顆星星就是她
    當你懷念姚貝娜,天上有顆星星就是她 人民網 2015-04-11 11:01 來源:澎湃新聞
  • 人類首個基因編輯嬰兒項目,歷史倫理最終會站在哪一邊?
    由於該文章所引發的巨大爭議,同年美國、英國和中國在華盛頓聯合組織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對人類基因組編輯的安全問題、倫理問題和政府監管進行了討論。但是直到今天,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還沒有一個妥善的結果。回到這次的事件本身,賀建奎所實施的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 CCR5 基因。據了解,CCR5 基因是 HIV 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
  • 人類首個基因編輯嬰兒項目:歷史倫理最終會站在哪一邊?
    由於該文章所引發的巨大爭議,同年美國、英國和中國在華盛頓聯合組織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對人類基因組編輯的安全問題、倫理問題和政府監管進行了討論。但是直到今天,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還沒有一個妥善的結果。回到這次的事件本身,賀建奎所實施的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CCR5基因。據了解,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
  • 燒狗事件引發網絡暴力 當事人遭死亡威脅(組圖)
    燒狗事件引發網絡暴力 當事人遭死亡威脅(組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09日 17:04 來源:新民晚報           [內容速覽]網絡上對南京燒狗事件的討論沒有平息,網友們譴責謾罵的聲音此起彼伏
  • 「基因編輯嬰兒」涉嫌嚴重違背醫學倫理、學術倫理
    26日,有媒體報導《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引發公眾對該項研究的安全性與倫理性的熱議。國家衛健委高度重視,立即要求廣東省衛健委認真調查核實,本著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和科學原則,依法依規處理,並及時向社會公開結果。
  • 虐待動物事件頻發 是否需要專門立法存爭議
    事實上,類似虐待動物的事件並非個案。某網絡平臺直播虐貓吸引眼球、開水鍋裡煮貓咪……不少事件中施害人手段殘忍,虐待動物事件一直飽受輿論關注。《法治日報》記者注意到,針對動物的殘忍虐待行徑時有發生,在給動物造成傷害的同時,也給公眾造成了精神傷害,在道德和輿論上一直受到譴責。許多國家也已經有專門針對反對動物虐待的法律或者明確法律條文。
  • 澳大利亞發生大規模魚類死亡事件—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Claver Carrol 在澳大利亞達令河,成千上萬條原生魚在藍綠藻大規模暴發和一些極端天氣出現後死亡。據報導,兩次大規模死亡事件發生在新南威爾斯西部的梅寧迪附近。第一次發生在去年年底,第二次發生在近日。 藍綠藻在溫暖水域迅速蔓延而爆發,這在乾旱期間並不少見,但這種藻類不會直接引發魚類大規模死亡。
  • 虐待動物事件頻發卻僅遭道德譴責 是否需要專門立法?_新聞中心...
    ,但我國市場經濟、社會制度、人文環境與其他國家不同,在反對虐待動物已經達成社會共識的前提下,是否應對虐待動物行為予以立法存在較大爭議● 動物保護問題涉及行業發展、民族習俗、宗教習俗、倫理道德等多重複雜因素,全面提高動物保護水平仍將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系統性工作,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近日,有網友爆料,四川廣安一男子凌晨3點持刀虐狗,並將視頻發至當地遛狗群。
  • 國內首例人體低溫保存:倫理上有爭議,法律和醫療規範是空白
    銀豐低溫醫療中心供圖近日,紅星新聞記者來到濟南採訪了當事人和這家實施手術的機構,揭秘這項此前面臨諸多爭議的人體低溫保存手術。這是首次由中國機構進行的人體低溫保存手術。在記者面前,他不願意透露最後和妻子告別時說了什麼。他說,即使回憶,最終呈現出來的東西也只是一種情緒,沒必要把這部分內容呈現出來。但之前,在接受中國海洋大學一位學生訪談時,他曾經袒露過自己對於死亡的理解:「人生就跟走迷宮一樣,迷宮的出口就是死亡。有的人在迷宮繞了很多路,轉悠了很久才找到出口,有的人就順著一條筆直的大道直接奔著這個出口去了。
  • 小區流浪貓增多擾民頻繁 是否安樂死引發爭議
    近日,常熟一居民小區張貼的一張《毒殺野貓野狗的通知》引發了眾多爭議,這份《通知》落款為「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處」,提醒小區居民,物業將針對業主反映的野貓野狗擾民的問題進行投毒,建議業主看管好自己的寵物及孩童。
  • 樂都公安及時妥善處置3起因酗酒引發的非正常死亡事件
    樂都公安及時妥善處置3起因酗酒引發的非正常死亡事件 2021-01-12 1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對人體胚胎進行基因編輯研究涉嫌嚴重違背醫學倫理
    11月26日,有媒體報導《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引發公眾對該項研究的安全性與倫理性熱議。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今天已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有關調查結果將及時向公眾公布。
  • 聚焦洛陽寵物經濟系列報導之三:寵物經濟,在爭議中發展
    昨日,市養犬協會理事長徐濤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今年5月,首屆洛陽世界名犬邀請賽在新區一家樓盤舉行。來自西安、武漢、鄭州等城市的犬類愛好者,攜帶40多個品種200多條名犬參加比賽。徐濤說,這樣的比賽,他並不陌生,但此前他都是攜犬到一些大城市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