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硯銘看硯文化

2021-01-08 天眼新聞

明代顧從義摹刻石鼓文淄硯

清吳昌碩銘文硯

清高鳳翰玉帶池端硯

淄硯作為傳統文化瑰寶,我們有責任進一步挖掘、傳承和弘揚,讓淄硯文化為文旅融合發展賦能,讓人們深刻領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學認知中華文化的優秀品格。

硯與硯銘

硯與硯銘是一種相互關係,硯是載體,硯銘則是賦予硯的生命,硯與硯銘共同形成了硯文化。硯臺最早的雛形稱作研磨器。「文房四寶」中最早出現的應該就是硯臺,經過對早期巖畫的研究發現,當時研磨顏料的工具「磨盤」和「磨棒」,應該是最早的「硯臺」。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群體之中,得一方佳硯,是文房必備,若有名人硯銘,則更是身份的象徵。佳硯配佳銘,方能體現硯臺的文化所在,故佳硯難得,佳銘亦難得,佳銘若出自名人之手更為難得。

在硯銘出現之前,硯臺的功能主要是研墨作書,是一種實用器具,隨著時代的發展,硯銘應運而生,硯銘更代表的是一種文人的情懷。至明末清初,隨著篆刻藝術的發展,大批的書法篆刻家參與到硯銘的創作之中,硯銘便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在文人士大夫之間流傳。

四部硯譜的

風格和藝術價值

中國的硯史到了清代,進入全盛時期。清代康乾年間,湧出了一批研究硯文化的文人和著作。諸如朱尊彝(1629-1709年)《說硯》《歐齋百硯錄》,高鳳翰(1683-1749年)《硯史》,金農(1687-1763年)《冬心先生硯銘》,紀昀(1724-1805年)《閱微草堂硯譜》,張廷濟(1768-1848)《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以及晚清大家吳昌碩(1844-1927年)《沈氏硯林》等名作,流傳頗廣。另有林佶(1660-1720)、黃任(1683-1768)、丁敬(1695-1765年)、袁枚(1716-1798)等都留下了大量的硯銘作品。

明清以來,高鳳翰《硯史》,乾隆《西清硯譜》,紀昀《閱微草堂硯譜》,吳昌碩《沈氏硯林》對後世影響巨大。按硯譜的成書年代,首推高鳳翰的《硯史》。高鳳翰平生嗜好古硯,曾藏千餘方,擇其佳者鐫刻銘跋,著成《硯史》四卷,收錄名硯一百六十五方,硯拓一百一十二幅,是硯文化的一部經典。

乾隆時期《西清硯譜》中硯銘多部分出自臣工之手,部分是由乾隆擬銘由于敏中、汪由敦(1692-1758年)等名臣謄寫,後交養心殿造辦處玉工鐫刻完成。全書共計二十四卷,收錄乾隆鑑賞的硯品240件,其內容翔實,氣勢恢宏,銘文嚴謹,書體俊秀,堪稱一部重要的硯史圖譜。

《閱微草堂硯譜》是清代紀昀(1734-1805年)所藏硯臺拓本的集譜,它的學術性、藝術性,享譽硯林,在古硯研究中一直奉為圭臬,是硯譜中的經典之作。《閱微草堂硯譜》在形制上應該是受到《西清硯譜》的影響的,它的鐫刻形式也與《西清硯譜》如出一轍,都是由玉工代為鐫刻。其收錄藏硯一百二十六方,硯石質地有端、歙、淄、松花、紅絲、澄泥等,形式豐富,其銘文既保留了清代銘文文體的嚴謹,同時收錄了諸如劉墉、鐵保等書信手札作為硯銘,形式多樣,文體清新,令人耳目一新。

《沈氏硯林》是吳昌碩(1884-1927年)為著名硯臺收藏家沈石友藏硯的題銘,始於1905年,止於1917年沈氏去世,前後十二年,吳昌碩為沈石友題銘幾百款,由他的學生趙石(1874-1933)一一鐫出。《沈氏硯林》被稱為收藏界的《石渠寶笈》,共收錄158方硯臺,吳昌碩為沈氏藏硯作銘之時,正值人書俱老,其銘文與書法可謂雙絕,正因為有吳昌碩之品題,沈氏藏硯已經超出一般硯臺本身之意義。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先生評價《沈氏硯林》:其文字書刻皆出自高手大家,方寸之硯精妙細膩,不讓高壁廣廳狂草巨篆,書、硯交合各佔風流,堪為後世之範。

工匠精神與文化賦能

硯臺製作和硯銘的創作是兩個領域,硯臺製作屬於工藝美術範疇,硯銘則需要文人的參與完成。

當今,工藝美術太注重「工」,講究繁瑣,越複雜越好,看一件作品更看為其付出了多少「工」。「工」固然重要,文化才是靈魂。當前,硯臺製作工藝已極大提升,形制豐富工藝精美,品類繁多,每年的展會不勝枚舉,但是鮮有以銘文和硯文化為主題的展覽。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太過於體現工藝製作忽略了文化的存在價值。反觀歷史上一些有名的硯臺,設計都很簡約,但往往簡約之美最難表現,因為簡約是一種文化,工藝是外在的,文化是內在的,內在是含蓄的,會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自《沈氏硯林》問世至今已百餘年,還沒有哪一本關於硯臺的專著被世人所銘記,這說明在這方面,文化缺失不少。硯文化的傳承發揚一定不是僅僅通過提升技藝就能完成,一定要讓更多的文人、學者和文化機構參與進來,硯文化才會有一個更好的明天。

常宗林來源 淄博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吳昌碩銘「魚戲硯」
    吳昌碩銘「魚戲硯」 2019年02月28日 16:14 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童衍方 字號 內容摘要:硯為古人文房必備之物,秉四方靈氣而寫千古文明。文人以硯為田,以石為友,寶而藏之意猶未盡,或詩歌以詠,或鐵筆以銘。
  • 古今名人好借硯銘抒懷言志 陳毅獲趙樸初稱讚
    硯銘,就是銘刻或書寫在硯底、硯蓋或硯屏上的短小精悍的詩文。古今名人所作硯銘,大凡用以抒懷言志,寄情表意。  宋代民族英雄嶽飛,以行書為端硯題銘:「持堅守白,不磷不緇。」愛國詩人謝枋得得此硯後,轉贈另一民族英雄文天祥。當時37歲的文天祥讀到嶽飛的硯銘後,感慨萬千,命人在硯上鐫刻了一則他手書的銘文:「硯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全。」
  • 孫家潭 |「清初澄泥貝葉喜蛛硯」作心經銘
    「清初澄泥貝葉喜蛛硯」作心經銘文/孫家潭此硯作樹葉形,邊緣似波浪作捲曲,巧置蜘蛛於其中,整硯構思巧妙,手法靈動。以樹葉造型作硯,民俗中常比喻「可成大業(葉)」;蜘蛛,有八條腿,又常比喻「八方來財」故為」喜蛛」,以上相關得此硯名。古代傳有」貝葉經」,就是寫在貝樹葉子上的經文,源於古印度。在造紙技術還沒有傳到印度之前,印度人就用貝葉子書寫東西,佛教徒們也用貝葉書寫佛教經典和畫佛像,」貝葉經」的名字由此而來,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 山東名硯,燕子石即三葉蟲化石
    張延登死後,其硯被浙江巡撫張勄收藏,對此,清代著名文學家孔尚任賦詩讚道:"張家兩中丞,得失如輪轉;一硯供二賢,前後荷殊眷"。盛百二《淄硯錄》:"其背有如蝙蝠者,如蜂、蝶、蜻蜒者,文皆凸出,制硯名鴻福硯。"清乾隆《西清硯譜》亦收蝙蝠硯數方,且在硯譜中名列於前。1987年,天津博物館舉辦"中國硯史展",展出一方大可盈尺橢圓形燕子石硯,硯體四周有近百隻振翅欲飛的"小蝙蝠",令人嘆為觀止。
  • 他是揚州八怪之一,右手因病致殘,用左手重鑄輝煌,著傳世硯史
    在滿清文化藝術包括出版方面真不如明代的。所以揚州八怪不媚俗,是當時書畫界的一股清流,不過等等,我可不認為當今有些亂來的書畫人員能同」揚州八怪「相提並論,他們那純是炒作,他們可不是什麼清流而是一股濁流。高鳳翰 篆刻的章高鳳翰嗜硯如命,並著《硯史》,收藏漢印也很多:註:因為篇幅限制,只上傳一些代表性的《硯史》影印本,《硯史》及其它關於硯的內容我會另外寫一系列文章,敬請期待,請諒解。
  • 你以為脂硯齋只是個評書人?你看紅樓夢原名是啥?
    題:你以為脂硯齋只是個評書人?你看紅樓夢原名是啥?文/姜子說書青埂峰下一頑石,曾記幻相併篆文,月旨石見《石頭記》!榮即華兮華即榮,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紅樓夢》!至於情僧、吳玉峰、孔梅溪、曹雪芹、脂硯齋等人,不過都是異史氏群體裡的一員罷了!從此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鑑》。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
  • 硯界公益拍——守寒巢 鎮紙
    硯臺之家,傳承與推廣硯文 友情提示:藏友慎重出價,若非真心鍾意者慎拍,將硯留予有緣人。 承蒙各界藏友垂青,平臺感激不盡。 備註:純友情支持平臺建設而公益拍賣的作品,所拍得之價位不代表其真實的市場價位!
  • 外來人員,入文入硯有這些要求~
    入硯人員要提供近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如無法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的,應立即閉環轉運至集中隔離觀察場所進行核酸採樣檢測。 2.境外入硯。在第一入境地完成集中醫學隔離返硯後,第一時間向所在鄉(鎮)、單位報告,配合村(社區)做好疫情防控要求統一納入居家健康監測和跟蹤管理。 3.中風險地區。
  • 合肥灰喜鵲「登」上徽州名硯
    2013年06月02日 09:00  稿源:中安在線   分享到:   徽墨、徽硯是在徽州悠久歷史中保留下來的文化瑰寶。本屆旅遊商品展上,徽墨、徽硯的精品《徽州人家》套裝墨和安徽紀念硯將同時亮相,充分展示古徽州悠久的文化和藝術魅力。  徽派建築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載體,其融風水學術、工程力學、審美理念及徽州四雕(磚、木、石、竹)為一體,獨樹一幟,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中光彩照人的一朵奇葩。在大量徽派建築遺存中,其佼佼者黟縣西遞、宏村古民居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使徽派建築名揚世界。
  • 安徽研學好去處,就在黃山腳下,可學習如何制硯
    歷史上筆墨紙硯的特指地有所變化,但歙縣的墨與硯的地位卻一直沒太大的變化。到了歙縣,怎能不來看看歙硯和歙墨呢?
  • 鄭板橋寫「難得糊塗」的背景:一山,一碑,一人,一硯
    這個雲峰山又名文峰,它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名山,是我們國家著名的書法名山。它的文化淵源和不菲的名望,是來自於北魏的名臣鄭道昭。鄭道昭是河南滎陽人,他我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可以算得上是魏碑體的鼻祖,是北魏時期的著名的書法家,當時被人們譽為是北方的書聖,在北魏時與南方的王羲之齊名,有「北鄭南王」一說。
  • 廣昆高速富硯段發生山體塌方 過往車輛請繞行
    2020年4月24日20時許,廣昆高速G80線富硯段富寧至硯山方向K984+ 450米處(距馬街大橋100米左右路段)發生山體塌方,道路無法通行。目前,養護部門正在清理塌方泥土,大隊民警對該路段實施交通管制。恢復通車時間需等養護部門清理塌方情況和風險評估後才能確定。
  • 再看畫家高鳳翰的晚年一幕,為何說他的命運似一隻小蜘蛛
    兒女哭,抱蔓歸,仰空天嚎天不知,吏食瓜飽看蝗飛。」像是杜甫的《石壕吏》,一讀便能猜到幾分,這樣的個性,恐怕官做不長。果然,高鳳翰短暫的仕途終結於盧見曾受賄案,他被牽連誣陷而下獄。後來,雖然冤案得以昭雪,但他對仕途徹底失去了興趣。有才無絕路。
  • 劉姥姥念出這四個字,脂硯齋立馬讚嘆不已
    正是因為在許多人心底,看不見的骨氣可以不要,但是臉皮卻不能不要啊。老年人固然可以放得下臉面,可終究是去幹那不光彩的事情,心理上總卻也還是硌噔得慌,需要一點心理安慰,需要一點精神勝利法。所以,劉姥姥作出決定後,也就說了這麼一句話:便是,沒銀子來,我也到那公府侯門見一見世面,也不枉我一生。能如此安慰自己,所以,劉姥姥算是紅樓夢裡的高人,精通厚黑學。
  • 衡水年近八旬退休教師李書香耕硯不輟溢書香
    今年79歲的李書香,是河北省衡水工業學校退休教師,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耕硯不輟,作品多次在全國各種書法大賽上獲獎。他的凸字立體書法的新技法,被我國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稱為「陽文書法」。他還登上中央電視臺螢屏。他表示還要不斷完善這項技術,讓它在社會上能有用武之地。李書香老人介紹自己的書法作品。
  • 《紅樓夢》賈家抄家秘密,藏在兩個老僕身上,脂硯齋:一字一血淚
    好不好拉出去配一個小子,看你還妖精似的哄寶玉不哄!」(註:引文中有通假字或古字意,不是錯字,不做修改,下同)李嬤嬤原本是賈寶玉身邊最得力之人。一手將他撫養長大。賈寶玉小時候那麼依賴李嬤嬤。一定也奶聲奶氣告訴李嬤嬤:「媽媽,我以後一定對你好,只聽你的話」。
  • 銘緣閣起名網:寓意機智、善良的鼠年寶寶名字
    銘緣閣起名網為大家整理一些寓意機智、善良的鼠年寶寶名字。銘緣閣起名網為大家分享鼠年寶寶起名技巧加入比較詩意清新的事物除了那些很有英雄氣概的硬漢形象受人喜愛,有種溫潤儒雅的氣質型男生也很受歡迎,所以取名的時候不妨加入比較詩意清新的事物,例如竹、溪等等,會帶來一種自然的靈氣和灑脫感,讓人更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