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綠色蒲江官方微信號
8月24日,若干位專家代表走進中南海,參加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為「十四五」規劃編制建言獻策。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正是現場發言的9位專家之一。
其代表性著作《大國大城》曾提出,生產要素流動會使得要素回報均等化。如果用鼓勵欠發達地區發展本地工業的方式來追求平衡發展,可能會得不償失;相反,廣闊的內地區域如果能發揮獨特的競爭優勢,發展農業、自然資源產業和旅遊產業,同樣能取得經濟上的成功。
他表達的是這樣一種觀點:農業不僅僅是作為工業和服務業的支撐存在。在複雜多樣的城市體系中,它們同樣能大放異彩。
盲目擁抱轟轟烈烈的工業化浪潮,還是挖掘特色從農業中尋找新生機,成為擺在許多城市面前的一道選擇題。
從工業到農業
8月,攀枝花芒果進入收成的最後時間。家住上海的作家維舟偶然被這個頗具知名度的芒果品種驚豔,他沒想到的是,芒果、連帶其背後的農業,早已與曾經的工業重鎮攀枝花深度「綁定」。
他在社交媒體上記錄下「考據」的全過程。
統計公報顯示,2010年,攀枝花三次產業比是4.1:73.8:22.1,工礦業佔據絕對優勢;到2014年的3.4:73.8:22.8,尚無明顯變化;但到2019年,該比例卻大幅變化為9.1:54.5:36.4。
仔細觀察攀枝花各項數據走勢,服務業的增長與大多數城市類似,但農業佔比的提升,則顯示出其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
圖片來源:攀枝花人民政府官網
與大多數資源枯竭型城市類似,早在2011年,四川省統計局曾分析指出,經過40多年的開發建設,攀枝花以礦產開發為主的大企業發展遭遇資源瓶頸,煤礦礦井賦存條件變差、煤質差、開採難度變大。
4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就曾指出,作為中國釩鈦之都和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攀枝花要實現城市轉型,需要走出老工業基地調整「就工業論工業」的誤區,一種做法是,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已經向工業進發的城市,為何要走「回頭路」,回歸農業「老本行」?
有人指出,對於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轉型升級的難點在於既要選擇城市突圍的戰略產業,又面臨恢復礦山環境的壓力;既要選擇高端綠色產業,又要考慮能夠充分吸納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農業能夠在多個層面滿足這一需求。而在原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裡特看來,向現代農業轉型,還具有成本低、見效快的優點。
放眼國內外,不乏成功先例。
過去以石油開採為主業的潛江,在國務院發布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被正式界定為「衰退型城市」。但如今,比起漢江油田,潛江小龍蝦更令人印象深刻。
李裡特還提及日本夕張。上世紀60年代,由於日本能源政策轉變,這座昔日的「煤都」被迫關停煤礦。而如今,因高甜度和高顏值在中國成為網紅的夕張網紋甜瓜,即便比同類水果定價高出幾倍,仍備受消費者追捧,甚至需要預定才能買到。
「獼猴桃之戰」
最近,成都蒲江縣聯手阿里巴巴,二者共同合作推動蒲江原產地商品官方旗艦店上線。據天貓生鮮運營總監劉海洋介紹,總共將有200個這樣的原產地陸續上線。
在這背後,一個來自農業從業者的共同感受是,農業的邏輯正在發生變化。網絡早已將農業的範疇拓寬到更廣的領域,誰能佔據話題制高點,誰就能成為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浪潮中的領軍者。
蒲江恰好見證了這場浪潮的開端。
圖片來源:綠色蒲江
十餘年前,因開展土地整理、尋求規模化種植而探索出「蒲江模式」,蒲江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獼猴桃種植熱潮。在當地流傳一種說法,短短3年時間內,蒲江誕生了10萬畝獼猴桃種植園。這背後,不乏在外承包工地、或在工地上施工,乘著風口歸農的蒲江本地人。
當時,在蒲江北邊,陝西的獼猴桃已初具規模。據西南財經大學副教授、四川省商務廳電子商務專家組成員李忠俊回憶,如果說陝西獼猴桃產業是「老天賞飯吃」,那麼蒲江則是大量資源堆出來的「新生代」。
蒲江上演的是一出「後來居上」的戲碼。
李忠俊說,與其他農業發達縣不同,蒲江當時農產品品類並不算豐富。其中,柑橘、獼猴桃和茶葉算得上其中較為具有優勢的產品。不多的選擇讓蒲江能夠迅速定位,城市與農產品之間的紐帶由此系在一起。
在外界認知中,蒲江獼猴桃能夠形成品牌,得益於和紐西蘭「獼猴桃之鄉」蒂普基類似的地理條件。蒲江商務局局長李敏則道破了他們在背後的努力:為推動獼猴桃走向更大的市場,蒲江多年在各大城市機場、地鐵口宣傳,連天安門都曾有過蒲江獼猴桃的廣告。全國批發市場、商超更是不能錯過。
在一次又一次「品牌露出」中,蒲江與獼猴桃逐漸在買家心中形成了強關聯。
更大的一盤棋在網上鋪開。蒲江縣副縣長趙武斌給出一組數據:
蒲江電商經營主體已經突破5000家,蒲江農村電商產業鏈從業人數超過3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1%。
活躍的電商不僅為蒲江農業輸入了大量年輕血液,還使其成為「淘寶水果電商第一縣」。
這一系列發展引起了淘寶的關注。從3年前開始,劉海洋不斷到蒲江調研,獼猴桃產業和電商齊頭並進使他相信,蒲江獼猴桃應該在淘寶平臺上尋找更大的發展空間。
有意思的是,「老玩家」也開始發力。誕生於鹹陽武功縣的獼猴桃被包裝成「武功小子」,亦尋求與淘寶合作。這場本已告一段落的「戰爭」又將重新打響。
「星巴克」的秘密
城市越主動,農業自身的蛻變也越迅速。
走進星巴克,點一杯咖啡,就參與了一場農業的變革。吧檯上咖啡豆的名字顯示了「變革」的主角:哥倫比亞、瓜地馬拉、肯亞和衣索比亞。經由星巴克提供的覆蓋全球的舞臺,這些南美和非洲國家的名字刻入咖啡愛好者的腦海。一場無形的營銷就此完成。
圖片來源:攝圖網
法國紀錄片《星巴克的秘密配方》則揭示了這個過程的另一面:有幸拿到「入場券」的咖啡豆的產地,無不是有意或無意接受了星巴克所制定的咖啡豆生產標準。過去小散亂的農戶有了更規範的生產方式,他們的咖啡豆也被貼上標籤,成為某種味道或某種香型的代名詞。
選擇現代農業的城市,無異於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星巴克」的角色。
比如,對於獼猴桃,李敏介紹,蒲江每年與行業協會、技術專家、職業經理人協會等一道,以政府主導的方式制定地方性的採摘標準。通過限定採摘時間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保障獼猴桃品質。
但這些地方性標準,通常只能局限於一個地區,難以獲得更大的認可度。
而不斷升級的農業條件,正在讓標準「破圈」成為可能。
蒲江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富程發現,更多大學生開始投身農業,改變過去務農人口的結構。
他們統計發現,蒲江共有超過2400名新型職業農民和超過1500名農民職業經理人,他們構成了高學歷農業從業者主體,並推動了蒲江的有機農業和設施農業。
如今,蒲江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面積近7萬畝,佔全縣獼猴桃、柑橘種植面積的20%。
就如同參與星巴克「變革」的咖啡豆種植戶一般,那些過去更加「隨心所欲」的農戶,在技術和人才的帶動下,開始更新換代。
隨著農產品的日益標準化,也推動了其「出海」的進程。
劉富程介紹,不久前,蒲江雀舌茶葉成功入選首批中歐地理標誌保護名錄,這意味著,歐盟將在一定程度上承認蒲江雀舌的標準。這些由城市冠名的農產品,也代表了中國城市推動標準走向世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