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泰國中部湄南河畔的古都大城,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大城,泰語名為「阿瑜陀耶」,意為「和平之城」。從公元1350年起,曾有33代君主在此建都,長達417年。小乘佛教在大城得到迅速發展,並深深植根於泰國文化建築中。大城佛塔如林,皇宮金碧輝煌,曾享有人間天堂之美譽。大城市內河道縱橫,橋梁密布,航運發達,一度成為亞洲的貿易中心,英國、法國、荷蘭、葡萄牙、伊朗、中國和日本的商人來到這裡進行貿易。
當年這裡的繁華,為所有到達此地的人所折服。波蘭人博埃姆作為中國明代朝廷與羅馬教皇之間的聯絡使者,往返途中多次在此停留,並在這裡撰寫完成了他的《中國醫藥》和《中國處方鑑》名著,將中國的醫學介紹給西方國家。可惜,這座和平之城在1767年的戰爭中被毀,只剩下一片廢墟。
大城王朝滅亡後,祖籍中國廣東的泰國愛國志士鄭信以東南沿海地區為基地,組織泰國軍隊頑強抗擊侵略軍,收復大城,並遷都吞武裡。不久,被擁立為王,史稱吞武裡王朝,稱鄭信為達信大帝,尊稱鄭皇。鄭信在位15年,統一了四分五裂的泰國,恢復了大城時代的疆域。因鄭信對泰國民族貢獻巨大,泰國人民對他十分敬仰。
進入大城,一座座慘遭戰火洗劫的佛塔隨處可見,一種歷史的滄桑感油然而生。大佛塔建於13世紀,為大城王朝創始者烏通王時代修建,整座寺廟建築宏偉精緻,是大城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寺內現以臥佛和寶塔著稱。這裡至今香火旺盛。寺內的佛塔,有的腐蝕不堪,有的斑痕累累,有的殘缺不全,但寶塔周圍一排排整齊的坐佛雕像依然完好,並且個個穿著整潔的袈裟(見圖,祝壽臣攝)。在高聳的佛塔下,有一座潔白的釋迦牟尼雕像。兩個看上去只有十來歲的小和尚正在拍照。在泰國,男孩子一生中必須在寺院當一次和尚。寺院也教授文化課,很多家庭貧困的孩子,早早被送進寺院。
在市中心的大城遺址園內,到處是斷壁殘垣和散落的瓦礫,當年富麗堂皇的古皇宮早已不見蹤影,只剩下幾根半紅半黑的圓柱還頑強地站立在那裡;寺院毀於戰火,但高棉風格的筍形尖塔依然傲然挺立。現僅存3座建於15世紀的佛塔,優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建築技巧等,充分體現了大城古都的藝術特色。旁邊的許多小塔,則破敗嚴重。遺址園裡,荒草葳蕤,白花盛開,令人感到不勝悽涼。
乘船遊湄南河,就像瀏覽泰國的歷史。兩岸各式各樣的古代佛塔時隱時現,被譽為「湄南河上的明珠」的泰王夏宮巍峨壯觀,勤勞、智慧的泰國人民不僅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而且開創了嶄新的現代文明。在夕陽餘暉的照耀下,漂亮的現代水上宮殿與古樸的大城時代佛塔交相輝映,把我們引入一個夢幻的世界……
大城雖然因為戰爭而傷痕累累,輝煌不再,卻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獨特的歷史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