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9 15:52來源:中國文化報
小飛龍
聰明的一休
龍子太郎
三千裡尋母記
咪咪流浪記
上世紀70年代,日本在「二戰」時產生的遺孤長大成人,有些人走上了文藝創作之路,於是,出現了一批展現童年失母之痛或母子情深的影視作品,其中不乏一些感人至深的動畫作品。借5月8日母親節之機,我們再次回顧這些催人淚下的故事,祝每一位媽媽節日快樂。
《小飛龍》:紅衣少年橫跨四大洋探尋身世之謎
時間:1972年
出品製作:Animation Staff Room
中國播出概況:27集(全劇完整引進)
1989年,根據手塚治虫漫畫名作改編的這部動畫片在我國播出,不久便引起強烈反響,只是當時的中國電視觀眾並不知道這部作品在1972年就已誕生。
片中極具特色的各類生物造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波譎雲詭的遼闊大海,都讓人眼前一亮。不過,與這些頗具看點的商業元素相比,劇中小主人公阿鍾對自己身世的執著探尋,更為動人。到故事的結局,阿鍾耳邊縈繞著早已遇害的母親的諄諄教誨,帶著小夥伴迎著旭日和風浪,跨乘白海豚疾馳而去,讓人感傷又欣慰。
如今看去,《小飛龍》的畫面和情節也許已經過氣,但那種兒子對生母的眷戀之情可以跨越時代,讓人無法釋懷,這大概也是這部老動畫片至今仍被奉為經典的重要原因吧。
《聰明的一休》:母親大人,安好嗎?
時間:1975年
出品製作:東映動畫公司
中國播出概況:上世紀80年代共引進104集(原劇為296集)
作為地方臺引進的第一部長篇電視動畫片,《聰明的一休》曾是中國「70後」「80後」最難忘的童年記憶。然而,縱使每集都有妙趣橫生的場面逗得觀眾開懷大笑,但都難掩本劇貫穿始終的「舐犢情深」主題。一休的修行從一開始便被定位成苦其心志的磨鍊歷程:寺廟的清規戒律、師兄弟們的各種捉弄、身為「不被承認的皇子」而遭受種種監視和刁難,就連生母也出於保護一休的初衷而狠心不與其相見……
很多當年看過片子的觀眾現在還能想起劇中不時閃現的懸掛在寺宇屋簷下的那個小布佛,它是一休生母在一休出家前用自己衣服上的布料製成的信物。每當遇到困難,一休總會通過小布佛寄託思母之情,並獲得信心,而小布佛也會隨著劇情的變化表現出喜怒哀樂。每集片尾,伴隨著悠揚悅耳的片尾曲《母親大人,安好嗎?》,小布佛迎風飄擺……
《三千裡尋母記》:馬爾柯的心靈長途苦旅
時間:1976年
出品製作:日本ANIMATION公司
中國播出概況:52集(全劇完整引進)
本劇是日本著名的「世界名作劇場」中的代表作品,改編自義大利經典日記體小說《愛的教育》,故事說的是義大利男孩馬爾柯的母親為了家庭與丈夫的事業,遠赴千裡之外的阿根廷工作以貼補家用;懂事的馬爾柯努力打工,希望家境儘快好轉起來,母親能早日回家與自己團聚。馬爾柯生活中最大的精神寄託便是母親定期寄來的一封封家書,但一段時間後,母親與家裡失去了聯繫。對母親的強烈思念驅使著這個男孩毅然決定前往阿根廷,踏上尋母的漫長旅途……
本片系高畑勳親自執導,宮崎駿負責場景設定,因此,無論是畫面渲染還是鏡頭語言,都具有濃鬱的「吉卜力」味道。為了更翔實地描繪劇中場景,宮崎駿還遠赴義大利和阿根廷實地取景,令觀眾大開眼界。
1984年,中國電視動畫迷們在一個又一個的「星期天早九點」時光中,記住了9歲男孩馬爾柯催人淚下的尋母之旅。
《咪咪流浪記》:從沒媽的童年到擁有兩個母親的苦情催淚劇
時間:1977年
出品公司:東京Movie新社
中國播出概況:51集(全劇完整播出)
哪一部日本動畫片曾讓中國小觀眾眼淚汪汪?非《咪咪流浪記》莫屬。這部動畫改編自法國名著《苦兒流浪記》,講述出生於英國貴族之家的咪咪在嬰兒時期因家族財產繼承問題遭遺棄,之後被法國中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收養長大,得到了養母無微不至的照顧。然而,養父因工傷失業後性情大變,私自將他賣給了流浪藝人彭師傅。此後,咪咪隨著彭師傅和馬戲班子一起浪跡天涯,艱難的生活陶冶了咪咪的高尚情操和優秀品質,最終,他與生母相認又與養母重逢。
雖說這個「好人終有好報」的大團圓結局未免俗套,但試想,如果不是這樣的結局,似乎很難向淚光漣漣的小觀眾們交代。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部集苦情及「立體動畫」等賣點於一身的動畫作品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一曲陰錯陽差的主題歌《找爸爸》讓中國觀眾對它無法忘記。
《龍子太郎》:去到哪裡也要找我媽媽
時間:1979年
出品製作:東映動畫公司
中國播出概況:整部電影(75分鐘)
本片是日本為迎接1979年的「國際兒童年」所作,改編自日本同名兒童故事。故事相當簡單:很久以前,在一個日本的小山村裡,一位懷孕的婦女因為偷吃了屬於大伙兒的食物而受到山神的懲罰,變成一條白龍被放逐到遙遠的山湖中。不久,她的孩子龍子太郎誕生了。十幾年後,長大成人的太郎得知了往事,決定前去解救母親。
以中國觀眾的視角來看,《龍子太郎》的內容和立意與中國神話《寶蓮燈》極為相似。片中對親情、勇氣、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進行了充分的刻畫描寫,譬如太郎千裡尋母的歷程、太郎的母親為造福人民捨生忘死,這些正統的價值觀與當時中國小觀眾們所接受的主流教育非常契合,很容易引起共鳴,無怪乎很多30多歲的人至今仍對其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