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和條件的提高,如今在冬天靠暖氣和空調便可使室內溫度宛若春夏一樣,輕鬆度過嚴冬;做飯方面也有著更為便捷的天然氣、液化氣、電磁爐等。
可把時光推到20世紀的時候或者是現在一些發展不好的偏遠村莊,他們在冬天只好靠煤爐生火取暖做飯,而取火材料中,蜂窩煤絕對是最物美價廉的一種,因其有許多小孔,狀似蜂窩,所以取名蜂窩煤。它便於存放與取用,燃燒時間久,節省成本,極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狀況。

蜂窩煤對我們的生活功不可沒,那麼它是誰發明的,你知道嗎?
關於蜂窩煤的發明者,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是、
郭文德是山東德州人,他注意到當時一些市民做飯,用的都是小煤球,夜晚將爐火封住時,用火鉗在煤球中間扎個小孔,這樣可以使爐火一夜不滅……這個現象讓他萌生了做蜂窩煤的想法,樣品出來以後,爐火旺盛,耐燒力強。而且燃燒通透,不留黑塊,換煤球時用新煤球往下一壓,灰燼就可以落入灰膛,只要關好爐門,爐灰也不會亂飛,又方便又衛生。郭文德乾脆組建了一個家庭工作社,在1950年10月1日正式開業。很快,新煤球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到1953年,家庭工作社已經變成利民煤球廠,有工人10餘人。
隨後,這種新煤球也開始向德州以外的地方推廣。1958年北京開始推廣,並將其命名為蜂窩煤。在當年的推廣資料中提到,燒煤一天要抖灰、添煤好幾次,而燒蜂窩煤不需要天天生火,又不需要常通火、抖灰,於是黑煙滾滾爐灰飛揚的惱人現象就完全沒有了。一個五六口人的家庭,每月燒煤一般需要300多斤,而燒蜂窩煤則只需要200多斤,還省了引煤的木材。北京市1958年上半年推廣蜂窩煤的結果是,僅城區和部分郊區的不完全統計,節約了木柴7560噸,節約了煤73000噸。
二是、
網絡上還流傳的另一種蜂窩煤的起源。這一說法認為,蜂窩煤是一名叫王月山的夥夫在上世紀20年代發明的。他觀察到灶裡的煤火燃燒不旺時,只要拿根鐵棍一撥,火苗從撥開的洞眼竄出,火一下就旺起來。後來,他用煤粉做煤球煤餅時,有意在上面均勻地戳幾個通孔,不僅火燒得旺,而且節省燃煤,蜂窩煤就是這樣被發明了。不過這段文字採用散文筆法,對發明者的身份介紹比較模糊,可信度值得懷疑。但不知是巧合還是訛傳,這位王月山也被認為是德州人。

儘管發明人的身份難以肯定,但中國人廣泛使用蜂窩煤是在新中國,應該沒有疑義。北京晚報2012年的一篇文章就介紹說,建國前北京人用的還是沒有蜂窩的煤球,當時普通百姓之家住房緊迫,做飯取暖全用一個爐子。鐵爐子因爐膛太大又不保溫,需要搪爐子,而有錢人則喜歡爐膛內有機制爐瓦的洋爐子。
在公私合營之後,煤球才被16孔蜂窩煤取代。由於蜂窩煤備有引火炭使生爐子或添加煤炭都比煤球爐簡單、方便、快捷,連一直燒煤球的洋爐子也改燒蜂窩煤了。
蜂窩煤相對於未經處理的煤炭更適合民眾日常生活的使用,更符合人們的生活狀況,他的出現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便捷。當嚴嚴冬日我們身處室內卻不覺寒冷時,不妨去思索一下都是誰帶給我們的幸福舒適,心懷感恩,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