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背景:
「種粒種子就能遍地開花」,常有人如此形容紹興縣這塊土地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確,從一個資源小縣突變為經濟強縣,紹興縣總是不斷地創造著」奇蹟」,而浙江亞太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立的,她以敢為人先、勇於開拓、銳意創新的智慧和勇氣,以「關愛生命、為人類健康事業而奮鬥」的歷史使命,以「品質、品牌、品格」為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企業注重社會責任、企業思想、員工思想的有效結合,注重團隊建設,實現企業價值和員工的個人價值,同時在管理和技術上創新突破,使公司經營從以製劑為主體,逐漸向原料、投資、研發延伸,實現了資本市場、國際運作、產業布局三項突破。而今面對全球的金融危機,讓我們走進他的辦公室,分享這位青年企業家的創業創新之路。
人物簡介:
呂旭幸,生於1975年6月,中共黨員,199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後留校任教;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MBA在職研究生,紹興縣優秀共產黨員,紹興縣柯橋街道經濟建設功臣、紹興縣優秀青年企業家,現任浙江亞太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浙江亞太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亞太藥業報》:我們知道,亞太藥業是一個以製劑生產為主的新型製藥企業,您是怎麼看待製劑生產這個行業領域的?
呂旭幸先生:
針對過去的幾年,2006年可以說是國家對藥品價格的大調整年,2007年和2008年是國家對醫藥行業頒布「組合拳」即新政策最多的一年,監管的力度之大,範圍之廣,結合眾多的主客觀因素,將導致中小型製劑企業面臨「生死決擇」的局面,大浪掏沙的結果,適應時局者得到生存、強者得以發展。而2009年醫改方案的實施,對製藥企業宏觀調控的某些方面將是挑戰的一年,也是機遇的一年,該方案的實施,會給我們製劑企業帶來新的曙光,平穩運行仍將是醫藥(特別是製劑)市場發展的主旋律。
說到醫藥市場,針對發達國家的醫藥產業中以製劑為主的產品結構,結合全球藥物研發已邁入製劑創新的新時代,中國的醫藥產業也必將從「重原料、輕製劑」走向以「製劑為主」的結構模式。對醫藥行業發展影響最大的三個因素是: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口數量的增長,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國藥水平的提高和藥品結構的提升,人口老齡化的加快,醫藥產業的升級以及醫改必將帶動製劑行業進行新一次的洗牌,製劑行業將是聚光燈下的明星。
《亞太藥業報》:對於中國製藥行業而言,浙江亞太藥業在同行中還比較年輕,您認為中小型製藥企業,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經營策略,才能在強手如林的中國製藥企業中制勝?
呂旭幸先生:
2006年,是經受考驗的一年;2007年一系列整頓和規範藥品市場秩序專項行動的開展,是行業洗牌的一年,2008年,是市場監管進一步加強的一年,作為以製劑為主導、走第三終端路線為主的亞太藥業,我們積極調整策略,通過戰略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加快企業轉型升級,通過加強對市場的分析研究能力,狠抓產品質量和產品特色,不斷拓寬製劑市場網絡,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始終嚴格遵循「誠信 雙贏」的經營品格,主動出擊,把握機遇。目前,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整合現有資源轉型升級:
1、戰略升級:公司首先從單純的打價格戰、讓利戰向品牌競爭、服務競爭轉變;其次從無序、分散的經營模式向個性化、特色化、專業化、差異化的經營模式轉變。第三,與上下遊企業加強供應鏈的管理,共創醫藥企業的價值鏈;最後通過價值鏈來構建全員營銷渠道,打造密集覆蓋全國的營銷網絡體系。
2、人才資源升級:公司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加強各類人才的選用、培養、晉升體系,通過人才的新老更替提升企業的國內和國際競爭力,大膽的培養和聘用優秀的年輕幹部,讓他們去關鍵崗位磨練和成長,不斷在科研、管理、生產、營銷等各環節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
3、管理升級:根據高標準、高起點、高要求的原則,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根據戰略、人才的作用,進一步通過提升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進一步帶動生產、供應、銷售、後勤等部門的規範化管理,同時加強對資源的整合管理,包括資金資源、人才資源、管理資源及產品資源的整合來突破瓶頸。
4、產品升級:公司通過實行「先易後難」的研發戰略,加快實現了「仿製藥」到「仿創藥」再到「自研藥」的轉型。在前期,我們通過對國外已有藥品核心技術的改良,推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實現由「仿製藥」到「仿創藥」的轉型,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開發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藥。2006年以來,為適應市場需求,我們加快科技研發工作,提出了以「自主研發、自主創新」為中心的戰略思想,加快一類創新藥物的研製步伐,鼓勵以市場為導向研製開發新藥品種,加快產業化進程,提高產品競爭力。目前消費者對藥品質量、安全性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我們通過自身努力,亞太的產品在市場抽檢和國家考核抽查中產品合格率100%。
《亞太藥業報》:亞太藥業的營銷模式與其它同類型企業相比,你認為有何獨特之處?
呂旭幸先生:
自1989年成立以來的亞太藥業經歷了傳統計劃經濟體系向市場經濟體系轉變的過程,其營銷模式也在不斷的完善,自2001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以來,主要經歷了尋求賣點,依靠產品的差異性和獨特性佔領市場的企業運作模式;避重就輕,抓住競爭的空白點的企業運作模式;建立品牌戰略定位,開拓第三終端市場的模式;建立品牌營銷戰略模式,並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對各模式進行資源整合,相互借力,相互互補,目前,一個新興、正被藥企逐漸重視的市場-第三方終端市場已崛起,亞太藥業的營銷模式從形式上而言還處於第三階段,但從實質上而言,目前的營銷模式已經包含了以上各個單一的營銷模式,正處於各模式的整合升級階段,目前企業產品以中低價位品牌藥為主,消費者對雅泰品牌的信任度、滿意度比較高。同時注重環節服務和環節利益分配是亞太藥業的特點之一,正切合了廣大第三方終端消費者的心理要求。
《亞太藥業報》:就目前而言,您認為亞太藥業旗下的「雅泰」品牌,相對於其它同類藥品品牌而言,它的競爭優勢在哪裡?
呂旭幸先生:
我們一直認為:品質決定價值,品牌提升價值,品格鑄就企業的輝煌。
「雅泰」品牌自1989年創立以來始終以「關愛生命,為人類健康事業而不斷努力」為使命,以「品質、品牌、品格」為核心價值理念,立足於中低價格藥品市場,始終把產品質量和產品服務放在第一位,目前「雅泰」商標是浙江省著名商標。
對於雅泰這個品牌,我們不僅僅把雅泰作為一個品牌來經營,更把她當作一個社會責任來經營。在公司,全體員工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看到今天,就要想到昨天和明天」 。在實踐中,我們也是這樣做的,以高質量的產品、優質的服務取得廣大客戶和患者的信賴和支持,為廣大患者的健康帶去福音。
面對異常嚴峻的醫藥行業形勢,在消費者對藥品質量、安全性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我們通過自身努力,亞太的產品在市場抽檢和國家考核抽查中產品合格率100%,以及健全的營銷網絡,覆蓋全國,同時有具有戰略合作精神、相互信任的商業夥伴的支持,在市場上已具有一定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亞太藥業報》:此次金融危機,亞太有沒有受影響?企業採取哪些措施來應對當前嚴峻考驗?
呂旭幸先生:去年下半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歐美消費市場急劇萎縮,醫藥製劑及原料藥產業的國際市場發展均受到不同程度衝擊,我們也不例外,但我們仍充滿信心。信心主要源於通過政府和企業多年的共同努力造就的完整的產業鏈,不斷完善的產業結構鏈,以及對醫藥(特別是製劑)產業的前瞻性。危機,也是商機,企業可以利用危機強化「內功」,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技術含量,把企業提高到一個檔次,在技術含量、研發水平、經營管理、市場銷售方面打下基礎,一旦危機過去,企業將會獲得更好的發展。 我明顯感到,在此次金融危機到來之前,誰先準備,誰受到的影響越小,前景越光明。
亞太在金融危機到來之前已早作好了準備,及時調整了自身的市場布局。一方面,亞太採用「50/50原則」的市場劃分原則,一方面加速了在海外市場市場的建設,目前已在進入國際市場的各項工作已基本完成。另一方面,在應對國內原材料、勞動力等剛性成本上漲壓力之時,亞太依靠「自主創新」和「品質、品牌、品格」這兩大「殺手鐧」,採取了提升產品的檔次和價值的對策。
在創新方面,亞太除在紹興建立技術研發中心之外,與浙江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瀋陽藥科大學、浙江省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及美國希望城醫學中心等研發機構緊密合作,實現了「產學研」一體化,通過實行「先易後難」的研發戰略,加快實現了「仿製藥」到「仿創藥」再到「自研藥」的轉型。以創新推動品牌的發展,亞太建立了從原料到製劑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將創新成果更快的投入市場。
在品牌建設方面,亞太近年來致力於銷售渠道,尤其是國內分銷網絡的建設,並通過不同途徑獲得強大的研發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同時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來推動了品牌的全方位發展。
《亞太藥業報》:您認為亞太藥業最寶貴的財富是什麼?
呂旭幸先生:
說到財富,在我腦子裡第一閃爍的是「社會責任」這個四個字,亞太藥業經過20年風雨歷程,秉著「關愛生命,為人類健康事業而不斷努力」的共同願望,一種社會責任主人翁意識深深的印在每一個亞太人的心中,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企業到底應該承擔怎麼樣的社會責任,在快速發展、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前提下,承擔著對員工、消費者、客戶、社會和政府等利益相關的社會責任。很多企業都非常的盲目,而我們亞太藥業清楚的認識到,一個現代化企業要發展必須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如果忽視了社會責任,就是一種短視行為,反映了「社會良知」的問題。
我們的社會責任就是為消費者的健康負責,始終把製造出高質量和療效好的藥品提升到社會責任的第一高度,嚴格按照GMP標準操作,按國際先進標準生產和質量控制,重視社會責任才是亞太藥業的真正財富,最寶貴的財富。
《亞太藥業報》:對於企業家而言,工作和生活往往很難平衡,您是怎麼看待工作和生活的關係?
呂旭幸先生:
工作是一種樂趣,生活同樣需要樂趣。工作是為了體現人生的生存價值,那麼生活更應該活出價值。對於工作我充滿激情,對生活我同樣充滿活力和信心。所以,工作和生活其實是和諧統一的。人應該感謝生活,感謝家人,感謝身邊的朋友、同事,懷著感恩的心對待生活,懷著美好的理想對待工作,我覺得兩者平衡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