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25日報導 加媒稱,2014年以來,中國陸軍在「師改旅」的改革過程中,建設了更多的合成營。仔細分析這些合成營的構成,有利於判斷中國陸軍改革的主要方向。
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月刊10月號(提前出版)報導,目前已經亮相的合成營包括:摩託化合成營、輕型機械化合成營、少量的重型裝甲合成營等等。這些合成營與過去的步兵營的編制有何區別?簡單地說:中式合成營的基本創建構想是在借鑑美軍基礎上形成的,因此這並未有本質性區別。首先是多功能化、廢除過去單一的步兵營編制,此外還相當重視模塊化編成。
例如重型裝甲合成營,不僅僅是坦克營的編成,還加入了裝甲步兵模塊(履帶式步兵戰車)、自行火炮模塊、自行高射炮模塊、工兵模塊,以及相應的偵察、情報、網絡作戰模塊等。在美軍的合成營,數位化的趨勢相當明顯。
報導稱,建設合成營之後,中國陸軍的基本意圖是:合成營的某些作戰能力,例如偵察能力、各兵種聯合作戰能力、信息化處理能力,必然會由於新裝備的部署得到實質性的提高,有些領域甚至高於改革前的步兵團。在幾個合成營的聯合作戰演習中,得到了武裝直升機的支持,這似乎是臨時編組而成,也是模塊化形式。
首先需要關注的是合成營組建的若干戰術指標和要求。
偵察情報裝備是指合成營用於獲取戰場情報的各種裝備。基本要求是能夠偵察和監控高度5公裡、範圍150公裡內的各種空中、地面、電磁等各類目標。
空中偵察裝備以營屬小型無人偵察系統為主。營屬小型無人偵察系統包括小型戰術無人偵察機3到5架、無人偵察機發射車、無人偵察機情報接收車等。偵察監視距離要求達到150公裡,留空時間3到5小時。
衛星偵察接收設備要求可疑實時接收陸軍戰術偵察衛星對區域戰場的偵察情報。合成營導航定位裝備應該是以(「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為主,包括單兵手持式衛星導航設備,合成營定位報告系統要求至少可包容500個以上用戶。
報導稱,這裡可以看出,組建合成營之後,數位化功能大大強化,能夠接收衛星通信、無人機、導航定位系統的支持。本刊記者在第二次海灣戰爭中,於美軍中央司令部採訪時看到,每一支前往伊拉克的合成營步兵,都人手一個單兵GPS接收器。
中國陸軍合成營的野戰地域通信網,要求地域覆蓋能力滿足正面為10到15公裡、縱深為20到30公裡。這實際上可以看出合成營大致上的作戰縱深、推進速度。
報導稱,與傳統的步兵營最大的不同是,中國的合成營強化了多樣化的作戰功能,尤其是防空、反坦克能力等。並在其內組建了高射炮排,裝備有小口逕自行式高射炮,車載雷達能有效探測20到30公裡範圍內的10到20個空中目標,編配3到4個戰車火力單位,可同時抗擊3到4個空中目標,火力半徑達到近3公裡,掩護面積10到15平方公裡。
重型機械化合成營的步兵,實際上已經稱為裝甲步兵,即以履帶式步兵戰車、裝甲車取代過去單一的步兵部隊。如果注意到合成營步兵與坦克協同作戰的場面,在無戰鬥的情況下,合成營步兵通常乘坐04型步兵戰車隨同坦克實施進攻;在有戰鬥演習的情況下,步兵下車作戰,有時是坦克、步兵戰車引導步兵,有時是步兵引導裝甲車輛。
當坦克引導步兵衝擊時,步兵與坦克的距離保持在25到50米之間,都在目視範圍內。當坦克、步兵戰車支援步兵衝擊時,坦克、步兵戰車的30毫米機關炮進行超越射擊,從步兵間隙或側翼射擊,通常步兵與坦克的距離大於150到200米,步兵射擊目標的距離大致上是300米。當步兵乘坐裝甲車輛衝擊時,通常在坦克之後100到200米處協同坦克進行衝擊。
報導稱,中國軍隊的合成營編制,意圖在於模塊化、部隊結構中小型化,便於快速運輸、靈活作戰、降低成本。但這並不意味著合成營不裝備重型武器,編入裝甲連的合成營,依然以99A、96主戰坦克為主,今後也會有更多的合成營組建。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解放軍進行實兵實裝演練。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