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我軍歷史不難發現一個現象:歷史榮譽單位中連隊佔比居多,「以連為家」根深源長。這一現象說明,連隊作為基本戰鬥單位,在昔日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戰爭形態不斷演變,陸軍的基本作戰單位不再是連,而是合成營。戰友情連著戰鬥力,官兵之間親如兄弟、配合默契,是打勝仗的感情基礎。
官兵們長期習慣了在連隊這個戰鬥集體裡生死與共,如今在新體制中營成為基本作戰單元,怎樣在全營範圍內形成深厚的戰友情誼?
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導——

該旅採取以營為單位參賽的方式,組織「改革強軍歌詠比賽」。 徐水桃攝
二連的兵有必要熟悉一連連長嗎——
一場辯論會引發的觀念升華
■解放軍報記者 周遠 通訊員 賈若 徐水桃
誰也沒想到,營裡的一場知識競答竟然演變成了一場辯論會。
時針撥回到今年6月,那時第83集團軍某合成旅剛剛合併組建,合成一營組織了一場名為「連史對對碰」的知識競答活動。
「下面是一道必答題:請問,裝步一連的連長是誰?」面對主持人的提問,來自裝步二連的下士黃玉曉頓時傻了眼。
這時,臺下的二連官兵不樂意了:「一連連長的名字為啥我們二連需要知道?這樣的問題有失公平!」
教導員史彥東看到大家滿臉不解,便暫時叫停了這場知識競答活動,乾脆圍繞「二連的兵是否有必要熟悉一連連長」組織了一場辯論會。
「熟悉其他連的主官,這個話題挺新鮮。」上士劉建聰第一個發言,「我認為沒必要,也沒有什麼意義。其他連隊主官平時不組織我們訓練,戰時也不在一起,基本上沒啥交集。所以,沒必要知道太清楚,面熟就夠了。」
已經有15年兵齡的四級軍士長李京閣接過話茬:「當兵這麼多年,我只記得自己的連長、指導員。同在一個營的其他連隊主官真是印象不深。」
看到兩名戰士的發言贏得了大家的共鳴,教導員史彥東又將問題引申一層:「大家再試想一下,如果連隊戰士不了解我們合成營裡其他連隊的主官,將來上了戰場行不行?」
「以前我不知道,但現在絕對不行!」支援保障連戰士鄧林站了起來,「真正上了戰場,我們作為保障力量,可能直接聽令於其他連隊主官。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清楚其他連隊主官的名字、長相,連隊的基本編制、武器裝備性能等基本信息,還要熟悉主官的聲音、習慣等細節。」
一次演習中,因任務臨時調整,鄧林被重新分組到其他分隊執行任務,但因為自己不了解兄弟連隊,所帶維修工具與該連裝備的型號不匹配,直接導致裝備搶修不及時……
鄧林的情況不是個例。坦克一連車長於海波對此也深有體會:一次夜間戰鬥中,藍方冒充我方步兵連連長向配屬分隊發號施令,由於和步兵連連長不熟悉,於海波所在的配屬分隊乖乖地進入了藍方的包圍圈。
看到官兵們若有所思,教導員史彥東趁熱打鐵,亮明自己的觀點:「以往演習,同營的三個連常被分散配屬到不同的作戰群,熟悉不熟悉無關緊要。但如今的合成營作為基本的作戰單元,各連要緊密配合生死與共才能打勝仗,如果平時相互不熟悉不了解,只怕是演習場上的『洋相』還會重演!」
「連史對對碰」讓每名官兵都捫心自問:「同在一個合成營,我們彼此之間足夠熟悉、足夠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