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年年搞,今年感覺最帶勁!」走進第73集團軍某旅「逐營過」考場,合成四營營長姜進在演練間歇不無得意地對筆者說,今年考核找到了當「司令」的感覺!
只見姜營長端坐在指揮平臺前,時而眉頭緊鎖、時而凝神靜思、時而擊鍵如飛,短短幾分鐘便有百餘組作戰數據、上百份情報信息從他手中流轉。姜營長回憶道,過去無論是演練還是考核,基層最受考驗的是連級指揮員,在一些環節營這級甚至「掛空擋」。
短短半年多,沒想到營指揮員的角色就大不一樣了:從戰場偵察到定下作戰決心、再到諸兵種協同及各類後勤保障,所有的統籌與指揮,全部由合成營獨立完成。用姜營長的話說,司令要操的心,營長都得想到。雖然比以前忙得多了,但大家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卻成倍增加。
筆者了解到,隨著「脖子以下」改革深入推進,合成營成為我軍聯合作戰中陸軍的基本模塊,營長這個崗位分量也變得更重了。
作為第一批觸摸到陸軍轉型脈動的指揮員,「姜營長們」正由「接受指令型」向「指揮作戰型」轉變。
眺望硝煙瀰漫的考核場,在炮兵群的掩護下,坦克、步戰車快速突貫,與先遣分隊接力強擊,以一連串漂亮的「組合拳」重重砸向「敵」陣。
看著配合默契的官兵,姜營長感觸頗深:去年,他是裝甲步兵營營長,手裡使喚的是步戰車、機槍、迫擊炮。一次演練,上級雖然給他配屬了其他兵種,但彼此間缺乏磨合,導致指揮不順暢,吃了敗仗。
「仗在一起打、兵在一起練,合成的關鍵在於協同。」姜營長邊指揮部隊邊掰著手指頭,「現在合成營不僅編有步兵連,還有坦克連、偵察分隊、工兵分隊、通信分隊……平時訓練就打破兵種局限,樹起合成意識,上了演練場,配合自然就默契。」
都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密切配合的還有「中軍帳」。
「報告營長,3號區域構建多處防禦工事,建議派出無人機偵察其兵力部署,而後集中火力實施摧毀。」指揮所裡,面對實時變化的「敵」情,營首席參謀黃灶根據態勢信息,及時向營長提出可行性建議。
隨著編制體制調整,營一級建立起自己的「智囊團」,一批懂專業、善謀略、能應變的官兵走上營參謀崗位,讓合成營指揮員不再唱「獨角戲」。
姜營長回憶:前幾年的對抗演練,雖然也臨時抽調連隊幹部充當參謀,但由於缺乏聯合作戰意識和能力,聯合演練常常「聯」不起來。如今,常態聯合取代嵌入指揮,有「專職參謀」坐鎮「中軍帳」,部隊聯合作戰能力躍上了新臺階。
激戰正酣,姜營長接營參謀通報:「敵」指揮所後方數輛裝甲車企圖反撲。姜營長採納首席參謀建議,果斷實施分散指揮,指揮所伴隨跟進,同時,火力參謀呼叫加強直升機編隊對「敵」裝甲目標實施「點穴」打擊,直刺要害,逼得對手撤離陣地。
一場緊張充實的合成營對抗考核落下帷幕,姜營長喜憂參半:喜的是,一個小型、精幹、多能化的合成營已在演練場初露鋒芒;而憂的是,10餘個兵種要做到收放自如、指揮得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他開起玩笑:「我這個『司令』可不好當喲!」
大家懇談
首席參謀黃灶:調整改革前,我是團司令部的通信參謀,每次演練,都隨團首長坐鎮「中軍帳」。調整改革後,我到合成營任首席參謀,雖然輔助的是營長,但一點也不輕鬆,10餘個兵種的調配指揮,難度與之前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連長周 浩:仗在一起打、兵在一起練。這次「逐營過」考核,和我們連隊相互「打助攻」的,就是身邊的戰友。我們平時怎麼訓的,考核就怎麼打,這種感覺熟悉又親切。
教導員黃惠鍾:我們原來常說:能當好班長就能當好排長,能當好排長就能當好連長,能當好連長就能當好營長。現在,真不是這個概念了。這次合成營的年終考核,就是對指揮員素質的綜合檢驗。
旅長王海濤:合成營考核,要求參考官兵將合成意識貫穿全程,特別是指揮員,必須跳出慣性思維的窠臼,強化聯合制勝觀念,真正讓步兵、工兵、坦克兵、通信兵、偵察兵等作戰單元和要素髮揮出體系效能。
(張榕 林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