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明末的抗清,鎮壓農民起義的名將,總是繞不過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等人,但真正馬革裹屍而還的,不過盧象升,孫傳庭等人,而在《明史》中,對於孫傳庭卻是十分推崇,直言:「傳庭死而明亡矣。」那麼,孫傳庭對於明朝的重要性真的如此之大嗎?

孫傳庭(1593--1643年),字伯雅,號白谷,為現山西代縣人。他本是文官出身,在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但應該殿試成績不是很好,所以外放任職,做了永城知縣,天啟初年調回了京城,累遷至稽勳郎中,但正值魏忠賢專政,孫傳庭覺得朝中烏煙瘴氣,便棄官回鄉。崇禎八年(1635年),孫傳庭復任驗封郎中,重返官場,即將開始他的戎馬一生。
而真正讓他走進明末的亂世中的,還是崇禎九年(1636年)三月,孫傳庭主動請纓出任陝西巡撫,當時的陝西,農民軍最大的一支,也就是當時的闖王高迎祥部正在陝西,而孫傳庭上任朝廷卻只撥付了六萬兩銀子,上任之後,他通過一系列措施,整頓吏治,舒緩民力,賑濟災民,從經濟和政治上先穩定住了陝西局勢。接下來,針對猖獗的農民軍,孫傳庭提出「以秦兵衛秦地」,他在榆林組織了明末有名的秦軍,秦地自古民風彪悍,所以經過了孫傳庭訓練的秦軍戰鬥力十分驚人,可以和盧象升的天雄軍和袁崇煥的關寧鐵騎相提並論。
而孫傳庭的第一戰,便取得了非凡的戰果,進入陝西的高迎祥部欲進攻西安,但漢中被孫傳庭派駐了精兵,無法攻克,高迎祥只好從子午谷進攻西安,於是孫傳庭便在子午谷黑水嶺以逸待勞,與高迎祥所部激戰四晝夜,將高迎祥生俘,取得了第一場戰鬥的勝利。

蒙冤入獄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多爾袞率清兵破長城入關,京師戒嚴,進京勤王的總督盧象升戰死巨鹿,崇禎帝急調孫傳庭,洪承疇率兵進京,並升任孫傳庭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但孫傳庭和主和派的楊嗣昌素來不和,而當時楊嗣昌聖恩正隆,便進言崇禎帝不許孫傳庭進京朝見,而一同入京的洪承疇卻得到了進京朝見的機會,對於這不公平的待遇使得孫傳庭大為惱火,同時楊嗣昌建議讓陝西軍全部留下以充實薊遼邊塞,孫傳庭不同意,認為「秦軍不可留也。留則賊勢張,無益於邊,是代賊撤兵也。」但楊嗣昌置之不理,孫傳庭對此鬱郁不歡,以至於耳聾。崇禎十二年(1639年),朝廷命孫傳庭總督保定,山東,河南軍務,孫傳庭上書請求入朝面聖,但楊嗣昌再次阻撓,孫傳庭一怒之下稱病告休,楊嗣昌還向崇禎帝上報說孫傳庭告病是推託之舉,崇禎帝一怒之下,將孫傳庭貶為平民並囚禁三年。這三年裡,楊嗣昌在對於農民軍的戰鬥中不斷失利,使得李自成在河南站住了腳。

出獄再戰
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再圍開封,焦急之下崇禎帝將孫傳庭從獄中放出,重新任用。李自成在解圍開封擒殺汪喬年之後,孫傳庭再赴陝西,任三邊總督。但很可惜,此時農民軍已經勢大,李自成和張獻忠幾乎佔據了大明的半壁江山,東北方向清兵虎視眈眈,大明的江山已經搖搖欲墜,即使是幾個孫傳庭都無法挽回敗局。在經歷了柿園之役後,孫傳庭本欲收攏殘兵,重新再戰。但崇禎帝等不及了,他任命孫傳庭兼督河南,四川軍務,此時兵部侍郎張鳳翔進言「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崇禎帝不從。無奈孫傳庭只好率軍出潼關作戰。崇禎十六年(1643年)九月,孫傳庭兵敗汝州,李自成追殺四百裡,明軍四萬精銳戰死。十月初,李自成攻陷潼關,總兵白廣恩投降。十月初三,孫傳庭戰死渭南,時年五十一歲,孫傳庭戰死五天後,西安失陷,孫傳庭妻率二妾二女投井。但在孫傳庭死後,崇禎帝卻認為孫傳庭逃遁畏死,竟連一點撫恤都沒有。就這樣,大明最後的名將戰死沙場,馬革裹屍。《明史》載:「傳庭死而明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