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瀾:馬革裹屍的抗戰將軍

2021-01-13 新華社

新華社合肥1月20日電(記者鮑曉菁)在安徽蕪湖市風景優美的赭山上,安葬著中國遠徵軍名將戴安瀾將軍的遺骨。每年清明前來祭掃的人們都會獻上鮮花,表達對英雄烈士的敬仰和追思。

戴安瀾,字衍功,自號海鷗,1904年11月25日生於蕪湖市所轄無為縣練溪鄉風和戴村(今無為縣崑山鄉練溪社區)。1924年投奔國民革命軍。黃埔第3期畢業。1926年參加北伐。1933年參加長城抗戰。在1938年的魯南會戰中,曾率部在中艾山與日軍激戰4晝夜,因戰功卓著,升任89師副師長。同年8月,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升任國民黨第5軍200師師長,12月參加桂南會戰。在崑崙關大戰中,戴安瀾指揮有方,重傷不下火線,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取得重大勝利。

1942年3月,戴安瀾率部赴緬甸參加遠徵軍抗戰。同古保衛戰打響以後,200師全體官兵堅守陣地,勇猛還擊。雖是孤軍作戰,後援困難,但師長戴安瀾決心誓死抵禦到底。他在給夫人的信中寫道:「餘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計未定,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鬥,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他帶頭立下遺囑:只要還有一兵一卒,亦需堅守到底。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以某某團長代之。全師各級指揮官紛紛效仿,誓與同古共存亡。敵人的猛烈進攻,造成傷亡猛增,掩體被毀。戴安瀾指揮將士利用殘垣斷壁、炸彈坑繼續抵抗。他還採取百米決鬥術,等攻擊的敵人到達50米處時,才從戰壕裡一躍而出,或用手榴彈集中投擲,或用刺刀進行肉搏。同古保衛戰歷時12天,200師以高昂的鬥志與敵鏖戰,以犧牲800人的代價,打退了日軍20多次衝鋒,殲滅敵軍4000多人,俘敵400多人,予敵重創,打出了國威。

戰鬥結束後,戴安瀾在撤退過程中遭敵襲擊,身負重傷。由於緬北複雜的地形和連綿的陰雨,戴安瀾終因缺乏藥物醫治,傷口化膿潰爛,在緬北距祖國只有100多公裡之地的茅邦村,壯烈殉國,時年38歲。

1942年7月31日,戴安瀾將軍國葬儀式在廣西全州香山寺隆重舉行,國共兩黨領導人紛紛書贈輓詩、輓詞和輓聯。毛澤東題贈了輓詞「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周恩來題寫了輓詞:「黃埔之英,民族之雄。」1943年秋天,戴安瀾的靈柩由廣西全州遷葬於蕪湖故裡。1956年9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追認戴安瀾將軍為革命烈士。為紀念戴安瀾將軍,蕪湖市人民政府於1979年重新整修墓地,並樹立了石碑。

2009年9月10日,在「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戴安瀾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完)

相關焦點

  • 【成語故事 ·漢】馬革裹屍
    成語出處:《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統一之後,東徵西討,西破隴羌,南徵交趾,北擊烏桓,累遷伏波將軍,世稱「馬伏波」,冊封新息縣侯。建武二十五年(49年),討伐五溪蠻時,因病逝世,時年六十四歲。受人構陷,被光武帝劉秀收回新息侯印綬。漢章帝時,得以平反,追諡「忠成」。唐德宗時,成為武廟六十四將之一。宋徽宗時,追封「忠顯佑順王」,位列武廟七十二將。清聖祖時,從祀歷代帝王廟。
  • 一代戰神伏波將軍,暮年遭人構陷,馬革裹屍
    馬援為西漢末年,東漢初年軍事家,歷來被後人推崇,我們熟悉的成語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典故就源於他,創造了很多經典的戰力,馬援多半生批甲徵戰,軍旅生涯波瀾壯闊,創造不世偉業,幾乎無人企及。像堆米如山撫平內亂,打擊安撫並用平定羌亂,平嶺南,北擊烏桓,人稱伏波將軍,為我國邊疆穩定,領土完整做出了積極貢獻。將軍墓年,軍中逝去,真正做的馬革裹屍還。軍旅之中遭小人構陷,死後多年屍骨未安,遭遇不公對待。我們就來回顧下,伏波將軍,盪氣迴腸波瀾壯闊的一生。
  • 《馬革裹屍》成語故事的主人公馬援是怎樣成為民族英雄的?
    馬援常說,大丈應戰死疆場,馬革裹屍,不應老死家中。公元前14年,馬援出生在陝西扶風縣,是東漢十大將之一,是戰國名將趙奢的後代。因趙奢功勳著著,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後人以馬為姓,馬援是名將之後。《後漢書》記載,與馬援有關的成語,「馬革裹屍、老當益壯、窮當彌堅、畫虎不成反類其犬」等。漢武帝劉秀即位後,東漢邊境烏恆、匈奴先後叛亂,劉秀命馬援為大將,先後擊敗烏恆和匈奴,收復邊地,鞏固了東漢邊境。
  • 成語典故之馬革裹屍:原是出自馬援之口
    馬革裹屍出自《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臥於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馬革裹屍形容參軍時的豪言壯語。典故是講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新朝初立。因此光武帝劉秀就封他為伏波將軍。但是,匈奴人居住的地方只適合放牧,不適合耕作。因此,對於漢朝當時的生活物品很是喜歡。過了幾十年,匈奴的人口再一次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向漢朝的邊境發起了入侵。這時,馬援已經六十二歲了。在劉秀得知匈奴再次入侵後,召集文武大臣商議,並沒有告知馬援。正在大家議論紛紛,商議何人可以為將之時。
  • 馬革裹屍是軍人的至高榮耀,成語是因何而來的?
    原標題:馬革裹屍是軍人的至高榮耀,成語是因何而來的? 馬革裹屍是我們熟悉的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多指軍人為國捐軀、戰死於沙場。馬革裹屍形容一種犧牲精神和堅強的意志,為褒義詞。三國演義裡,司馬懿曾為張郃馬革裹屍。
  • 「馬革裹屍」出自於誰,他有過哪些經歷?
    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軍人,在「馬革裹屍」這句豪言壯語的激勵下捨身赴死、為國捐軀。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豪言壯語,也都明白它的意思,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它出於誰之口呢?這句豪言壯語,其實是出自於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口,馬援是一位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名將,在兩漢交替之際,他以自己傑出的將才,為這幅壯麗的歷史畫卷添上了濃重的一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伏波將軍馬援都有過哪些經歷吧!
  • 老當益壯,馬革裹屍,東漢名將馬援為何沒有位列「雲臺二十八將」
    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討伐西南得勝而歸,在朋友前來慶賀的時候,馬援跟他談起了自己的志向:"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這便是典故"馬革裹屍"的由來。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馬革裹屍,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1.馬革裹屍 [mǎ gé guǒ shī]基本釋義:馬革:馬皮。 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出處:宋·辛棄疾《滿江紅》:「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說。」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裡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徵。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徵,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 從放牛娃到伏波將軍,馬援屢創金句,他的人生就是一組勵志成語
    他就是光武帝劉秀的開國功臣,從一名放牛娃做到伏波將軍的馬援。馬援能揚名後世,靠的不僅僅是卓越的軍功,還有其堅毅的人生信條。他說過的很多話現在都成了耳熟能詳的成語,一組催人上進的勵志成語。馬援侄子馬嚴劇照三、馬革裹屍馬援最被人所熟知的典故就是「馬革裹屍」,這也是他一生的寫照。因為北地的生活歷練,讓他在隴西、涼州賺足了戰功,受到的封賞和讚譽也與日俱增。對此,馬援卻感到非常的不安。
  • 雲南龍陵松山抗戰遺址的保護與重生
    整個中國遠徵軍雕塑群位於滇西抗戰主戰場松山主峰子高地南側小松山的山坡上,佔地約17500平方米。順著小松山的自然坡度由下而上,一座氣勢宏偉的雕塑群就會撲面而來。站在整個雕塑園正前方,你會看到從前到後,從左到右依次矗立著秋裝、娃娃兵、炮兵、跪射、駐印軍、冬裝、盟軍、吉普車、女兵、在世老兵、戰馬、將軍等12個遠徵軍老兵雕塑方陣。
  • 血灑疆場,馬革裹屍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殉國的將軍
    下面來說說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壯烈殉國的將軍們。關天培(1781年-1841年)關將軍出身低微,二十三歲中武秀才,從低級的把總做起,升遷至參將,後來任廣東水師提督。他為官清廉,一身正氣,是林則徐虎門銷煙最有力的支持者。1841年初,英軍猛攻虎門要塞,在守將陳連升戰死後,關天培親自坐鎮,手下僅有數百人。
  • 鷹犬將軍宋希濂,一生最大的遺憾是什麼?晚年赴美不回中國
    說起將軍,人們聯想到的是英雄,是馬革裹屍的勇氣。而鷹犬卻只能讓人們聯想起爪牙和走狗。若說有人把這兩個毫無關係甚至讓人感到違和的詞聯繫在一起,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個擁有豐富經歷的人,鷹犬將軍宋希濂就是如此。
  • 被冤枉的名將:馬革裹屍——孫傳庭
    說起明末的抗清,鎮壓農民起義的名將,總是繞不過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等人,但真正馬革裹屍而還的,不過盧象升,孫傳庭等人,而在《明史》中,對於孫傳庭卻是十分推崇,直言:「傳庭死而明亡矣。」那麼,孫傳庭對於明朝的重要性真的如此之大嗎?
  • 推薦四本抗戰的軍事小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今天小編要推薦給大家的是 四本抗戰的軍事小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第一本:《臥虎藏龍》網友評論: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耐人尋味,隊長龍飛,臥底有智慧有應變能力,輕鬆打敗敵人。在後面幾章中作者寫的是精彩絕倫,把人物形象刻畫得極其鮮明,內容環環相扣,值得一看。
  • 鑑往知來丨跟著總書記回望抗戰路
    「八百壯士」同仇敵愾的英雄氣概,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喚起了愛國同胞抗戰到底的決心,使世界各國看到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來侵略的信心。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儀式上講到:「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
  • 劉放吾將軍 攻堅奏捷仁安羌
    一枚功勳章,拖了整整半個世紀才到達將軍之手。 被「張冠李戴」的抗戰英雄 杜聿明將軍1960年在《文史資料選輯》第八輯上發表的《中國遠徵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一文,較為詳盡的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遠徵軍赴緬甸與盟軍共同抗日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