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戰神伏波將軍,暮年遭人構陷,馬革裹屍

2020-11-29 影視人文歷史科普談

馬援為西漢末年,東漢初年軍事家,歷來被後人推崇,我們熟悉的成語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典故就源於他,創造了很多經典的戰力,馬援多半生批甲徵戰,軍旅生涯波瀾壯闊,創造不世偉業,幾乎無人企及。像堆米如山撫平內亂,打擊安撫並用平定羌亂,平嶺南,北擊烏桓,人稱伏波將軍,為我國邊疆穩定,領土完整做出了積極貢獻。將軍墓年,軍中逝去,真正做的馬革裹屍還。軍旅之中遭小人構陷,死後多年屍骨未安,遭遇不公對待。我們就來回顧下,伏波將軍,盪氣迴腸波瀾壯闊的一生。

馬援

援父親去世時,馬援只有十二歲。馬援年少兄長教他學《齊詩》,他不願拘泥於章句之間,欲外出放牧結交豪俠,學習軍事,此時馬況去世,馬援留在家為哥哥守孝一年。在此期間,他沒有離開過兄長馬況的墓地,對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衣冠不整理好,從不會踏進家門,時人皆誇此人有大前途。

王莽

馬援任督郵期間,私自釋放朝廷要犯,隱姓埋名逃亡北地郡,後朝廷大赦天下,很多人仰慕他的仗義,團聚在他周圍,隴漢之地都知馬援,投靠者源源不斷。

王莽當道

王莽篡權建立新朝,新朝末年,馬援投靠隴右軍閥隗囂麾下,甚得其器重。後歸順光武帝劉秀,立下赫赫戰功。馬援青年時期可以用他所經歷的大事件竄連起來,幼年喪父,隴漢遊俠,青年從軍,初仕隗囂,出使蜀地。

使蜀地

建元25年劉秀稱帝,公孫述也在蜀地稱帝,隗囂派馬援去探聽虛實。馬援跟公孫述原本是老鄉,二人交情頗好,馬援本以為兩人必然把酒言歡,徹夜座談,不成想沒公孫述卻故意拿出皇帝的架子。先陳列衛士,才請馬援覲見,剛見過禮又馬上讓馬援出宮去賓館驛站,命人給馬援制使節禮服。然後在宗廟中聚集百官,設宴招待他。公孫述與席間表示要封馬援為侯爵,並授予他大將軍的官位。馬援的隨從賓客都以為受到了禮遇,公孫述會後待他們,隨從也都願意留下來。馬援則認為公孫述只是是紙老虎,未安民卻胡亂擺譜,裝腔作勢,不能久留天下士,在未來徵戰中,必然會被消滅。於是毅然返回隴右,並對隗囂道:"公孫述井底之蛙,妄自尊大,您不如投靠劉秀。

光武帝

武劉秀

"建武四年,馬援作為隗囂代表遠赴東都洛陽,劉秀與宣德殿會見馬援,對馬援很有禮節,說君周轉二帝之間,使人大感慚愧,援對曰,自古君取臣,臣選君。天下反反覆覆,竊取名字者多如牛毛,現見到陛下,寬宏大量,與高祖一樣,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劉秀佩服他的膽識,認為馬援與眾不同,做事情具備深謀遠慮。

東漢初疆域

馬援回到隗囂幕府,隗囂詢問外界傳言和馬援在京師的得失。馬援道說"前次面見陛下,多有接見,從夜談到清晨,陛下的才能勇略,不是別人所能匹敵的,且坦白誠懇,無所隱瞞。胸懷闊達而有大節,大抵與高帝相同,而其經學之淵博,處理政事和文章辭辯,在前世無人可比。隗囂同意歸漢,派長子隗恂到洛陽去做人質。

馬援歸順光武帝後,由於一開始三個月都沒有實際職務任命下來,馬援又帶有大量賓客,開支很大;便上書劉秀,請求率領賓客到上林苑去屯田。光武帝答應了他的請求。後隗囂叛亂,馬援極力勸阻,隗囂不聽,馬援出奇謀,堆米為山,給劉秀呈現一幅很實用地形圖,戰地周圍的山川地勢,光武帝都詳細掌握,曲折深隱,無不畢現,哪裡埋伏,哪裡進軍,何處會和進軍,為後期大勝樹立了必勝的信念和意志。

羌地亂

建武十一年(35年),劉秀任命馬援為隴西太守。馬援派步騎三千在臨洮擊敗先零羌,斬首數百人,獲馬牛羊一萬多頭。守塞羌人八千多,望風歸降。羌人還有其他部落幾萬人,佔據地勢頑抗,馬援分多路進剿,燒毀沒收羌人糧草,使羌人不能持久堅守關隘,羌人潰退時,斬首幾千人,並沒有追擊太緊。馬援在隴西太守任上六年,恩威並施,使得隴西兵戈漸稀,人們也逐漸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一次,在靠近縣城的地方,鄉民們結夥械鬥仇殺。人們誤認為羌人要造反,驚慌失措,爭先恐後湧人城來。狄道縣縣長聞變,趕到馬援府門,請示關閉城門,整兵戒備。馬援當時正與賓客飲酒,得此消息,大笑道:"燒羌怎敢再來進犯我。曉諭狄道長回去守舍,膽小怕死的,可躲到床下去。"不久,城中安定下來,才知是虛驚一場,大家愈發佩服馬援。

二徵姐妹

平嶺南

馬援後又平嶺南,交址女子徵側、徵貳舉兵造反,(越南認為這二位是她們的民族英雄,其實當時屬於東漢內部叛亂,被馬援火速平定)佔領交址郡,九真、日南、合浦等地紛紛響應。徵側便在麊泠趁機自立為王,公開與東漢朝廷決裂。劉秀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扶樂侯劉隆為副將,率領樓船將軍段志等南擊交趾。部隊到合浦時,段志去世,劉秀命馬援兼領其軍。於是,馬援統軍沿海開進,隨山開路,長驅直入千餘裡。建武十八年(42年),馬援率軍到達浪泊,大破反軍,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馬援乘勝進擊,在禁溪一帶數敗徵側,敵眾四散奔逃。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馬援斬殺徵側、徵貳,傳首洛陽。朝廷封馬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馬援犒賞三軍,大發感慨,三軍將士齊呼萬歲。

突擊烏桓

擊烏桓

馬援在維護祖國統一的基礎上,功高日月,與班固、耿恭等人是我中華民族奮鬥不息,勇往直前的傑出代表。東漢初年被漢武帝打趴下的匈奴、歸降的烏桓再度作亂,威脅周邊地區,馬援率三千機動騎兵出高柳巡視雁門,代郡,上谷等軍事重地,烏桓軍聽到消息後嗎,連夜撤退,不敢進犯。

英雄暮年

嶺南二次叛亂,馬援在圍城時,去世在軍營,當時因為與耿舒進軍路線之爭被彈劾,皇帝派出國戚梁松監軍,責問馬援,松到,馬援已死,梁松小人之心,因馬援和梁松之前有隙,上書構陷馬援,馬援官爵侯位被削。建初二年(78年),漢章帝派五官中郎將持節追加策封,追諡馬援為忠成候。

秦皇開國

秦漢之史真是鐵血丹心,浩瀚萬裡,感受到的只有戰鬥,戰鬥,不屈,再戰鬥,勝利,秦皇嬴政開拓疆土已經到今越南大部,兩漢守成有效,軍神戰將,文人武士皆碧血丹心,難時有蘇武牧羊為國守節,耿恭不足百人對戰數萬匈奴,經營西域孤城堅守。漢武鐵血楊威,馬援花甲之年,萬裡平叛。我中華民族永遠有人站在歷史的船頭,震臂高呼,那必是萬裡長城。

蘇武牧羊

主要內容源自

(1)百度百科

(2)史記

(3)馬援列傳

(4)後漢書

打油一首送大家

秦皇漢武拓疆土,蒙恬馬援守成路。

唐亡潘鎮宋少武,開明有志人未輸。

可憐央央大清國,妖婆竊政國運落。

數英雄人物,還看今朝。

動動手關注支持評論吧,謝謝您

相關焦點

  • 【成語故事 ·漢】馬革裹屍
    成語出處:《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近義詞:以身殉國、決一死戰、馬革屍還反義詞:臨陣逃脫、臨陣脫逃人物介紹: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省興平市)人,漢族。東漢開國功臣,明德皇后的父親。
  • 從放牛娃到伏波將軍,馬援屢創金句,他的人生就是一組勵志成語
    一部《三國演義》讓「錦馬超」威震四方,「五虎將」的頭銜更是讓他成了人目心中的大英雄。不過,回到真實的歷史中,馬超的大名遠沒有他的先祖響噹噹。他就是光武帝劉秀的開國功臣,從一名放牛娃做到伏波將軍的馬援。馬援能揚名後世,靠的不僅僅是卓越的軍功,還有其堅毅的人生信條。
  • 「馬革裹屍」出自於誰,他有過哪些經歷?
    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軍人,在「馬革裹屍」這句豪言壯語的激勵下捨身赴死、為國捐軀。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豪言壯語,也都明白它的意思,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它出於誰之口呢?這句豪言壯語,其實是出自於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口,馬援是一位充滿了傳奇色彩的名將,在兩漢交替之際,他以自己傑出的將才,為這幅壯麗的歷史畫卷添上了濃重的一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伏波將軍馬援都有過哪些經歷吧!
  • 《馬革裹屍》成語故事的主人公馬援是怎樣成為民族英雄的?
    馬援常說,大丈應戰死疆場,馬革裹屍,不應老死家中。公元前14年,馬援出生在陝西扶風縣,是東漢十大將之一,是戰國名將趙奢的後代。因趙奢功勳著著,被趙惠文王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後人以馬為姓,馬援是名將之後。《後漢書》記載,與馬援有關的成語,「馬革裹屍、老當益壯、窮當彌堅、畫虎不成反類其犬」等。漢武帝劉秀即位後,東漢邊境烏恆、匈奴先後叛亂,劉秀命馬援為大將,先後擊敗烏恆和匈奴,收復邊地,鞏固了東漢邊境。
  • 成語典故之馬革裹屍:原是出自馬援之口
    馬革裹屍出自《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臥於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馬革裹屍形容參軍時的豪言壯語。典故是講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新朝初立。馬援也不孚眾望,殺的北方匈奴丟盔棄甲,殺了很多人,讓匈奴沒有實力再次侵犯漢朝北方邊境。因此光武帝劉秀就封他為伏波將軍。但是,匈奴人居住的地方只適合放牧,不適合耕作。因此,對於漢朝當時的生活物品很是喜歡。過了幾十年,匈奴的人口再一次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向漢朝的邊境發起了入侵。這時,馬援已經六十二歲了。
  • 馬革裹屍是軍人的至高榮耀,成語是因何而來的?
    原標題:馬革裹屍是軍人的至高榮耀,成語是因何而來的? 馬革裹屍是我們熟悉的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多指軍人為國捐軀、戰死於沙場。馬革裹屍形容一種犧牲精神和堅強的意志,為褒義詞。三國演義裡,司馬懿曾為張郃馬革裹屍。
  • 老當益壯,馬革裹屍,東漢名將馬援為何沒有位列「雲臺二十八將」
    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討伐西南得勝而歸,在朋友前來慶賀的時候,馬援跟他談起了自己的志向:"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這便是典故"馬革裹屍"的由來。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馬革裹屍,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1.馬革裹屍 [mǎ gé guǒ shī]基本釋義:馬革:馬皮。 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出處:宋·辛棄疾《滿江紅》:「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說。」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裡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徵。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徵,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 構陷造句和解釋_構陷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構陷(gòu xiàn)。近義詞有:謀害,坑害,讒諂,誣害,陷害。誣陷。[魯迅《歸厚》:「我就是常看造謠專門雜誌之一人…看他有怎樣出奇的幻想,怎樣別致的描寫,怎樣險惡的構陷。」]構陷參考例句:1、這個狗官幹盡了羅織構陷的勾當。
  • 一代「戰神」巴頓將軍因車禍死亡,究竟是意外還是另有隱情
    剛進醫院沒多久的的巴頓將軍,雖然流了不少血,但是總體來說意識還算清醒。不過四肢卻無法動彈,甚至連脖子以下都感到麻木了。經醫生診斷後,確定他這是因為脊椎嚴重錯位導致的。除此之外,他的頭骨也受了重傷。總體來說,巴頓將軍的情況並不算樂觀,甚至還可能有生命危險。面對如此緊急的情況,醫生們不敢耽擱,立刻對巴頓將軍進行搶救。
  • 戴安瀾:馬革裹屍的抗戰將軍
    新華社合肥1月20日電(記者鮑曉菁)在安徽蕪湖市風景優美的赭山上,安葬著中國遠徵軍名將戴安瀾將軍的遺骨。每年清明前來祭掃的人們都會獻上鮮花,表達對英雄烈士的敬仰和追思。戴安瀾,字衍功,自號海鷗,1904年11月25日生於蕪湖市所轄無為縣練溪鄉風和戴村(今無為縣崑山鄉練溪社區)。
  • 「名將傳奇」一代戰神,飲馬翰海,封狼居胥,——西漢霍去病
    就在祁連山,霍去病所部斬敵3萬餘人,俘虜匈奴王爺5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59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共計63人。經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漢王朝收復了河西平原。曾經在漢王朝頭上為所欲為、使漢朝人家破人亡無數的匈奴終於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從此,漢軍軍威大振,而19歲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戰神。
  • 大唐三代戰神,戰功顯赫卻無一善終,他死的最慘
    為大唐徵戰四方的眾多良將中,三代戰神卻落得窩囊結局。 一、三大戰神 第一戰神李存孝,被後人稱之為可與霸王項羽比肩的存在,年幼因戰亂被李克用虜俘,後李克用看其天生神力,便將其列為十三太保,收為義子。為李克用爭霸天下,立下無數功勞。
  • 戰報301,蜀帝劉璿、蜀漢丞相蔣斌、衛將軍傅僉相繼患病了!
    玩《三國志11》戰報301,蜀帝劉璿、蜀漢丞相蔣斌、衛將軍傅僉也相繼患病了。公元274年1月21日,蜀帝劉璿繼續成立第五集團軍,由蜀漢司空楊濟擔任第五集團軍都督,領長安太守。帶領少府王頎、秘書令楊欣一起前往長安,重新發展經營長安,讓長安再次成為百萬人口的大城池。
  • 不接受西方文化構陷!
    駁:某網文胡謅中華文明沒有發展出「科學」,是因為農業文明和儒家思想的「束縛」,恕我不敢苟同其觀點,亦不接受西方學者的文化構陷。關於西方學者的文化構陷,大致是這樣的:一方面,自我美化。近現代的西方學者為了美化西方文明,恬不知恥地將其海盜文化美化為「海洋文明」,美其名曰冒險與探索精神;同時將西方近現代的科學發展歸功於西方的「文化基因」,大肆吹捧古希臘神話和宗教哲學,這就是西方文明優越性的「邏輯」。另一方面,刻意構陷。
  • 血灑疆場,馬革裹屍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殉國的將軍
    圖片來自網絡 侵刪中國自古以來不乏有血性的人,即使在晚清那個積貧積弱的年代。下面來說說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壯烈殉國的將軍們。關天培(1781年-1841年)關將軍出身低微,二十三歲中武秀才,從低級的把總做起,升遷至參將,後來任廣東水師提督。他為官清廉,一身正氣,是林則徐虎門銷煙最有力的支持者。1841年初,英軍猛攻虎門要塞,在守將陳連升戰死後,關天培親自坐鎮,手下僅有數百人。清廷畏英如虎,關將軍向兩廣總督琦善求援,只派來兩百援兵,在救援無望之下,他決心以死報國。
  • 人到暮年,擁有這三樣東西,往往有福氣
    當你到暮年的時候,身體仍舊健康的時候,你就會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擁有健康的體魄強健骨骼更容易讓自己充滿活力和生機,就要你別的人更加過得好。當然了,最重要的事還是心態問題,當你到暮年的時候,仍然擁有好的心態的話,就會活得更輕鬆更有價值感。好的心態真的會治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