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目神是龍王廟壁畫中常見的神,尤以明清兩代的龍王廟最為常見,近年來在偏遠地區的寺廟遺蹟中多有發現,以涿鹿塔爾寺村龍王廟和延慶董家溝村龍王廟較為典型,再往前追溯,山西的元代永樂宮壁畫中也有四目神出現。
壁畫中的四目神形象多是身著長衫,頭戴儒巾,儼然古時的儒士,他手持木工尺,在龍王行雨的壁畫中,四目神雙手向上平舉木工尺,而在行雨之後打道回府的場景中,四目神則是懷抱著木工尺。四目神的主要職責是丈量布雨的範圍和深度,從技術層面對龍王降雨工作進行監督,測量降雨量和降雨範圍。
最奇特的是,他有四隻眼睛,盯著他的眼睛看,就會有眩暈的感覺,令人不敢久視。究其原因,是因為人腦對面部識別有一種視覺定式,四隻眼睛的面部造型,使觀看者的視覺無法聚焦,造成面部識別的視覺誤差,大腦在識別時發生障礙而短路,故而出現眩暈。而在民間的迷信觀念中,則認為壁畫之所以給人帶來眩暈,是因為壁畫中藏有特殊的靈性,帶有致幻的魔力。這是一種古老的「視覺巫術」,通過錯覺使人們更加崇信。
「四目神」的形象由來已久,一般認為這是倉頡。《淮南子》中就有「倉頡四目」的記載,倉頡是黃帝時代的賢者,又說是黃帝的史官,據上古傳說,倉頡機智過人,過目不忘,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龜背紋理、鳥獸昆蟲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這些自然界的物象都成為其靈感的源泉,經過系統歸納,他終於以驚人的智慧,創造出了象形文字,一舉革除了「結繩記事」之陋,與黃帝等人一道,皆成為傳說中的「文化英雄」。
倉頡像
《淮南子》中說:「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乾隆版《白水縣誌》更是將倉頡神化,使其愈發神奇:「倉頡,陽武村人,龍顏四目,生有睿德。黃帝命為左史。觀奎星圜曲之勢,察鳥獸蹄迒之跡,依類象形,始創文字。天雨粟,鬼夜哭,龍亦潛藏。終葬今史官村北黃龍山下。書二卷,後漢司杜林注。隋亂不傳。」倉頡之後,蒙昧遠去,文明的曙光降臨,這無疑是驚天動地的變化,這樣的功勞,本應是集體創造,卻歸之於倉頡一人身上,這使他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一個象徵符號,他已經不是個體的人,而是附加了太多神聖光環的理想人物,他甚至只是存在於人們的虛構之中。
不過,人們還是寧願相信有這樣一位古聖先賢的存在,他以一己之力播撒文明曙光,英雄的傳奇到處流布。從漢代開始,倉頡逐漸被神化,或因其多見多識,明察於秋毫之末,兼之古人對古聖先賢的崇拜,進而使倉頡出現了「四目」的造型,比如《論衡》所載:「倉頡四目,為黃帝史」。根據典籍的「四目」描述,後世的倉頡畫像也多使用「四目」的形象,歷代的人物繪本,比如《歷代古人像讚》《三才圖會》《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等較有代表性的傳世刻本、繪本之中,倉頡都是四隻眼的,左右各兩隻,以彰顯其多知多聞。這些畫像雖然形態各異,但有一點是完全相同的——倉頡的四隻眼睛不可久盯,不然就會有陣陣目眩。平靜的紙面上忽然有了一陣漩渦,稍不留神,就會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因倉頡有四隻眼,眼力異於常人,什麼都逃不過他的眼睛,所以在民間又以倉頡作為龍王廟的陪祀之神,希望倉頡以四目之明察,監督龍王的行雨工作,勿使雨多而澇,勿使雨少而旱,農耕時代的降雨是農人心目中的大事。又因倉頡造字時曾感動上天,致使「天雨粟」,這一天,天上落下了糧食,即二十四節氣中「穀雨」的來源,龍王廟是農人求雨之所,倉頡既能明察,又能使「天雨粟」,因而成為龍王的陪祀神,更加相得益彰。
從造字的文化英雄,到龍王身邊的「雨量測量員」,倉頡的變化不可謂不巨,這種現象,可看作是上古神話人物在民間風俗中的神格轉變,因時殊事異,上古神話的日漸式微,原本被神化的古聖先賢發生了「降格」,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俗神。民間造神的邏輯,自有其實用而又直觀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