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鳥類翅膀 科學家造新型飛行機器人

2021-01-16 中關村在線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26日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機器人專家以蝙蝠和鳥類在空中避免碰撞的方式為靈感,製造出了一種使用「變形翅膀」的飛行機器人。新款機器人的翅膀以碳纖維和聚酯薄膜打造,每個翅膀上都裝有3D列印而成的鳥類腕關節裝置,這些關節使翼手在翅膀拍打的過程中能夠自動摺疊和展開。驅動翅膀的翼臂通過肩關節與機器人的身體相連,翼展長度40cm,翼弦寬度8cm。

  這種變形技術由史丹福大學的專家研發,除了躲避碰撞以外,採用這種構造的未來飛行機器人還可以輕鬆穿過樹枝等障礙物,並具備在意外衝撞後迅速恢復的能力。研究團隊從研究鳥類和蝙蝠的翅膀入手。在飛行時,鴿子、燕子等鳥類可以把翅膀收攏在身體兩側以通過空隙,研究人員模仿這一動作打造了這款能夠自主摺疊和展開的機械裝置。經過理論研究、數據計算及物理模擬,最終取得了成功。

  腕關節裝置也使機器翼手在受到硬物撞擊能發生暫時性形變,撞擊過後再自動展開。這與鳥類羽毛遭遇障礙物時不會損傷翅膀結構完整性的原理相似。此項研究的第一作者Amanda Stowers說:「在遭遇相同的障礙時,鳥類不會受到影響,但大多數飛行器都會損壞。新增的腕關節裝置使機翼能在不藉助電腦技術或動力、且額外重量最小的前提下抵抗這樣的衝擊,並自動恢復初始狀態。」

  2015年早些時候,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款空陸探索機器人,這款機器人運用了「自適應形態學」技術,可以適應不同地形並自動改變形狀,根據行動需要迅速完成行走和飛行模式間的切換。機器人的靈感來源於吸血蝙蝠,有望被運用於搜救隊的搜救任務中。

http://news.zol.com.cn/513/5134218.html news.zol.com.cn true 中關村在線 http://news.zol.com.cn/513/5134218.html report 1305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26日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機器人專家以蝙蝠和鳥類在空中避免碰撞的方式為靈感,製造出了一種使用「變形翅膀」的飛行機器人。新款機器人的翅膀以碳纖維和聚酯薄膜打造,每個翅膀上都裝有3D列印而成的鳥類腕關節裝置,這些關節使翼手在翅膀...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參透瓢蟲翅膀「玄機」,造新型柔性可摺疊機器人
    智東西1月12日消息,近日,韓國首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從瓢蟲翅膀得到靈感,設計出一款柔性可摺疊機器人。摺疊可以使機器人結構緊湊、重量變輕,許多研究者都曾做過類似研究。一、瓢蟲翅膀:利用翼脈實現彈性儲能和自鎖對於飛行動物來說,翅膀十分重要。在發生極端環境變化時或捕食者逼近時,它們需要快速展開翅膀逃離危險。在這一過程中,翅膀快速展開的能力和承載能力缺一不可。
  • 「工業之美」僅重12克、飛行可懸停、翅膀能辨路,這是目前最逼真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日前,美國普渡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鄧新燕及其團隊,設計出了一款飛行機器人,被視為迄今為止最逼真的蜂鳥機器人。目前主流的飛行機器人大多是多旋翼無人機,這類機器人可操縱性強、可垂直起落,但它們採用傳統的旋翼飛行模式,不能被造得太小,否則無法產生足夠的上升力。與傳統的飛行機器人不同,鄧新燕團隊設計的蜂鳥機器人擁有彈性的翅膀,為撲翼機器人。
  • 模仿鳥類的機器人
    準備起飛時,它會揚起翅膀,往空中一躍,拍打著翅膀飛走。這一系列動作是如此司空見慣,以至於你可能不會關注其中的細節。但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生物力學專家本·帕斯洛(Ben Parslew)對此很感興趣。他正試圖設計能像鳥一樣跳躍的機器人。大多數傳統的機器人都是靠輪子驅動,這限制了機動性。現在需要一種更靈活的機器人,「能夠在雜亂的環境中跳過障礙物或碎片,」帕斯洛說。
  • 全新機器人鳥出現:複製實際鳥類翅膀設計 用人造羽毛飛行
    本文轉自【cnBeta.COM】;費斯託的研究人員宣布創建了一個名為 "BionicSwift "的新型仿生項目。該機器鳥可以利用人工羽毛飛行。研究人員利用基於無線電的室內GPS與超寬帶技術,以真實鳥類的羽毛為模型,讓機械鳥在規定的空域內以協調的模式安全飛行。
  • PigeonBot:讓飛行機器人的飛行離真正的鳥類更進一步
    據外媒報導,即使是地球上最先進的機器人專家也在盡其所能再現鳥類在空中飛行時那種毫不費力的優雅和效率,現在,由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打造的PigeonBot就向這個目標邁進了一步。事實證明,鳥類的飛行方式不是很好理解,因為其動態翅膀形狀和單個羽毛位置之間的關係超級複雜。
  • 科學家使用鴿子羽毛製造人工翅膀 可以拍打如真鳥
    很多年以來,科學家們都希望可以複製鳥類的飛行機制。鴿子製造一個擁有固定翅膀的飛行器對於目前的技術來說可能完全不是挑戰,但是如果想要完全模仿鳥類的飛行方式,建造一對可以拍打的翅膀,卻是十分困難的。現在,一個研究小組已經朝著實現這一崇高目標邁出了巨大的一步,一種名為PigeonBot的新型人工鳥類即將誕生。他們仔細記錄了真實鳥類翅膀在飛行過程中移動的角度,製造了一個可以在兩個位置進行彎折的人工翅膀,然而,他們並沒有在這場遊戲中試圖打敗自然,這支翅膀的材料使用了真實的鴿子羽毛。
  • 模仿蟑螂翅膀,實驗室將要打造具備複雜飛行功能機器人
    當Chen Li還在加州伯克利分校的Poly-Pedal實驗室和Biomimetic Millisystems實驗室做研究員時,這兩個實驗室都在研發具備多飛行功能的機器人,為此他們參照了蟑螂的生理結構,為這些飛行機器人設計了用於穿越障礙物的外殼。
  • 荷蘭開發蜜蜂機器人 翅膀以每秒17次頻率扇動
    但在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一群致力於為世界上一些最棘手問題提供長期解決方案的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了一種科幻小說色彩的設備:蜜蜂機器人。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展示這種名為DelFly的蜜蜂機器人   在該大學新成立的Robohouse研究中心,科學家複製了果蠅的一些複雜的翅膀運動模式和空氣動力學特性。研究人員相信,他們將能夠創造出成群的類似蜜蜂的無人機,在現實世界的昆蟲滅絕後為植物授粉。
  • 鳥類飛行空氣動力學對人類飛行的啟示
    1809 年,英國科學家凱利發表了題為On Aerial Navigation 的著名論文[1],提出了人造飛行器應該將推進動力和升力面分開考慮的設想,人類放棄了單純模仿鳥的撲翼,進入了固定翼的飛行時代。
  • 科學家研發超靈敏設備 可測量飛行中鳥類體重
    科學家訓練鸚鵡飛向一塊棲木據國外媒體報導,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出一種超靈敏設備,能夠對飛行中的鳥類進行測量。這項發明是由David Lentink教授的研究團隊完成的,能夠測量出每下翅膀拍打時產生的力。這種設備將使研究人員能夠進行小型無人機的測試,以確保它們的飛行性能更加優異。Lentink教授解釋稱,研究所面臨的問題在於當鳥類在容器或者卡車內飛行時是否會引發重量變化。美國的電視秀節目曾經研究過這個問題,當時的研究結果表明,當鳥類在拖車內飛行和靜止時的拖車重量沒有差異。
  • 全球最輕雙翼機器人來了!靈感來自獨角仙 最長可飛行9分鐘
    圖片來源:Hoang Vu Phan 在機器人研究中,大自然一直是科學家們取經的對象。韓國建國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創造了一種會飛的機器人KUBeetle-S,靈感來自一種叫做獨角仙(Allomyrina dichotoma,雙叉犀金龜)的昆蟲,它是地球上最大的昆蟲之一。
  • 科學家揭示鳥類飛行秘密
    戴爾和同為生物學家的布萊特·託巴爾斯克一直致力於縮小飛行器與鳥類飛行能力之間的差距。在飛行實驗室,他們與幾名研究生共同努力,試圖揭開鳥類飛行的秘密。風洞實驗中,他們在鳥類翅膀前緣上方發現了渦流,正是它增加了鳥類的升力。為了研究鳥類的飛行,他們還在姬地鳩和大烏鴉等鳥類胸部植入晶體傳感器,測量飛行過程中的肌肉收縮。
  • 科學家正在研究貓頭鷹的翅膀,讓飛機飛行沒有聲音
    貓頭鷹飛行時發出的低頻聲音,無論距離多遠都聽不見。當貓頭鷹在一到三米遠的地方飛行時,人類可以聽到中等頻率的飛行噪音。貓頭鷹的翅膀和羽毛特別擅長抑制高頻聲音,只有當一個人站在離噪音一米以內的時候才能聽到這種聲音。減少這種噪音的一種方法是使機翼的後緣不那麼硬,更多孔且更具柔韌性。這可能是貓頭鷹翅膀參差不齊的邊緣的功能。
  • 科學家希望複製鳥類飛行本能 提高無人機性能
    騰訊科技訊(悠悠/編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鳥類本能飛行特徵有助於提高無人偵察機的性能。這項最新研究將幫助美軍研製新型無人機部署在阿富汗一支研究小組發現鳥類能夠測量它們所處環境的密度,例如:森林,鳥類的本能飛行速度可以尋找開闊環境,並避免出現空中飛行碰撞。
  • 科學家發現蜂鳥獨特的飛行方式
    蜂鳥能固定在空中某處長時間盤旋,這讓它在鳥類中獨樹一幟。科學家過去認為蜂鳥這樣的行為更像昆蟲,但美國科學家在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研究之後發現,蜂鳥的飛行方式兼具昆蟲和普通鳥類的特點。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報告說,他們通過觀察蜂鳥飛行時周圍的氣流漩渦,研究蜂鳥的飛行方式。他們首先訓練蜂鳥在一個位置固定盤旋,同時從裝有糖液的注射器中取食。
  • 新型仿生機器人靈活度堪比昆蟲
    荷蘭科學家已經公布了一種可以像昆蟲一樣在空中飛行的小型飛行機器人。這種名為DelFly Nimble的機器人機翼以每秒17次的速度扇動,它可以以超過15英裡/小時(25公裡/小時)的速度飛行 - 它甚至可以進行反轉飛行。該機器人背後的科學家從果蠅的翅膀運動中獲得了靈感,並聲稱它可以徹底改變我們對昆蟲飛行的理解。來自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它可以懸停,向左或向右衝刺甚至在空中翻身。
  • 普渡大學研發出與真蜂鳥一樣敏捷的智能飛行機器人
    他們的速度和敏捷性是由控制翅膀的複雜肌肉驅動的。對於智慧機器人來說,這是一個難以模仿的系統,一般來說,我們看到的小翼機器人依賴於控制方面的妥協,以便能夠使用撲翼進行飛行。近日,在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智能生物機器人實驗室,鄧新豔和她的學生們正在使用一種設計靈感來源於蜂鳥的智慧機器人進行飛行試驗,這是我們見過的飛行能力最強的蜂鳥機器人之一。
  • PNAS:鳥類飛行或始於滑翔
    PNAS:鳥類飛行或始於滑翔該研究由美國堪薩斯大學和中國東北大學科學家合作完成
  • 斯坦福打造鴿子機器人,原來飛行的秘密藏在羽毛裡
    十三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我們都知道鳥類的飛行能力,主要靠的是一對翅膀。但其實,它們的羽毛在飛行過程中,也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人們一直在探索,卻困擾良久的問題——無法高度復刻精細的羽毛狀翅膀。剛剛,斯坦福的研究人員製造了一種半生物鴿子機器人——PigeonBot。
  • 真·魯班:斯坦福學者造出帶羽毛翅膀的「機器鴿」,登上Science及其...
    千百年來,人類從未停止過追求如鳥類一般自由飛翔。憑藉著一對靈活的羽毛翅膀,鳥類可以在天空中飛行,飛越海洋和大陸。一百多年前,人類受鳥類啟發發明了飛機,依靠堅硬的機翼和螺旋槳來飛向既定的方向。 但傳統機翼的缺陷也很明顯:它既會給你想要的升力,也會產生你不需要的阻力。飛機誕生之後,人類仍然在追求對鳥類飛行進行更精確的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