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之殤
(驍騎原創)
《挪威的森林》裡有很多人死了,活著的人都在痛苦中。
這是種什麼樣的現象呢?
我們可能不太能理解為什麼寫的這麼壓抑。
說到這個就得提一提我們和日本文化的差異,還有對死的理解。
(我也不知道在這裡說這個行不行?)
日本有個「死亡美學」,他們認為在最美麗的時刻死去是最好的,就像他們崇尚的櫻花,最絢爛的時刻漫天飄零。
如果用心看《挪威的森林》就會發現好多的人死去時都是十七歲。
在村上春樹的眼裡,十六歲是最美麗的年齡,過了,就永遠不再美好。
在日本的認知裡,美和美好都是短暫的,只有死的靜美才是永恆的。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裡三次提到過一句話: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他們不認為死去就消失了,而是認為會變成另一種方式存在於這個世界。
並且不管生前有多麼不同,死後都會得到平等的尊重。
這是日本文化,極端的很喪的思想,當然比不過我們。不要去崇尚,不要去學習,只需要簡單的了解就夠了。
這種思想的來源當然就是安全感的集體缺失,處在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這個不穩定點上的日本,時刻都面臨著毀滅的危險,不創造點精神力量和向死而生的東西是活不下去的。
我忘了是哪位大人物說的了:地理位置決定民族性格!
沒錯的。
村上春樹為什麼給這本書叫《挪威的森林》這個名字?
因為他喜歡披頭四的音樂,直接拿了他們的一首歌的歌名做了書名。
對嗎?
對。
可是沒那麼簡單!
挪威在哪裡?
在北歐。三分之二的國土都在北極圈內,國土狹長,沿挪威海分布。
國內植被並不茂盛,但保護的極好。人家非常非常有錢。
那麼挪威的森林會是什麼樣呢?
我想村上春樹想表達的就是高大的原始杉木林,不透陽光,陰沉,冰冷,寒霧籠罩,摸不到出路,一個讓人絕望的地方!
絕不是指北歐綺麗的原始風光。
寫作背景呢?
村上春樹在七十年代末期寫的六十年代的日本。
這個時候的日本處在什麼時期呢?
經濟快速發展,生活提高的很快,看書中他們的生活狀態就可以了解,特別是飲食。
渡邊出去吃飯,經常去酒吧,大部分時間都在吃西餐,喝著威士忌和葡萄酒,他只是個極其平凡家庭的孩子。這是他們六十年代就達到的生活水平。
可六十年代的日本又很亂,右翼紛起,動員民眾反抗政府和美國,主張收回所有基地,趕走美國佬。
美國人從二戰以後就是做為日本的爸爸這個角色壓在他們的頭頂。
日本的很多權利都被美國收走,他們做著屈辱的狗,看著美國佬的臉色。
政府卑躬屈膝,只敢鎮壓國內,美國人作威作福,橫行霸道。
背景就是這樣。
好了。
書名已經為整本書定了基調,下面就是寫這個找不到出路的壞森林。
直子是精神疾病患者,她的叔叔自殺了,姐姐自殺了,這說明她們家有遺傳病史,上一代只有他的叔叔,這一代很可惜,變成了兩個人,她和她的姐姐。
木月家沒有遺傳病史,他也死了,做法和直子家的人一樣。
那是一種絕望的離開。
他是怎麼絕望的呢?為什麼絕望的呢?
當然是因為直子。
書中說了,他和直子從三歲就形影不離,青梅竹馬,不分彼此。
直子的病不是突然就出現的,她長大的過程中就曾經出現過,只不過沒有發展到很嚴重的地步。
可這也足夠可怕了。她的情緒和行為會不自覺的傳遞給木月,處在整個成長期的木月沒有能力抵禦,逐漸被侵襲,被籠罩。
他做過努力,他把渡邊拉到兩人的世界來,試圖讓渡邊帶來一縷陽光,照進這座陰暗的森林。
渡邊的確帶來了陽光和溫度,可是根本不夠,挪威的森林依然那麼寒冷、陰暗、找不到出路。
木月沒那麼堅強,他努力了,掙不脫,他放棄了。
這就是他走時一句話都沒留下,即使是對直子。
也許木月也患上了精神疾病,這個生理上不傳染,可心理上會。
木月本來就是直子的依靠,她一直在黑暗森林,並且隨著姐姐的死,木月的死,越來越黑,越來越冷……
她很堅強,她在拼命的想要跑出來,想要努力的活下去,即使那隻黑暗之手多次拉扯她滑向更深的地方!
直子給渡邊講過一口荒野中吃人的荒井的事情,其實就是她心裡恐懼的展現。
再次遇到渡邊,她似乎又看到了希望,她想抓住他,藉助他的愛,他的力量,擺脫這一切。
那段時間是很好的,直子也覺得自己在變好。
可她還是擺脫不了陰霾,擺脫不了那隻手,或者說不由她的思想做主。
玲子曾經說過,這種病可能永遠沒事,可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砰」的一下弦就斷了,甚至不因為什麼事情,沒有什麼誘因。
所謂的變好只是很表象的東西。
那晚,直子唯一的一次真正的性愛之後,她再一次發作。
後來只能去「阿美寮」進行系統的治療。(寮的意思是小屋。阿美療的意思我認為是想像中的烏託邦,就是介於人間和地獄之間的存在。或者說生和死之間的存在。不可能真有的理想之地。)
直子看著狀況似乎越來越好,渡邊也是這麼認為的,甚至想要以後一起生活,陪伴她一生!
可直子最後還是自殺了!她抵抗的太累,死的時候倒是很釋然。我只能說她解脫了。
儘管她從來沒有真正的愛過渡邊,讓我有點耿耿於懷。
說到這裡,我真的不推薦心智不成熟的人看這本書,甚至我的好多感想都不敢完完全全的寫出來,真怕有人自以為是的誤讀,對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
可《挪威的森林》在日本賣了150多萬冊,在中國出版了30多萬冊,我覺得在中國看過的人不會少於500萬,傳播量太大了。
說完了直子,再來說說渡邊。
渡邊在這本書裡是個什麼狀態?扮演的到底是個什麼角色?
關於他的性格我想先總結一下:善良、堅韌、不乏正直、有強烈的責任感(這條也得看對誰)。
這是我的看法。
從一開始他就是漸漸被灰暗浸染的角色,直到最後險些走上和木月同樣道路。
直子不是故意要緊緊的拉著他把他拖下去,這一點需要說明。
她只是不由自主,只是一種本能。
渡邊還是被她不自覺的帶向森林深處。
在這個過程中,渡邊幾乎毫無察覺。如果細心的讀,就會發現他頹廢的表現是呈越來越強烈的線條發展的,越來越無法自拔,並且有許多精神症狀的出現。
渡邊一直都知道和一個精神病人在一起的危害,可他不去想,從開始到最後都是帶著拯救和付出的心理去對待直子。
可他不知道綠子已經在他心底種下了一顆愛的、陽光的種子。
還好有這顆種子!
我最愛的人物是綠子,不自覺的就會把情感向她傾斜。
綠子代表的就是陽光、生機和溫暖。
她和渡邊和直子,他們呈一條線的分布,一種兩邊拉扯的關係,作用力在渡邊的身上。
直子逐漸將他拉向黑暗,綠子努力將他扯向光明。
在書中很明顯的可以讀出,渡邊與直子在一起和他與綠子在一起的表現有多麼不同。
綠子用各種不一樣的「作」吸引著已經染病卻不自知的渡邊。
從他們的幾段很美很動人的對話裡,我們能看到村上春樹的各種暗示。
比如在陽光下三葉草上抱著打滾的小熊;比如愛到世界上所有的森林都倒下等等,都代表著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變化,這些隱喻很動人。
人都是向陽的!
渡邊也喜歡陽光,生物本能的喜歡。
在綠子用盡心力之下,渡邊離開了森林,來到了陽光下。
綠子真可愛!真好!祝她永遠被寵愛再沒有傷害。
好了。基本講完,雖然還有很多沒有說出來,可也差不多夠了。
最後還想說說性。也不知道能不能說!
還記得在天台渡邊和綠子的那次接吻嗎?
可能在有些人看來他們有些輕浮,心中有愛的人,卻去親吻另一個人。
可請注意這件事情不是發生在中國。
關於西方,以及西化嚴重的日本,他們的觀念裡情之所至就可以接吻,不需要有什麼保證,不要承擔什麼後果,不用必須怎麼怎麼樣才能這樣做,甚至愛愛也是可以的,並不能當做不貞的表現。還有渡邊和玲子的那個夜晚,誰能說它不美呢?
情至,這種感覺是難得的,當它來臨時,需要用什麼記錄下來,一個吻是最美的證明,證明曾經有過這個美好的時刻。
不能說的再多了,有流氓的嫌疑。
再見吧!
請好好去看看原著,去看看村上春樹其他的書,比如《且聽風吟》比如《海邊的卡夫卡》。他肯定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
最後,請選擇林少華老師的版本,譯的真的很美。
#我要上微頭條##活得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