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飼患者胃管到底應該插入多長?

2021-01-11 護士網

患者男,肺癌,進食困難,遵醫囑鼻飼流質飲食,護士小A給插胃管,測量前額發跡至劍突的距離,胃管順利置入 抽吸有胃液,聽診腹部有氣過水聲,給患者注入流質飲食,發現患者嗆咳,血痰量增加,小A護士很納悶,為什麼會這樣呢?

資料圖

小A護士的困惑,我是按照操作標準進行操作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插胃管,書本上是這樣講的——

測量長度的兩種方法:

1.從前額髮際線到劍突,大概是45到55釐米左右。

2.從鼻尖到耳垂再到劍突,大概是45到55釐米左右。

小A說,我是這樣操作的:確定胃管插入長度之後, 清潔鼻腔,並用石蠟油潤滑胃管前端,從一側鼻腔緩緩插入。胃管進入15釐米左右同時抬高患者頭部,使之貼近胸骨柄利於胃管插入,胃管順利插入所測量的長度時,三種方法驗證胃管是否在胃內——

第一、用20ML或30ML的空針回抽,有胃液抽出,證明胃管是否在胃內。

第二、將胃管末端放入水杯中看是否有氣泡溢出,如有代表胃管在氣道內,而不是胃內,應重新插管。

第三、往胃管內迅速推入20ML空氣,並同時用聽診器在胃部聽到有氣過水聲,證明胃管在胃內。

小A 護繼續說,三種方法都用過了,驗證後證明胃管在胃內,我開始注入流質食物,這時患者出現嗆咳,為什麼會嗆咳呢?

……

小A護士立即通知醫生,醫生查體後醫囑給予消化道造影,小A全程陪護,消化道造影證實,胃管在胃內不錯,但是胃管最後的側孔確在食管內,也就是說插入胃管的深度不夠,導致患者氣管食管漏,小A 又將胃管深插入7釐米,使胃管到達胃體部,注入流質食物患者無嗆咳。以後遇到鼻飼患者,小A護士都採取常規插管後再深插的方法,患者未見嗆咳發生。

解釋:

一般胃管插入的長度是45—55釐米,臨床實踐中應當以此為基礎進行插管,但是也應該根據患者情況,對插管長度進行改進,對於單純鼻飼管注流食者,如果按照課本所說長度,鼻飼的時候有很多患者出現氣管食管漏,為減少這種現象,插管深度必須在55釐米以上,也就是耳垂到鼻尖到劍突的距離再加上胃管最末側孔距胃管尖端的長度,一般為55到70釐米,高個患者更長,所以在常規插管40釐米—55釐米的基礎上深插4釐米到8釐米,使胃管接近胃體部或幽門部,這樣才能使食物全部進入胃內,有效減少鼻飼返流及嗆咳。

為此護士長統一了科室胃管置入長度問題:

關於胃管插入的長度:傳統的長度是從髮際到劍突或鼻尖至耳垂到劍突的距離。成人食管長度為25到30釐米,咽部長度為12釐米,鼻部長度約為八釐米,總長度為45到55釐米,所以理論上插入胃管長度約45到55釐米,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感覺按此長度插入胃管不能達到滿意效果,故插胃管長度為從眉心至臍的距離,使胃管到達到胃體部,能夠有效供給患者胃腸內營養支持。

相關焦點

  • 2020軍隊文職護理學知識:鼻飼法操作要點
    鼻飼法是將導管經鼻腔插入胃內,從管內灌注流質食物、水分和藥物的方法。對於不能自行經口進食患者以鼻胃管供給食物和藥物,以維持患者營養和治療的需要。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鼻飼法操作要點。一、適應症和禁忌症1.適應證:不能經口進食者,如昏迷、口腔疾患、某些手術後或腫瘤、破傷風患者、拒絕禁食者、早產兒和病情危重的患者。
  • 2017北京事業單位面試:鼻飼法的注意事項
    2017北京事業單位面試:鼻飼法的注意事項。更多醫療衛生招聘考試信息請點擊北京醫療衛生人才網。2.神志清楚能合作者,在鼻飼管置入10~15cm時指導其做吞咽動作,動作輕柔的將導管置入到所需刻度;昏迷的患者,將鼻飼管插入至10~15cm時,託起患者頭部,使其下頜貼近胸骨柄,繼續置管至所需刻度。3.注意觀察:插入胃管時如患者出現嗆咳、呼吸苦難、發紺等,表明胃管誤入氣管,應立即拔出。
  • 患者能自己吃飯,為什麼還要給予留置胃管呢?
    導語 一些腦卒中急性期患者損傷了吞咽功能,一般入院會常規對患者吞咽功能進行評估,為了保證營養和水分的供給,不能順利進食者除了靜脈補充還應該早期下胃管。很多患者及家屬對鼻飼有誤解及恐懼,即使患者進食有劇烈咳嗽,還要堅持從口腔進食,這樣容易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引發反覆肺部感染。
  • 胃管:小寶貝的「加油」管
    胃管粗細長短均有不同規格,胃管分為口胃管和鼻胃管。其中,口胃管長約45Cm,是經口插入35~40cm即可。鼻飼管插入長度一般是髮際到劍突的長度,或鼻尖至耳垂再到劍突的長度,經由咽部,通過食道到達胃部,鼻胃管容易脫出,應妥善固定。一次性胃管型號的選擇與兒童體重有關。
  • 讓患者趴著下胃管,護士的這種神操作你見過嗎?
    當走到監護室時,護士小H正準備為腦血管病後遺症、長期臥床、意識模糊合併肺部感染,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的王奶奶置胃管。此時,由於王奶奶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醫囑正在給予俯臥位通氣,12小時/日,也正是在2小時前為患者更換體位時,導致胃管意外脫管。護士小H心想,患者需要俯臥12小時,並且還有每日三次的口服藥需要鼻飼,無論如何要為患者重新置上胃管。
  • 關於胃管的兩三事:什麼疾病需要插胃管?插胃管後要怎麼護理?
    一般來說,對於一些無法通過口進食吸取食物營養的患者,在臨床上可以通過插胃管等方式來實現吸收營養,保持身體正常的作用。 胃管又稱為一次性使用多腔胃管(包含氣囊腔、腸通道、胃通道),用於臨床對腸胃減壓,胃管通過導管中液體重力形成正壓或者負壓、經食道插入胃部後,用於液體或者流質營養的輸入、排(吸)液及十二指腸引流
  • 不要讓鼻飼管成為「索命」管
    神經外科重症患者以腦出血和重型顱腦損傷者居多,主要表現為意識障礙、吞咽困難等,多數不能經口進食,經鼻胃管進食流質飲食(鼻飼)成為患者最主要的進食方式,然而看似細細小小的一根管子,操作不好卻極易成為「索命」管,下面來看案例:劉某,女性,27歲,神志淺昏迷、無躁動。
  • 【護士專題】關於「胃管」的這些知識,你都Get到了嗎?
    鼻腔有無畸形,鼻中隔有無偏曲,了解施行胃腸減壓的目的,置管前告知患者置管的目的及重要性,多與其交談,介紹置管的方法,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2、置管時針對普外科患者的特點及置管的目的,置入長度一般是45~55cm,即耳垂至鼻尖再至劍突部,再加上從鼻尖至髮際的長度。
  • 舌後墜患者這樣下胃管,成功率大增
    這天,一名腦梗塞後遺症,合併肺部感染的老年昏迷患者住院治療,往病床上抬患者時,家屬意外將胃管帶掉,只好重新置管。護士小程三下五除二就備了用物,準備為患者重新置管。可是,胃管不是從口「鑽出」就是盤旋到口腔中,反覆了兩三次,還是沒有成功,小程氣急敗壞地找到老師小孫,只見護士小孫讓家屬將患者取右側臥位,當胃管插入14-16釐米時,將患者的身體向側臥方向翻轉20-30度後繼續置管,很順利的將胃管置入。
  • 細細一根胃管,是吞咽困難重症病人的救命稻草
    面對這樣病人,我們不得不進行一種植入性操作——插胃管,進行鼻飼飲食。  先來講講人類吃飯離不開的吞咽運動。  吞咽運動是一種極其複雜的正常生理過程,它需要喉部數百條肌肉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正常情況下它是一種流暢協調的連續動態動作。  簡簡單單的一個吞咽運動,事實上要經過以上複雜三步驟和五個階段。
  • 早期腸內營養對高血壓腦出血術後重症患者的效果及護理體會
    03 護理措施 3.1 鼻胃管護理 使用鼻留置矽膠胃管,長度約為45~55cm,在無菌條件下插入,鼻外端使用膠布固定在鼻梁上,末端使用軟塞封閉,煩躁不安患者使用細繩在鼻外端固定。
  • 在家就能換胃管、導尿管?試試 「網際網路+護理服務」吧
    90歲老人需要更換胃管導尿管怎麼辦?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廣東省應急醫院)作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定點收治醫院之一,不僅合力抗疫,還正常對外開放「網際網路+護理MDT」服務,有就醫需求的患者或者保健指導的群眾都可以預約下單,請護士上門進行居家護理,特殊情況還可以申請多學科聯合會診服務以及實時在線問診。
  • 老人鼻飼遇難題,幸好遇到了她……
    黃紹菲和護理團隊在為患者置鼻空腸管年近九旬的李大爺因長期臥床加上胃癱,需要留置鼻空腸管來滿足日常營養,但留置鼻空腸管這項技術在所在醫院尚未開展。一籌莫展的患者家屬多方打聽到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黃紹菲,幸而解決了這個難題。
  • 插鼻胃管多痛苦? 若可選擇患者不想插第二次
    華夏經緯網5月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不少民眾疑惑,鼻胃管有餵食功能,應不會造成患者痛苦;醫師說,鼻胃管是維生管路,可快速灌食,但有引發感染風險,長期插管很痛苦,若給患者選擇,都不想再插第二次。 據報導,作家瓊瑤為了平鑫濤是否該插鼻胃管,與平鑫濤的兒女意見相左,彼此都在臉書上發表聲明、形同撕破臉。
  • 在家就能換胃管?可以!
    張女士的丈夫胡先生(化姓),今年66歲,去年11月因腦出血留下了後遺症,意識障礙,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中只有張女士照顧,一天前,胡先生之前插入的胃管有堵塞現象,但由於肢體不能活動,張女士一人實在很難將丈夫送到醫院,「我給在外打工的兒子打電話
  • 插著鼻飼管,三年沒有吃飯 女兒畫像,贊最勇敢媽媽
    浙大二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陳焰告訴錢報記者,克羅恩病患者一般會出現腹瀉、痙攣性腹痛、噁心、發熱等症狀,被誤診的情況十分常見。如果青壯年出現長期不明原因的腹瀉,建議做鈣衛蛋白篩選或腸鏡。確診時,田靜的回盲部狹窄已經比較嚴重,稍微進食就會腸梗阻。醫生建議她做腸內營養,鼻子上插一根管子,營養液一路從鼻腔到胃部,提供每天所需的能量。
  • 重症監護室病人胃管營養管脫落-
    本報訊患者手術後插著胃管和營養管進了重症監護室,哪知兩根管子意外脫落,最終患者死亡。4月6日,渝中區法院開庭後口頭判決:醫院承擔次要責任,賠償患者家屬2.4萬餘元。市民郭正陽稱,前年7月13日,他的父親進食時胸口梗塞,被渝中區一家知名的三甲醫院診斷為賁門癌。同月22日被推進手術病房。